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突破与复归交织的人性】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时间:2019-01-18 03:22: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猎人与狼狭路相逢,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必然是你死我活。如果猎人与狼处于同样的困境时,由于生存本能的需要,猎人与狼共舞,从而出现双方由冲突对立到相互配合以脱离困境的局面,那么,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读完微型小说《猎人与狼》后,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的确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不能不承认作者的创作是合乎情理的。在微型小说《猎人与狼》中,作者的叙事时序完全是依照事件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的:猎人在行猎中不慎掉进自己挖掘的陷阱中,此前一只凶恶的公狼也被困其中;猎人与狼相互对峙着,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为了求生,二者相互配合,最终脱离了困境;此后,狼没有伤害猎人,猎人也任狼离去。作者在构思这篇微型小说时,能够不落俗套,从宏观的角度来探寻人与狼的关系,从而在赞美狼这种另类英雄行为的同时真切地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猎人”在与狼平等求生存的生物环境里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人性的突破与复归。这正是《狼人与狼》的魅力之所在。
      在这篇微型小说中,作者精心地将人物置于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之中――猎人与狼被困在同一个陷阱里。在这样一个与另类平等求生存的生物环境里,猎人不得不与狼相互配合以求得生存。这种与狼共舞局面的出现,都源于一个共同的需要――满足生存本能欲望。这正是主人公“猎人”自身的一种真实反映。因此,猎人与狼配合求生的行为是求生的本能欲望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结果促进了猎人人性的突破。众所周知,在自然界里,人与狼是相互对立、互为敌人。在猎人的意识中最为强烈的也就是这种人狼对立意识,而且,作为一个猎手,他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和最大的快乐也就是捕猎,自然包括猎杀与人对立的狼。然而,令猎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与狼会被困在同一个陷阱之中,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在这种局面中,猎人与狼的对立关系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特别是对于猎人来说,他同外界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就变成了他同这只凶恶的公狼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在掉进陷阱之前猎人与狼是互为敌人,那么在陷阱中的共同命运以及共同的求生意识则已经冲淡了二者之间的对立意识。当猎人看到狼“不再顾及背后的人,开始义无反顾地用尖锐的前爪飞快地扒着阱壁”希企求生时,狼的主动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和诱惑。特别是对于猎人来说,当他被困在陷阱中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坐以待毙,要么脱离困境。猎人当然不会也不愿意等着饿死,因为猎人只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普通的人,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不可能不对死亡表示极大的恐惧,尽管在狼面前表现得很勇敢。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愈深,生的本能的欲望就愈强烈。因此,面对死亡,猎人自身的生的本能的欲望促使他不得不降低猎手身份与狼配合,形成一种由相互对立到默契协调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使猎人性格中作为一个猎手所应有的诸种因素逐渐减弱,但与此同时,人的色彩则渐渐强化。至此,猎人的人性实现了自我突破。猎人敢于真实张扬自身的原始的生的本能的欲望,敢于抛弃传统观念,与狼这种另类共舞。这正是猎人对自身人性的突破,是猎人人性的闪光之处,是作者在更高意义上对人性深处的开掘。同时,这也正是猎人自身本能的鲜明张扬,它对猎人人性的突破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猎人的个性显得更加真实。
      如果说在陷阱里猎人与狼配合求生,是其本能的体现和人性的突破,那么,当猎人脱离困境面对自由的狼时,他的自我意识就显现出来,其人性也逐渐复归。这种人性的复归是由猎人与狼的关系的再次改变所带来的。由于生的本能的欲望的吸引和诱惑,猎人性格中的主导因素――人与狼的对立意识,确实在淡化,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泯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猎人人性复归的前提。猎人与狼由于生的本能的欲望,相互配合而最终脱离困境。但是,这就彻底地破坏了猎人与狼二者之间的存在状态,换句话说,维系他们二者之间配合协调关系的情境发生了突变。当猎人与狼都脱离困境后,狼对猎人又构成一种新的危险。这时,猎人脑海中意识到,他自己首先是一个猎手,并且人与狼是一种敌对关系。这一点重新回复为他的意识的中心,猎人性格中作为一个猎手的诸种因素在此时又得到了回归。因此,面对已有自由的狼,猎人不得不举枪瞄准狼的前胸。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猎手,更因为他的自我保存的需要。的确如此,猎人先前与猎配合求生是出于生的本能的满足,而现在猎人举枪欲射狼则是这种意图的延续,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人与狼的关系,即对立关系。具体而言,猎人人性的复归实际上是指人狼对立意识的回归。这是猎人个性运行发展的必然,它使猎人的形象更显真实。
      当然,猎人的人性经过突破、复归之后,最终实现了完全突破,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猎人的人格,狼脱离困境之后重获自由,但并没有去伤害猎人,只是慢慢地朝密林深处走去,尽管它有机会攻击猎人。而此时的猎人也最有机会最有能力射死狼,在自我保存的同时获得猎物,但是,他“僵硬的手指,没有扣下扳机,一任猎物从容地急入林间”。猎人之所以迟迟没有开枪,是因为他从狼的身上看出了它的宽容大度和勇敢善良的一面,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恶的代表,同时也从狼的身上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生的本能和欲望。因此,猎人极力压抑本能冲动,也不顾现实的得失,按至善原则作出了选择――任狼离去。尽管猎人在任狼离去后似乎感到后悔,认为自己“失去作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但是,猎人自身又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特别是其人性在这种选择的推动下实现了彻底突破。这种突破是由人与狼关系的最终确定来体现的。猎人意识到,人与狼作为自然界的生命,是能够形成一种共舞关系的,为什么还要去残杀对方,剥夺对方的生存权利?因此,猎人不再打猎。由此可以看出,猎人人性的完全突破最终表现为人与狼共舞,平等生存。这实质上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平等和谐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格的动态发展变化就是这样一个突破与复归交织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微型小说《猎人与狼》中,猎人人格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突破――复归――突破,这个动态过程就像一个圆,但它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往复,而是猎人的性格中所潜在的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合乎逻辑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使猎人人格在一种更高层次上达到人l生的新的完整、统一和平衡。
      附小说《猎人与狼》原文:
      猎人与狼
      侯希辰
      猎手穿行在灌木丛中,查看前几天挖的几处陷阱,可惜一无所获。当他走进一片树林时,微微有些心跳,那是最后一处陷阱了。
      伪装的树枝不见了,陷阱露出阴森的黑洞时,猎手狂喜,端着枪走近陷阱口。猎物是只成年的公狼,周身是金黄色的光泽。它在洞底嗥着,焦躁地团团转。
      猎手告诫自己,靠近点,再靠近点。他小心地挪动脚步,举枪瞄准,他只有将尖锐的弹头射进公狼的前额,才能获得一张完整的狼皮。
      猎手觉得手心有点湿,全神贯注地往前挪步。突然,他脚下一滑,眼前一黑,耳边响起枪和落叶的滑落声,猎手意识到,他正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他忽略了昨晚那场大雨。
      现在,猎手和凶恶的公狼,共同被困在狭小的泥壁中。猎手心中一阵苦笑:这大概就是报应吧,打了一辈子猎,结果却要死在自己亲手挖掘的陷阱和已捕获猎物的口中!
      在猎手掉进陷阱里的那一刻,公狼被这突如其来的“猎物”给镇住了,它转过身,目光凶狠地盯着近在咫尺的猎人,龇着白森森的狼牙,鼻孔里喷出威慑的低嗥。
      赤手空拳的猎手知道,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眼前这只凶狠的公狼。凭多年狩猎的经验,他很快镇定下来,也龇着牙,目光狠狠地瞪着公狼。
      人和狼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对峙着,时间似乎静止了。不知过了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公狼也许感到眼前的人对它并不构成威胁,也许无暇顾及,逃命要紧,公狼盯着猎人后退两步,见猎人没有反应,便掉转身,不再顾及背后的人,开始用尖锐的前爪飞快扒着泥壁。
      雨后的土很松,公狼很快就在脚下扒下一大堆土,把洞底垫高了一层。公狼用后腿跳上土墩,竖起前爪,继续往高处抓。
      猎手很快就明白了公狼的意图,不禁在心中骂道:“他娘的,狡猾的家伙!”随即,他跟在公狼的身后,把公狼抓到的土踩实、垫宽,做成台阶状。
      狼和人,在这一刻成了同舟共济的合作者。人和狼,为求生,竟配合得如此默契和协调。
      只用了两个多时辰,狼和人都看见了头顶上的地面,狼一纵身,蹿上地面,向前走了几步,停住,回转身坐下来,目光望着洞口。
      猎手最后也艰难地攀援上洞口,他看见狼正盯着自己,慌忙拾起掉在地上的枪,端起瞄准狼的前胸。
      猎手端着枪,怔怔地瞄准着渐渐远去的公狼,僵硬的手指没有扣下扳机,任猎物从容地隐入林间……
      从此,猎手不再进山。他告诉别人,他已失去作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了。
      (《微型小说选刊》2000年第7期)

    相关热词搜索: 复归 交织 人性 突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