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抢聚划算有秘诀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抢分“秘诀”(一)

    时间:2019-03-15 03:28: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有独特作用的词语。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结合语境去理解词语。语境既包括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的句子和段落,也包括时间、场合、对象等方面。特别是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和比喻的把握都要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入手,看上下文提及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的含义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做到“词不离句,瞻前顾后”。
      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有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海南杂忆》,作者茅盾)
      
      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诗引出“道旁石”,然后旁征博引,列举历朝历代被流放贬谪的名臣,他们都有补天之才,却无补天之缘,最终被弃之不用。到了新中国,归国华侨兴建农场,工作人员安家立业,把昔日荒蛮的海南建设成一派新天地,他们是真正的“补天手”。答案可拟为:“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2.要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归纳、分析,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时,代词的指代意义是考查的热点之一。文章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指代意义主要包括近指(这、这些)和远指(那、那些)。对指代意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如果指代内容没有现成的语句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然后再得出结论来。
      如《机器动物》这篇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道题:文中加点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所指的是()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论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A.机器人工程师从自然中寻找的灵感。
      B.自动装置具备的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
      C.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D.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所获得的结论。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这种理论”中“这种”指代的对象。这个短语出现在第四段第一句话中,“这”为近指代词,我们应根据这类题的一般规律从上文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筛选第三段信息,可知“这种理论”指的是C项“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3.要善于挖掘隐藏的信息。隐含的信息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所给文段的题目、作者、写作时间和文段后面的注释,另一个是题干文字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有很多时候,这些隐含的信息恰恰是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要想解答好就必须利用好隐蔽的信息。在文章的后面有这样一段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如果注意到了这个注释,就会得知列夫・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而文章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至此就不难看出“特殊”就在于是列夫・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紧扣主旨,仔细斟酌。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否则就难以探寻、品味出句子的确切含意。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Ι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好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应紧扣住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这个主旨。(1)句中“长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适、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种坚强,而大西北的艰苦会使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而长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与大西北进行对比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南方有的只是精致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独有的壮美与粗犷。参考答案可拟定为:(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挣,会强烈震憾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2.联系语境,瞻前顾后。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细品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住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述出来。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的中心是“农夫”,从“强悍的铜色”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强健的体魄。稍一深思,我们便不难洞察作者的真正意旨:“强悍的铜色”正是“阳光”的杰作,正是农夫头顶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劳作烙下的印迹,它与金色的稻谷、黄色的土地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这幅画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从表层意义来看,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从深层意义来看,正是农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才使得劳动成果如此的美好。从该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来看,“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与下文的“晒谷子”相照应,“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与下文“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相照应,上下文的前后照应,使得文章的行文内脉贯通,丝丝入扣。参考答案可拟为: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解读修辞,把握内涵。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格本身特点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形、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去考虑,特别是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现,更值得重视。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参考答案可拟为:“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再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8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要理解好这句话,应抓住“问候”和“抚摩”连各个词,可知是拟人的修辞,再联系上下文不难得出参考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4.分析成分,巧抓主干。就是对题干中所给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将句中次要性的、修饰性的、解释性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实质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请说明“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在文中的含义。要解答好这道题就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地理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参考答案可拟为::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再如这样一道高考题:“他(指列夫・托尔斯泰)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了。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名声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对这道题的解答,错误率很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最佳的解题切入点,如果运用分析成分的方法,这道题就变得很容易了。把题干中所给的句子进行成分划分,其主干成分应是:他被人埋葬了。其中心意思就是他死了被埋葬,根据这个意思,再与备选的四项去一一对照,应该很快就会选出C项为正确答案。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就是通过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试题所要求的信息,它包括对信息的感知、判断、归纳和概括等。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文中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文中重要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解释和阐述;表达作者写作主旨的语句;体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语句。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审读题意,有的放矢。仔细理解题意,是正确筛选与整合的基础,有很多题目在问题中就暗示了答题的方向和思路,这些暗示性的提示,除了增强答题的针对性以外,有时还起到降低试题难度的作用。如果对题意浅“读”辄止,往往会导致答非所问、南辕北辙的情况发生。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第18题: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答好这道题的关键是要仔细审读题目中隐藏的答题方向。首先是“作者的感情发生变化”,那么就应该从文中去寻找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而题中又说“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就暗示你作者感情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沿着这样的思路,从原文中找到对感情变化的语句,然后再作出简要概括即可。答案可拟为: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
      2.确定区域,沙里淘金。依据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缩小“包围圈”,在相对较小的区域里,去筛选、判定信息与题干是否具有相关性,这样能提高答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解答第一问的有效阅读区间在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着重写“左公柳”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后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这体现了“左公柳”顽强的生命力。第四自然段着重突出了民勤人在这块艰苦的土地上,肯于吃苦,向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解答第二问除结合第一问外,还要联系题目和思想主旨。题目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本文应该是赞美大西北的,而“左公柳”和“民勤人”又是大西北所特有的“物”和“人”,依此不难写出答案:第一问: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第二问: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借助标志,事半功倍。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议论句、抒情句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在很多情况下,有助于对信息的捕捉、筛选。
      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16题: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文章的题目是《泰山很大》,作者在第一段开头就写到: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手。接着就写不同的文人对泰山的描写,突出了泰山的壮美。而第四自然段的开头一句“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就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写泰山的“大”。在思考的过程中,抓住“同样”这个关键词非常重要,通过对此段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写的是泰山的政治文化的博大。紧接着作者写到“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抓住“但是”这个关联词,就容易看出这段引出了作者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泰山具有震撼作用。答案可拟为: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秘诀 试题 现代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