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关云长:义掠过刀锋] 关云长忠义千秋

    时间:2019-03-31 03:12: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龙的袍  隔着一千八百年时光,想起一个人,一张油彩浓烈的脸谱倾覆而至。  脸谱,概念化的形象,在一座座戏台上通行。生旦净末,他是绝无仅有的红生,兼有武生之威,老生之稳,花脸之刚。
      丹凤眼,卧蚕眉,枣红脸,二尺长须。绿蟒袍,偃月刀。
      这张脸谱,这身行头,在戏台上一亮相,无须开口,台下的三岁孩童便叫得出名号——关羽,关老爷,关圣人。
      圣之一字,是脸谱中最耀眼的额白,在枣红脸膛、油黑凤眼的映衬下,有日的刺亮和月的冰凝。
      一代代扮演者在脸谱和戏装构成的“躯体”里进出,唱念做打,却无一人可企及他所象征的完美高度。扮演者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短暂的瞬间,进入他的神魄,演绎他的故事。
      漫长的时光繁衍出一套不可或缺的关戏程式:斋戒、刮脸、沐浴、焚香、祭拜之后,扮演者方坐在妆镜前,让油彩遮盖自己本来的面目。从斋戒的一刻,便启动了进入关圣人神魄的仪式,整个过程郑重而缓慢。油彩蘸上笔尖,一点一点描画,关羽的眉眼在不断颤动的时光汁水中,慢慢显现。
      妆成,扮演者闭目端坐一隅,不再与人搭话。直至上台,一气呵成。《单刀会》、《千里走单骑》、《桃园结义》、《古城会》、《斩华雄》、《华容道挡曹》、《水淹七军》……关羽峰峦般的一生,在铿锵的鼓点中激越隆起,直至小小的舞台再无法承载,戛然收束。
      卸妆,净脸之后,扮演者恢复世俗的面目,方可开口。如同重回人世间。而关圣人和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继续在天宇中游走,飘荡,等待下一个扮演者,开启又一程仪式。戏台之外,关圣人化身一尊尊塑像,端坐在丛丛香火前,接受匍匐身影的跪拜。
      一度,关羽的形象在戏台上被禁绝。因为,他是不可亵渎的圣。
      公元一一零四年,北宋京城汴梁告急。金军的铁蹄腾起如雾灰阵,呛鼻烟气漫至皇宫内苑。踱着焦灼方步的徽宗,在脑海里急速翻检历史的册页,于尘灰中捡起了关羽的散碎印迹。仓促间,掐去凡俗的头,断去惨烈的尾,留下中坚的英勇,徽宗亲自为之披上金光烨烨的袍。自此,凡人羽在离世八百余年后,踏上抵达圣人的闪亮之途。
      如同一尊古玩,在元、明、清帝王的案几上移转。帝王喜之,封号堆积加身;恶之,弃至尘埃低处。已无知无觉的羽,无可期许,也无力干预,沿着一代代帝王的意志、民间香火袅袅不绝的青烟,一步步升至云端。
      与云彩一样,变化多端、曲折盘旋的龙纹装点着帝王不可逾越的尊严,为之独享。可圣人羽,端坐在一座座以他命名的庙宇深处,或铁身,或泥身,或铜身,或金身,战袍和头冠上缭绕着耀亮的龙纹。这耀亮,模糊了羽生命中那些晦暗的段落。只让桃的花更加灼目,月的刀更加英猛,春的秋更加浩然,樊的城更加悲壮。然而,在这些唯美而盛大的片段背后,将目光贴近再贴近,便看得见属于一个人的筋血脉络。那里流着凡俗的血,有弱点,有禁忌,有缺失,有局限,有真实的热度与柔软。可以用手触摸。
      【 史载:公元一一零四年,金兵临北宋国都汴梁。北宋朝廷急需忠勇军人为朝廷作战。汴梁失守前,宋徽宗连续三次追封关羽: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从而实现了关羽从人到神的转折。
      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曾给予关羽不同的封号。清宣宗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成为关羽身后安享的最后一个封号。】
      桃的花
      公元一八四年,在涿郡。那是桃花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盛开。
      名为桃、阴柔气息盎然的花,通常开在女子的鬓边、裙袂,或指甲尖上。那一年,她却极其庄重地,与烈的酒,与硬梆梆的誓言,与三个须眉男子发生了关联,并在一场绵延三十余年的阳刚的兄弟情谊中,铺排成繁丽灼目的背景。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那时的桃花是开了,谢了,还是刚刚绽开芽苞。又或者,桃花只是名叫罗贯中的男人凭空虚拟的场景。但此后的一千八百年间,她燃烧出经久不衰的艳华,滚烫了后人的视线。
      他们,有着不同的来处。
      备,刘家皇室遗落民间的一支血脉,登场前靠贩屦织席为生。这个面相忠厚、双耳垂肩的男人,日日坐在一堆草鞋、草席后面,被干燥脆爽的草香熏蒸着,心里大约有茅草似的不甘。
      飞,手持尖刀站在案板后面,卖肉也卖酒。围裙裹着他粗硕的身躯,上面沾满肉的碎末和腥膻,他不时地伸出手来,粗暴地驱赶蚊蝇。蒲扇般的一双大手,寂寞得发痒。
      备和飞,土生土长在涿郡。而羽,涿郡既非他的故乡,也非定居之所,只是他奔走世间的一处驿站。
      正史中,只有羽的来历不甚明晰。陈寿在《三国志》关于羽的来处,仅仅吝啬地用了“亡命”一词。这让他谜一般的过往,充满了悬念和无数的可能,仿佛手中的万花筒,可以变换出千奇百怪的花色。
      越过备、羽、飞的一生去看,似乎羽跑来涿郡,就是为了与备、与飞汇合,共同演绎一段世间罕见的传奇。羽曲折不明的生命轨迹,从涿郡开始逐渐清晰。三个男子饮下刺喉的酒,对天对地,朗朗宣告同生共死的誓言。
      三国时代与这三个男子相关的,只有三十年,却是最纷繁驳杂的三十来年。瞬息万变的政局,翻云覆雨的权力争持,让背信弃义空前盛行。而三个男子的友谊,却在风云变幻、阴霾密布的底色上,始终如一绽放出桃花般的艳丽。
      硝烟弥漫的中原大地上,马蹄急促,旌旗飘飞,刀矛与戈戟林立,于烟尘中显现冷厉的锋芒。满目暗色之中,有艳的花自空中坠落,她一路盛放,陪伴着三个男子最终用热血践行誓言。三年间,三个男子接踵辞世,羽去了,飞去了,备去了,仿佛一个追赶着一个的脚步。在飞和备的身后,有誓言在驱策,有桃花在提醒。
      通常,正史有正史的偏重,民间有民间的认可。
      传说,与备、与飞相遇之前,“亡命”奔走的羽只身流浪多年,卖过豆腐,做过铁匠。亡命他乡的根由,在于他路见不平,杀死了一个欺负民女的地方豪霸。为义举刀的代价,不仅仅是个人的逃亡,也带来家族的湮灭。
      是否,这是羽心头最痛的那个结。这痛,与刮骨疗伤的痛不同,随着神经与血液游走,贯穿五脏六腑。轻轻一碰,便会源源不绝。即使勇猛如羽,也从不敢轻言,也从不轻易示人,才为正史所遗缺。   羽带着无法自愈的伤口在世间流浪,目睹、身历世间沧桑,直到公元184年与备、与飞在涿郡相遇。来自两位同性的拥抱,让疲累的羽获得了新的支撑。从涿郡开始,羽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三十余年间,他跨马扬刀,在备的身边“侍立终日”,在飞的身边宽厚如兄长。
      备和飞,成为羽在世间最珍视的亲人,他视这情谊如生命般珍贵。
      为此,羽纵马向前。世间的一切艰险,他将不避。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羽)亡命奔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先主(即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飞为之御辱……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月的刀
      偃月刀的弧度,酷似月轮;还是刀的光芒,有月的质感。
      无法印证。
      这把著名的刀在羽的手中挥舞,所向披靡,却于浩繁的史册间无迹可觅。如同他成谜的身世,如同他仿佛与生俱来的高超武艺。只有熹微的线索,可以追循。
      用笔极吝的《三国志》,谈及羽的勇猛,只有两段笔墨:一写羽于万军丛中,“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如入无人之境;一写已被汉中王拜为前将军的关羽,率荆州之兵攻打樊城,收降魏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威震华夏”四字,似可视作有血有肉的关将军,半生征战疆场的最高标高。
      两场征战,羽手中舞动的,无疑都是偃月刀。
      备使双股剑,飞使丈八点钢矛。它们和羽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在罗贯中笔下,皆源于他人馈赠的一千斤镔铁,与备、羽、飞三位一体的友谊,有着本质的相似。
      铁在火中融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三把兵器形态各异,分握于各自主人手中,却心脉相通,气息一致,一如它们身世、性情迥异的主人。
      备入世太深,时时处于权力争夺的顶峰,即使内心忠厚仁爱,也让人觉得暗藏虚伪。他的双股剑,可分可合,可伸可缩,可藏可显,似隐喻了他多次寄人篱下,又多次异心叛走的命途;也只有如此器物,方可在险象环生的政治疆场上,应付裕如,闯关夺位。
      飞生性豪莽,有钢矛似的胡子和脾性。哪怕也有粗指绣花、心思缜密的一刻,终还是免不了直来直去,一捅到底。直至钢矛似的脾气点爆阴暗处的仇恨,飞在睡梦中身首分家。
      而羽,与偃月刀相宜。月轮孤影高悬,月华清峻高洁,以之为背景,最适合勾勒出羽提刀策马的剪影。在我的想象中,那一刻,羽的面容和眼神被夜色隐藏,硬朗的轮廓散发出神的威仪。
      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与曹约三事,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释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无论是否真有这一连串史实,也无论这些史实是否与羽相关,罗贯中尽数拈来,贴上羽的标签。
      在这些场景中,偃月刀被提在羽的手中,立于羽的身侧,躺卧在羽的腿旁。如同一轮月华始终追随、映照、覆盖。
      也许,偃月刀与备与飞的友谊一样,让羽在远离备和飞的无数个日夜里,不再感觉寂寞。
      【 《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
      樊的城
      倒推凡人羽的生命历程,樊城是最后的句点,荆州是倒数第二个句点。
      《现代汉语词典》解:樊,篱笆。荆,植物,枝条可以用来编箩筐。
      两者都暗隐“捆绑”之意。
      两座城,成为凡人羽最后的宿命。
      羽镇守荆州五年,期间备率军西进,夺得益州。备的身边有飞,有诸葛孔明,有成群的将士和谋士。独独留羽在千里之外、险途阻隔的荆州,并非舍得。备义无返顾去挣得安身之地,只有羽堪为他身后的屏障。
      这屏障巍峨坚实,如同备心中无可替代的羽。这屏障阻挡了魏的虎视、吴的觊觎,并在羽的手中不断加厚。这屏障扼住了长江水道的上游入口,也守紧了蜀道的咽喉。
      没有谁比羽更明白备的渴望,也没有谁比羽更渴望备成就大业。那是他和备、和飞在涿郡誓言的一部分。于是,羽甘愿忍受分离的寂寞,只身驻守荆州。
      有人说,羽不该辱骂吴使,不该将虎女与犬子的定位,分赠给自己的女儿和孙权的儿子。即使明白政治联姻的虚幻色彩,也当虚与委蛇,或委婉推托。可羽不是备,他是逐鹿沙场的将军,提刀纵马取人头颅时从不多言的羽,不懂得政治上的太极手法。即使懂得,羽大约也是不屑的。在他眼里,只有与备与飞的友谊比地大,比天高。在他眼里,没有其他的王者,可以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魁伟的身。
      有人说,羽不该在两军对峙时,不理智地处理违反军纪的傅士仁、糜芳。没有二人的反戈一击,就不会有吕蒙的白衣渡江,轻取江陵(现属湖北荆州市)。英雄一味向前,小人却不断顾后。小人的逻辑,英雄难以洞悉。那是奔驰在两条道上的马车,一南辕一北辙。
      让羽“威震华夏”的樊城,转眼,就将定格为他最后的辉煌。羽的身后,吴军的旌旗已悄悄挂上荆州的城头,他的家眷已尽数为吴军所掳。年近六旬的前将军羽,闻讯策马回身,已无力回天,只得率军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一带)。那时,羽的心头大约还抱着一线希冀,突围进川,去与兄弟备、飞汇合。
      伤痛再惨重,只要能与兄弟再度拥抱,就可望愈合。然而,援军迟迟不至。羽只得带领残存兵将拼力突围,终与儿子平,同被吴将擒获而斩首。
      世间空余悲叹——一代英雄殒矣!
      英雄的命运,多半由一个、两个……一群小人来终结。仅仅围绕羽的命运,就有接二连三的小人抛掷暗箭。这暗箭,任是羽精心设置的沿江防线、层层重兵,也无法抵挡。
      也许,在英雄眼里,根本容不下小人立足。视而不见,才会被偷袭成功。不依游戏规则出招的暗箭,总是让人不胜防。
      传说,羽魂兮归去不久,吕蒙一病不起,英年即逝。次年正月,奸雄曹操莫名死去。他们,一个取了羽的头,一个葬下羽的头。
      然后,是飞,是备。   敌人和兄弟,纷纷追随羽而去。九泉之下,他们会否一笑泯恩仇?地面之上,三国最纷繁驳杂的时期,随着羽的怆然谢幕,也逐渐地褪去色彩,归于黯淡。
      对于凡人羽,时间永远定格在公元二一九年冬天。他的身躯被吴以诸侯之礼,葬于麦城。他的头颅被魏以隆重之礼,葬于洛阳城外。
      直到今天。
      【 《三国志·关羽传》:(公元二一九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刘备)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
      春的秋
      从结局回到起点。
      关于羽的身世,《三国志·关羽传》有十二字简短提示: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文字,让人触摸不到羽勃勃跳动的脉搏。
      千余年来,身世不明,丝毫不影响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生发成不同的版本。他秉烛持刀,守在兄嫂安寝的门外。他封金挂印,千里奔走去寻备。他单刀赴会,从容不迫出吴营。他刮骨疗伤,面不改色啖酒笑谈。他纵马疆场,挥刀直取敌将的头颅……不同的版本有着共同的指向。羽的义、羽的勇、羽的忠,被民间丰沛的想象力日夜浇灌,渐渐长成粗壮的藤蔓,垂挂于天地间。
      从哪年起,羽住进了以他命名的庙宇。大大小小的关庙,不断被栽种在大地上,遍布汉文字传情达意的地域。公元二零零六年,在我的家乡——荆州,有一座关帝庙,一座春秋阁,还有诸多星散的古迹,与羽相关。
      关帝庙与春秋阁,一个在古城内,一个在古城外,相隔数里。走进去,羽端坐其中,姿态稍有差异,但手中都捧着一本书——《春秋》。
      无从知道,在那些遥远的战事偃息的夜晚,夜深人静之时,羽的目光是否在一本名为《春秋》的书上久久流连。也许,《春秋》果真以它费解的文字消解了羽的些许痛苦,以它阐述的义理支撑过他疲累的身心。
      又或者,《春秋》仅仅在羽身后,在他抵达王、抵达帝、抵达圣的路途上,才与之结合,让他的义、他的勇、他的忠有了来处,有了凭依。
      时间推进至清,康熙年间,在解州,羽的故里,一处古井被疏浚,从井底意外挖出一方墓砖。墓砖上的文字,并不冗长,却赋予羽孙子、儿子、丈夫、父亲的多重身份。羽被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一个上有祖辈、下有子孙的男子,家族链上的一环。
      更重要的,墓砖上的文字让羽手中的《春秋》顺理成章。墓砖载:“羽的祖父生于文人世家,常以《易》、《春秋》之类深奥的古书教育羽父。”血脉相承,《春秋》的汁液想必也随着父辈的血,流进了羽的身体,让他的义、他的勇、他的忠,始终坚若磐石,从不因权势衰盈而移转。
      如果墓砖记载的家谱成立,《春秋》也成为亡命天涯的羽携带的,唯一与家族记忆相关之物。那么,在无数个诵读《春秋》的瞬间,是否有苦涩而隐忍的回忆从字里行间泛起,弥漫在羽的脑海中,让羽疼痛异常,却不忍释手?
      公元二零零六年,历史的细节经过一千八百余年的沉淀,已不再清晰,也不再重要。在无数关庙深处,《春秋》捧在羽的手中,偃月刀立在羽的身后,羽的枣红脸膛、丹凤眼、卧蚕眉、二尺长须,依然俊美。他的身边,有备,有飞,有桃花在盛开。
      岁月更迭,凡人羽已渐行渐远,只留下圣人羽继续在尘世间,无声地宣扬义,宣扬勇,宣扬忠。
      一如涿郡的桃花,艳丽至今。
      【史载:清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浚修古井时,发掘出一方关羽的墓砖。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相关热词搜索: 刀锋 掠过 关云长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