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200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赏析题解读_电影主观镜头举例

    时间:2019-03-20 03:37: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2006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中,主观赏析题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将从几个较新的考查角度对这些题进行解读,并为同学们提供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希望为同学们的备考提供帮助。   
      考查角度(一)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即布置文章的格局,它是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编织与安排。一篇文章怎样开头,如何结尾,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设置什么样的线索,如何安排层次及过渡与照应的组织等,均属谋篇布局的范围。
      
      【设题形式】
      1.分析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
      例一: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2006年上海卷第12题)
      2.作者在写某某之后,又写了某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例二: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06年江苏卷第15题)
      3.分析作者表现文章主旨时,行文上的特点。
      例三: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2006年辽宁卷第21题)
      4.简要分析所给文章的视角。
      例四: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2006年福建卷第15题)
      
      【解题思路】
      1.确认。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审清解题方向。
      2.调储备。(1)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等。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等。另外还有贯穿全文的线索,通常包括中心事件、感情、事物、人物、时间、空间等。线索往往有一定的标志。(2)弄清术语概念。行文,即写作文章。
      3.依据段落位置的作用和解题方向结合文章作答。
      
      【例题解析】
      例一: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例二: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例三: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例四: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考查角度(二)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就是看看文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设题形式】
      1.作者为什么要用某词及其好处。
      例一:在“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6年全国卷Ⅰ第14题)
      例二: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2006年广东卷第16题)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例三: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2006年全国卷Ⅰ第15题)
      例四: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2006年天津卷第19题)
      
      【解题思路】
      1.确认。确认词语所在句子中的位置或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
      2.调储备。(1)分析测试词语所在的位置,是主干成分还是附加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或短语结构,解释含义,赏析其表现力。(2)分析语言特色,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语言风格,常见的用语有简洁洗练、通俗浅显、不加雕琢、质朴清新、淡雅自然、华丽典雅、明白通畅等;二是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三是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倒装句式,文白相间等。
      3.结合文意作答。
      
      【例题解析】
      例一: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例二: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例三:①“稻谷……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例四: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感染读者。
      
      考查角度(三)赏析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赏析形象,就是赏析作品怎样塑造形象、形象的特征与意义等。
      
      【设题形式】
      1.分析从哪些方面写文章中的某某,为什么。
      例一: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006年四川卷第17题)
      2.谈谈对某某的认识与评价。
      例二: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山东卷第19题)
      
      【解题思路】
      1.确认。确认指定的“形象”及相关的语段。
      2.调储备。
      3.依照答题要求,结合文句作答。答题时,首先要锁定检索范围筛选整合,分清主次,注意行文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不写错别字。例二中的“苏轼”是历史人物(真人),答案要点包括:年代、身份、主要事迹或主要作品(代表作、作品数量)、贡献、评价等。如果是文学人物(艺术形象)评析题,那么一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时代、身份、地位);二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
      
      【例题解析】
      例一: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松“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例二:要点完备,重点突出,语言精当,言之成理即可。
      
      考查角度(四)表现手法
      
      【设题形式】
      1.联系上下文说明文章某部分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好处。
      例一: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2006年重庆卷第18题)
      2.结合有关具体描写分析某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例二: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解题思路】
      1.确认。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2.调储备。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以小见大等。采用象征手法,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采用对比手法,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特点,使事物形象鲜明;采用衬托手法,可以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渲染手法,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采用抑扬手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显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3.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结合文句作答。
      
      【例题解析】
      例一:要求考生对对比、反讽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1)表现手法:对比,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例二:(1)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是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地表现。(2)拟人化的描写。如“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这些描写洋溢着朴实动人的气息,使文章有了生动活泼的情趣。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题解 赏析 主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