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人类学视野_阐释人类学视野下的故乡——包头

    时间:2019-05-30 03:16: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方言是一种与标准语有区别的语言,是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区域性的语言变体,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要素,方言的历史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本文从方言角度出发,阐述了包头方言的起源、包头方言的特点和包头方言的变化等内容,以方言的角度探寻包头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包头方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94-02
      
      包头,源于蒙古语“包克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叫鹿城。居住着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两百万。但是作为一个城市,包头的形成较晚,从清嘉庆14年(1809年)设置包头镇算起,至今仅有200年历史。但是,由于包头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曾几度成为演出威武雄壮活剧历史的舞台,故不应以设镇、筑城为限,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
      一位民俗学者曾说过: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应先从他们的语言学起。包头方言就是这样一种承载着历史、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是包头市城市文化的宝贵财富。
      一 包头方言的起源
      一直以来,包头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一户姓乔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开的商号的名称。包头方言的形成与明末清初的晋陕移民“走西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西口”不仅使包头与山西具有一种永久的渊源关系,同时也使包头方言深刻地打上了山西方言的烙印。侯精一先生之所以在《晋语的分区》一文中,把包头方言划入晋语,就是看到了包头方言与山西方言在诸多方面的共同点。但由于在包头地区定居的山西移民,来自山西省的各个地区,所以它的方言又不完全等同于山西方言,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在继承和发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后,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研究和总结包头方言的这些特点,可以清楚地窥见其中的“走西口”因素,能够非常深入地了解山西移民对包头方言形成的重大影响以及包头方言发展演变的轨迹。
      二 包头方言的特点
      1.包头方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内部差异
      明末清初的“走西口”,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间断过。山西移民来到塞外,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为了互相帮助和易于交流,通常以同乡的形式聚居,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村落。由于一个村与一个村的居民构成不同,其方言也有差异。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融合,最初形成各自村落时那种较大的语言差异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了,但是由于具有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所以还存在不同之处。如在土默特右旗,黄河沿岸与沿山区之间,一个村与另一个村之间,都存在着语音与词汇的差异。土右旗美岱召镇一带的居民,往往把[ang]发音为[e],如“厂”发音为“扯”,“上”发音为“社”,“壮”发音为“坐”,“创”发音为“错”等。又如土右旗苏卜盖乡东老杖营村村民,其祖上大多来自山西忻州地区,语言有明显的忻州方言特点,把[ang]发音为[ie],如“想”发音为“写”,“讲”发音为“解”,“抢”发音为“且”等。这与包头其他地区的方言又有明显差异。再如在土默特右旗历史上形成的移民村落中,就有许多类似的同乡村,如榆次营子、五台营子、寿阳营子、祁县营子、繁峙营子、定襄营子等。仅从其村名,就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居民构成,山西老家方言对他们语言的影响。
      2.保留了古词语或古音现象
      包头方言是以山西方言为母体而脱胎发展形成的,它不仅从早期的山西方言中继承了众多的古代汉语词语和语音现象,同时,由于山川阻隔和开发较晚,对这些古语词或古音现象的保留甚至还要超过现在的山西方言。
      保留了入声音调。古代的入声字,在包头方言中绝大多数还读入声。具有入声音调是包头方言被划入晋语的主要考量指标。其次,保留了上古读音现象。古代舌上音读作舌头音的语音现象,在包头方言里有确凿的反映。如“生火”为“凳火”,“鞋”发音为“嗨”。还有,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分音词现象。古人说话有切脚语的现象,包头方言便是如此,如“圈”为“屈挛”,“窠”为“窟驼”。后来,包头方言发展出了大批的分音词,如“巷”为“黑浪”,“棒”为“不浪”,“滚”为“骨拢”。
      3.吸收了大量蒙古语词
      包头方言是继承元明清古白话而发展形成的,自然也继承了其中所吸收的蒙古语,大量蒙古语词汇的吸收,不仅丰富了包头方言,同时也使其具有了不同于山西方言的地方特色,从而确立了在晋语中的特殊地位。蒙古语词被吸收进入汉语,大约在宋代已开始,尤其是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原文化,蒙古语词进入汉语者尤为普遍。如“聊天”为“倒喇”,“贼”为“忽拉盖”,“走”为“牙步”等皆是。尤其是“忽拉盖”这个词,在包头方言中具有非常特殊的语法和词汇意义,在语法上,它还可以省略作“忽拉”。“忽拉”与“忽拉盖”意义完全相同,并且可以与汉语词组成新的“蒙汉合璧”词,如“贼忽拉”“贼忽拉盖”“贼眉忽拉眼”等,再省略,则直称为“贼盖”。正是这些词里所流露出的“贼相”,使我们还得以窥见“忽拉盖”最初引入汉语时所具有的意义。
      蒙古语词的大量吸收,不仅丰富了包头方言的词汇量,同时也使包头方言具有了明显不同于山西方言的地方特色,从而确立了其在晋语中的特殊地位。
      三 包头方言在传承中的变化
      1.包头方言与本市区其他语系的融合
      包头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6个选定在包头。中央发出“全国支援包钢”的口号。各路大军齐聚包头。鞍钢不少厂子整建制地进驻包头。大量的东北人、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川军、湘军浩浩荡荡来到包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掀起了历史上第二次“走西口”大潮。西部从此崛起了一座钢铁城市。
      走在包头的街道上,人们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和几乎所有的各地方言。与其他各个城市方言不同的是,包头话并不是包头全市范围内的通行方言,包头话只通行在市内的旧城-东河区和相连的九原区。城市中心区-青山区,新中国成立后新建,此区居民大都为外地移民,以京津冀地区为主,普遍使用普通话。城区中心区-昆都仑区,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包钢集团在此区建立,初期职工大都来自东北地区,城区也以东北居民为主,使用东北话,因与青山区相连接,普遍使用普通话。由于包头特殊的人口构成,包头市区内包头话和普通话、东北话并存,互相影响的现象也很多。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方言区域的年轻人说的新派包头话已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新派已经很少将“我”发为[nge],代之以普通话化的[wo],入声字,尤其是口语中相对少用的入声字舒化现象普遍,除了传统上舒化的“六”等字外,许多中年人将相对书面化的“泊”等字舒化,在市区生活学习的年轻人甚至“德国”(两个字原均为入声)也舒化,只保留“吃、喝”等入声字。中心城区两区域的普通话和东北话相互融合,使许多东北方言融入进来。
      反过来,包头话也不能不对普通话产生影响,从语音上,跪读作[kui],撞读作[chuang](详见前面“语音”的“声母”部分)等发音在包头说普通话的人中间相当普遍,包头话的一些特有词汇也逐渐被使用普通话的人群所借用,如ko~ning,借入普通话后读作kang ning,也是普通话人群当中的常用词。
      2.受到周边地区影响,方言串话现象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包头周边盟、市人口大量涌入包头,投入到包头的建设中来。受到历史移民迁徙的影响,包头历来就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包头人不排外,因此,周边地区的百姓迅速融入到了包头的文化中。如《乌盟人在包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受到周边人口生活、文化的影响,包头人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方言也不例外。
      包头方言受周边盟、市影响,特别是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的影响严重。包头方言在音调、平仄音、鼻音等几个方面开始发生细微变化,特别是年轻人这一点较明显,包头方言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巴盟味”“伊盟味”。
      3.受普通话普及的影响,包头方言的使用者减少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方言“母语”比普通话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且,同乡人在外地相遇,最直接、最可靠的互相认同依据就是乡音。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尽管如此,近些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还是不再用包头方言进行沟通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包头方言的使用者逐年减少。
      在使用包头方言的东河区和九原区中,大部分年轻人由于受到学校、老师的影响,使用普通话代替方言的现象愈加严重,有些家庭甚至舍近求远送子女到普及普通话的学校上学,也不愿意让他们在周围上有着浓厚方言的学校。此外,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场合中,我们也听不到纯正的方言。在商场、酒店、行政机关,到处都是以普通话为主。甚至在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婚礼等宴会上,听到的都是标准的普通话。
      四 总结
      方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头方言就是包头文化历史变迁的见证。“走西口”的移民活动造就了包头方言,山西移民对包头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风俗民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包头方言,则是这种影响的永远胎记。包头方言对包头社会文化的推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立足于山西方言来研究包头方言,可以窥知其源所自来和演变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方言词语本字的考证上,能够正本清源,释疑解惑,避免妄自猜测的错讹。包头方言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且会随之演化出新的语言、单词、字,这些都属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研究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受到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1]侯精一.晋语的分区[J].方言,1986(4)
      [2]田丰.乌盟人在包头[M].乌兰察布:远方出版社,2004.8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热词搜索: 包头 人类学 阐释 故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