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中外悲剧意识的不同走向】 关于生态意识的论文

    时间:2019-05-14 03:20: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人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求却缺乏达到目的的可靠能力,这便是人类悲剧的根源。面对这种悲剧古希腊人直面锋利,反抗激烈而决绝。中国人的反抗隐忍而深刻,在挣扎中实现对既定道德伦理的反抗,或者在经历后释然,摆脱世俗的烦扰,重新找寻新的坚守。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尽管中西方悲剧意识的表现不同,但都在为人类的悲剧处境找寻出路。
      关键词:悲剧意识 释然 锋利 存在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命在世生存悲壮性的意识。生命悲壮性是人类既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望又没有达到目的的可靠能力,只能依凭追求生存发展的意志和有限性的能力冒险在世这一生存处境决定的。”[1]这种不可调和而又无法避免的处境便是人类悲剧的根源。
      一、古希腊的悲剧意识——锋利
      1、直面命运时反抗的决绝
      古希腊悲剧中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抗争,在深知命运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下的义无反顾的抗争。在这种抗争中凸显着人坚定的意志和高昂的生命力。在这种抗争中表现着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信念。
      命运以其神秘强大游走于人类的生存之中。《俄狄浦斯》无疑是悲剧中的巅峰之作之一。俄狄浦斯是伴着神谕昭示的命运降临的,从他出生的那刻起,弑父娶母的命运就紧随着他,所以他遭遇遗弃。当其辗转成长,得知了自己的命运后,又一次背井离乡,远离养父母。可命运是无法逃脱的,是不定数偶然中造就的一种必然,无法避免也无处可逃。在面对神秘而强大的命运时,俄狄浦斯是不幸的可同时也是勇敢的,他是个坚挺的反抗者。当得知命运的那一刻,他背井离乡,选择反抗,在阴差阳错中又当上了国王,也最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他的命运。当瘟疫来临,他坚持要弄清楚真相,没有迟疑。真相了然,他又一次坚挺的反抗了。他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将反抗坚持到底,于是他选择了“挖去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的一生都在反抗其“弑父娶母”的命运,没有逃脱,没有妥协。甚至在他明了了自己遭遇的一切后,仍旧坚挺,他们有屈服的去选择死亡,而是又一次持久的抗争,“自我放逐”,勇于承担自己的命运,与命运抗争到底。如果说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在俄狄浦斯身上,充分展现着人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直面锋利,这便是古希腊人面对命运的态度。
      存在主义曾经说过,“他人就是地狱”,一方面是说你在做你自己的时候无可避免的受到他人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人虽孤独,可总会有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被自己珍视的人,这种人更是“地狱中的地狱”。而美狄亚的复仇便从这里开始,她的复仇是惊心动魄的,因为他没有杀死负心汉丈夫,而是让他活着看自己所有的希望是怎样一个个接连落空的。她害死了负心汉丈夫即将要娶的新娘,和因为其丈夫而要驱逐他们母子出境的国王,最刻骨铭心的是为了让负心汉丈夫没有子嗣而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可爱的孩子,让丈夫看着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尸体在他面前慢慢消失。她确实报复了自己的丈夫,而这种报复所带来的伤痛远远超过杀死其丈夫伊阿宋本人。
      2、自我选择后反抗的激烈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情感是由人的行为形成的;所以我不能参照我的情感来指导行动。”[2]美狄亚的行动清楚透彻的说明了她的内心。她是爱自己的丈夫的,总是不断回忆起他们的美好时光,于是对丈夫的背叛痛苦万分,面对丈夫的虚伪更让她怒不可斥,可她同样爱自己的孩子,但为了报复丈夫,经过艰难的挣扎,她还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从这一报复结果来看,她爱自己的丈夫多于自己的孩子,所以曾经他可以为了丈夫抛家弃国,甚至还不惜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丈夫的背叛和虚伪带给他的打击无疑是致命性的,于是那种爱在瞬间便转化为了恨,这种恨让她以最惨烈的手段报复了自己的丈夫,她自己也融进这夹杂着爱恨硫火的复仇烟雾中。
      美狄亚杀死自己的孩子来报复丈夫的行为历来受到颇多争议,因为这不符合我们所谓的伦理道德。可正因为这样,他对丈夫背叛的反抗是彻底的。她摆脱了道德伦理的束缚,勇敢而决绝的报复丈夫并且很早就为自己安排好了退路。她是疯狂的也是自我的。在她身上,充分验证着潜伏在人类心中力量的神秘性。
      二、中国的悲剧意识——释然
      1、反观自我经历后的释然
      中国是个伦理道德早熟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几乎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对于儒家思想的大力倡导,可以说,中国人很早就是伦理道德经纬网中生活的人,而且很多人已经将这种伦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会将自己放置与其中,隐忍平稳的生活着,一旦有一天这种平稳被破坏,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开始对自己以往的坚持产生怀疑,对自己认定的意义感到迷茫。置身于宇宙天地间的虚无开始敲击他们,反观中跳出自我的具体经历,开始抛开外在的种种束缚,追寻自己的内心,于是便走上宗教的解脱之路。而另一种便是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鬼神世界,给自己寻求继续生活的支持与勇气。在纷繁的俗世中寻求内心的安定,以内心的豁达释然应对未来的一切不可知。
      《红楼梦》中宝玉在一开始便进入了太虚幻境,读到了自己及其周围人的命运,可未曾经历世事的宝玉未曾了然。当经历人间悲喜,看尽生离死别,了然盛衰无常后,不经意间回首,顷刻顿悟。当怀有满腔热忱和蓬勃朝气置身烟火俗世之中,曾有悲亦有喜,有执着亦有纠结,置身其中,你是真实的。当曾经沧海,物是人非后,你依旧在,曾经的无法自持已淡然于心。他依旧可以依循和他同样背景的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他已找不到那意义。回首是为了转身,当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便会继续前行,明了于自我的的坚守。所以宝玉最终选择以出家的方式实现自己对生命的承担。
      隐士一直是中国古代从未消失过的士大夫存在形式,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抱负好襟怀,在现实世界受挫后转念与自己的内心,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西方人直面锋利的抗争态度来看,这似乎始终妥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的找寻,当原有的价值判断失衡后如何寻求新的意义标准是文人士大夫一直在找寻的。“自己与自己疏远而导致人的异化,是人间最悲最惨的悲剧”。(程亚林 《悲剧意识》)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无非是只想做自己,如果你想获得俗世的成功就必须放弃你自己,那么这种成功是最大的失败。反观是为了转身,明了了这一切,内心开始找寻新的意义,坚持本我是很多士大夫的选择。这种反抗看似软弱,实质更决绝。
      2、艰难抉择中对既定伦理道德的反叛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离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3]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比别种戏剧更能唤起人的道德感和个人感情,因为它是最严肃的艺术,不可能像滑稽戏或喜剧那样把他看成是开玩笑”[4]。很多人认为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悲剧效果,因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有着社会正义必胜的预设。由于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他们在面对现实无奈历经反抗无果后往往将希望寄托于上天,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另一个角度看,时常遭受生老病死的人类已经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曾经由于某种原因被蒙蔽的人类的悲剧意识开始显现了。肉体是脆弱的,可灵魂是强大的,精神是不息的,正如中国人常讲的“金城所致,金石为开”,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来世,这是她们能够在现世坚持下去的最强信念。所以柔弱的窦娥在临死之际可以摆脱所有道德伦理的束缚,立下三桩誓言,要普天之下的苍生都遭受这种劫数;而她之所以沉冤得雪也是通过她自己托梦来争取的。可以说,窦娥隐忍的生活了一生,当她所信奉社会信条无法给予她安慰时,她终于开始了自己面对反抗。而中国戏剧很多大团圆结尾都依托于鬼神世界,足以见得中国人的悲剧意识深刻而沉重,而他们的反抗又是那么的隐忍而厚重。
      《赵氏孤儿》是一个复仇剧,描述孤儿在一群忠诚义士的帮助下,忍辱负重,终报灭门家仇的故事。在屠岸贾斩草除根的思想下如何保全孤儿是整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职责与道义间徘徊,最终舍生取义的大将韩厥;放弃闲适的隐居生活而以生命为代价保全朋友之子的公孙杵臼;不惜牺牲自己亲子而履行诺言的程婴。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能让你看到生命的最强光辉。萨特说过“人是自己的造就的,他不是做现成的;他通过自己的选择造就自己,而且他不能不做出一种道德选择,这就是环境对他的压力。”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自己,面对外在的种种压力,他们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并主动承担起为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用对生存悲剧性的深刻理解来承担生存的悲剧性。理解、承担就是一种克服,一种超越。”(程亚林 《悲剧意识》)古希腊人直面锋利的面对命运的挑衅,以一种高昂的生命冲力承担命运。中国人隐忍的坚守着,一方面从宗教的道路中去找寻意义;一方面执念于自己的内心,不断找寻和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程亚林.悲剧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4.
      [2]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10.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顺慧(1987.08-),山西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相关热词搜索: 中外 悲剧 走向 意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