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主题九:追寻文明踪迹(一)_追寻秋的踪迹

    时间:2019-03-10 03:28: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主题引言   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坚韧而亘古不变;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凭借,丰裕而内涵丰富;文明如珍珠,要得到它,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文明是埃及金字塔塔顶闪耀的智慧光芒,文明是中国敦煌壁画里绽放的艺术花朵,文明是意大利比萨斜塔上诞生的科学精神……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文明的足迹被人忽略,等待着我们去追寻。面对着这样一座文明的矿藏,我们不应该让它沉睡在那里,我们应该踏上追寻的征程,去寻找文明的踪迹,去发掘文明的矿藏,从而让文明之花开满整个世界。
      
      阅读前沿一
      
      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旋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旋,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暗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鉴赏评价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视角上来看待文明,本文何止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再现。作者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与文明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或许这也正是读《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
      
      题型示例
      1.作者为什么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把句子置于文章开头,它所表达的就不仅是本身的意思了,而是附加了其他内容。这附加的内容是语境所给予的。
      参考答案: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艺术仍有着恒久的魅力。
      2.在作者的眼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尽相同的色调,请分别加以描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要快速地确定信息区间,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北魏:色流深厚,笔触豪放;隋朝:色流畅快柔美;唐朝:色流奔放,壮丽无比,万马奔腾,气象万千;五代:色流精细,温煦沉着;宋朝:色流灰暗,舞姿拘谨。
      
      阅读前沿二
      
      文明的共相
      □刘梦溪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作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选自2008年2月1日《人民日报》)
      
      鉴赏评价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共相”就是“共同特点”的意思。文章标题也就表明了中心论点。即使文中谈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不相同,也是为了反衬下文在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作者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更是为了强调人类文明的共相。
      
      题型示例
      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学生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学生要善于抓题目,抓主旨句,抓结论句等。本文题目即为论述的核心问题。
      参考答案:C
      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B项“令人欣喜”不当,其中也有堪忧之处,如穿旗袍等。C项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
      参考答案:D

    相关热词搜索: 踪迹 追寻 主题 文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