•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全国高职院校排名2018【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

    时间:2019-04-08 03:14: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应从仅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向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隐性课程的建设各开发,既要寻找构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还要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的设置进行挖掘。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拓展视野和对比显性课程找到隐性课程的创新,这样不仅丰富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也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对课程设置比较倾向于显性课程,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体现在课堂以外,也就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在非压力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先了解隐性课程的含义和特点,结合这些信息在对学生隐性课程建设时,才能准确把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主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隐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隐性课程及其特点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是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中首先提出的,这以后在国际上出现了一次讨论热潮,很多学者都对隐性课程的概念作了阐述。顾明远认为:“隐性课程即‘潜在的课程’,亦即非正式课程等,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中。”[1]其实,隐性课程就是和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只要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都是满足隐性课程建设要求的。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
      从隐性与显性对比看,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从隐性课程的存在看,具有持久性;从隐性课程开展的计划看,又具有非计划性;从隐性课程的内容看,又具有非学术性。
      1、隐蔽性。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那样作为学生正常的教学计划来实施,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它的运行过程存在一种自然过程,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持久性。隐性课程是伴随学生整个学生阶段的,自从学生入学时起,就受到了显性课程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着隐性课程的洗礼。而且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感染和熏陶,这是隐性课程对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特点。
      3、非计划性。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每个学期上多少课时的课,都有非常明确的计划。隐性课程是根据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这种教育过程是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开的,也不需要学生体现有这样的计划,因为本身就是不固定的。
      4、非学术性。本身隐性课程是提供一个课堂以外的环境,课堂内是隐含着科学性和学术性的,隐性课程的内容却是多样的,不能称之为学术性的,但正是通过非学术性的影响,才间接推动学术上的发展,也正是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才将非学术性内容转化成了学术性问题。
      二、构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
      (一)丰富校园文化,保障隐性课程建设
      校园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最丰富的内容。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锻炼机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也能塑造人格和确定价值观念。要想丰富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校园环境。环境是影响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校园环境就不可能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是老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地方,营造怎样的环境直接影响了人的情绪和思维。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必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生活,应加强安全保障,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活品位,这样才能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丰富隐性课程建设的环境。
      2、课外讲座。课堂内容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常识的了解就需要通过课外获取。对举办课外讲座,就是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讲座的内容可以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开展多样又丰富的内容是对学生积极性最好的激发。当然,讲座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的培养,可以在讲座中安排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学生,这也是隐性课程特点的体现。
      3、学生活动。参与活动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接触就给学生设定了情境,是锻炼学生如何交际、处理问题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活动的形式上,不同的活动类型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例如,演讲比赛是锻炼学生的口才,也是交际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体育比赛是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书法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不同的活动体现了不同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也保障了隐性课程的建设。
      (二)提高教师素质,推进隐性课程建设
      教师形象是在隐性课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一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2]可见,教师在隐性课程中的作用。作为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德育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1、提升人格魅力。教师的形象和举止可以影响一群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尊敬就是源于师德的影响,因此,提升人格魅力,是提升教师素质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加大思想教育学习,开拓学习视野,应更多积累体现人格魅力的知识,表现一名老师应有的品质和人格。要严格要求自己,扩大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这样才能更好推进隐性课程的建设进度。   2、加强科学管理。主要是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师的素质主要还体现在对学生管理的方法上。很多教师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接受隐性教育的机会,不能正确看待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事情和环境,以传统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只能影响隐性课程的建设。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管理,一方面是了解育人的方法,一方面是加大对育人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隐性课程的建设。
      (三)激发学生潜力,完善隐性课程建设
      学生是隐性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更好建设隐性课程,还应从学生本身研究。隐性课程是在无形中形成对学生影响的课程,虽然具有隐蔽性,但同时又具有持久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潜力,也将是完善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是提供隐性课程环境的重要指标。要想激发学生潜力,可以从大部分学生爱好着手,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潜质。一方面是第二课堂的丰富,另一方面是自由发挥的空间。潜力的激发是学生上升的空间,隐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学生潜力被激发时,会为隐性课程的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这也将是进一步完善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借鉴国外有效经验
      国外隐性课程的发展相对国内完善很多,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国家发达程度决定的。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实际结合我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国外有效经验的借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比较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制,对待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验教育,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盲目套用,这就需要在借鉴的同时鉴别是否符合我国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拓展隐性课程视野
      “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学生生活的整体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影响着学生发展。学校要主动协调好家庭和社会关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与健康的和谐发展。”[4]由此可见,必须拓展隐性课程的视野。依据学校环境的建设,还要重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配合。在家庭中要发挥学前育人的功能,不仅要从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持续、长期为学生创造多样的锻炼环境,以家长的素质和品德感染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的和谐度,一方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大关心孩子的力度,多投入时间与孩子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针对社会环境的构建,还需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定的育人环境。可以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优化学生生长环境,加大对学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和激励有进步和成绩的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的兴趣,加大对学生群体的关注。这样就可以将隐性课程的开发视野拓宽,有助于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参考显性发掘隐性
      显性和隐性是相对而言,事物本身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对显性课程的研究,可以衍生出符合隐性课程的要求的内容,这也是开发隐性课程的重要方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显性课程中度过,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隐性课程就成为了影响最大的课程。只有加大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才能保证教学之外隐性课程发展的方向。在显性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掘更多关于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想法,这样将有利于隐性课程的发展,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苏)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金兰.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36).
      [4]谢华,苟萍.大教育观视野下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8,(6).

    相关热词搜索: 隐性 课程 高职院校 建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