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城市留守儿童:繁华中的孤独】 繁华的城市孤独的自己

    时间:2019-05-13 03:28: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实,城市里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不是长年在外就是工作繁忙,他们要么与保姆为伴,要么在爷爷奶奶的隔代抚育下成长,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寂寞地生活,成为城市留守儿童。
       在城市,形成留守儿童的原因更多元化,例如,父母异地打工、进修学习、离异、工作繁忙,还有一种就是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异地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异地,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学校、教师家里,这也是一种新的留守儿童。而且,这些家长对子女期望极高,往往将孩子送往民办中学。
      他们的生活并不贫困,有的还很富裕,但亲情的缺失,仍让他们感到空虚,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富足的留守儿童缺少爱
      在同学眼中,晶晶属于那种“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少年。就读于北京某小学五年级的晶晶家境优越,有同学们羡慕的漂亮衣服和玩具,但她却并不觉得幸福。晶晶父母都长期出差在外工作,平时照顾晶晶生活的是保姆王阿姨。王阿姨是一个快50岁的中年妇女,少言寡语,一到晚上六点半就准时走人,很少跟晶晶有情感沟通,晶晶常常在孤独中入睡。
      去年冬天,晶晶坐在小区里晒太阳、吃零食,一只浑身脏兮兮的京巴狗围着她转,晶晶可怜它,将手中的鸡爪丢给了它,小狗就再也不离开她了,一路跟着她回了家。
      “你怎么带一条野狗回来!万一咬人怎么办?万一它有狂犬病怎么办?”王阿姨发现后赶紧把小狗赶出了家门。
      但小狗在楼下徘徊不走,一看到晶晶出来就摇头摆尾,晶晶把家里的饭菜带出来喂它,趁王阿姨不在家又把狗带回家,洗干净后养起来,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雪儿”。
      从那以后,晶晶有好吃的都给小狗分一份,做完作业就陪小狗玩耍嬉戏,还拿压岁钱给小狗买衣裳,把小狗当成最好的伙伴。
      晶晶跟“雪儿”的感情越来越深。她不让小狗住在新买的狗屋里,让它和自己睡在床上。王阿姨不在的时候,她让小狗和自己一起在桌子上吃饭。“雪儿”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侣,王阿姨甚至觉得,晶晶把所有的心思和感情都花在了小狗身上。
      两个月前,小狗失踪了,晶晶急得哭了,天天放学后就嚷嚷着出去找“雪儿”,但没找到。在电话里得知情况的爸爸和妈妈安慰她说再给她买个小狗回来,她还是哭,此后一直郁郁寡欢,很少有话语,看到和“雪儿”差不多大的京巴狗就黯然神伤。
      从外地赶回来的妈妈认识了一位心理医生,和医生说到晶晶的事,对方告诉她,晶晶可能有轻微孤独症。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晶晶缺少这个年龄儿童应有的亲情关注,她认为自己和流浪狗一样,没有人关爱,因此与流浪狗产生了一种命运的共鸣。在与流浪狗的相处过程中,与狗产生了情感互动,形成了情感依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转移到流浪狗身上。对方还告诉她:像这样由于父母忙于事业而导致亲情缺失,致使孩子患上孤独症的,在今天的都市里并不鲜见,心理门诊里经常有这样的孩子来就诊。
      同样是城市留守儿童,小伟的日子过得似乎轻松很多。他在外地上寄宿制小学,每个月回家两次,分别由奶奶或者外婆陪伴。小伟的父亲是某石油公司派驻国外的技术人员,母亲则在父亲出国后干脆去了深圳做生意。“回家也没有事情做,还不如和同学聚聚呢!”小伟所谓的同学聚会无非就是吃吃喝喝,末了大家一起去上网玩游戏。“家里也可以玩,但是就没法现场组团了,还是大家一起玩有意思。”
      小伟承认自己成绩不太好,但是并不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他觉得自己的挥霍没有什么不合理的:“爸爸、妈妈怕我没钱花,他们每月往我卡上打两次钱,每次爸爸回来也总是叮嘱我说:待人接物不要小气,你要知道照顾自己,千万别委屈了自己。”父母最担心的不是小伟花钱,反而是小伟不花钱。
      “我特盼过节,因为一过节我家就团聚了。平时回家的日子我也记得特别清楚,每次回去就真的舍不得离开,连同学叫我玩都不去。”除了舍不得好不容易可以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小伟不愿意去同学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别人家里最常见的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的景象,会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
      “难免会产生联想吧!特别是同学的家长总会夸我说:‘看人家多懂事!什么都能自己干!’其实我也愿意什么都不会干,整天等着爸爸妈妈伺候,可是我是被逼出来的啊!”小伟的话可以代表许多城市留守儿童的心声,他们或许经常被同学邀请去家里做客,但却每次都会因为对方家长的热情而更加深刻地感到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们大多属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大多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因此会感觉亏欠了孩子,于是希望用金钱来弥补自己没有能够给予孩子的关怀。然而,大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并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将大把的零花钱用于“改善生活”,而是用在了“填充生活”上,他们衣食无忧,只是生活单调缺乏乐趣,用小伟的话说就是“穷得只剩下钱了”。
      
      是谁“制造”了留守儿童
      在眼下的城市里,像晶晶和小伟一样的留守儿童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制造”了这些留守儿童呢?
      夫妻双双外出工作。在事业稳固之前,一般不会把孩子带出去,这类留守儿童,见父母的机会很少,是最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
      一些高知家庭,夫妻双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外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将其留在原来的城市生活读书。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休假时全家团聚。
      有些孩子的家长在国家机关单位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去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孩子则留在了原来所在的城市;另有一部分家长,单位地址虽然设在所在的城市,但大部分时间都出差在外,孩子形成事实上的城市留守儿童,与前两种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还有一部分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和孩子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工作特别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生活长期交给同城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儿童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据有关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分析,城市留守儿童因为独处状态或是与父母难以沟通,得不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长期下来他们中往往会分化成两种极端。一种是极优秀的孩子,他们大多早熟懂事,在缺少亲人关爱的环境下,他们会迅速学习,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一系列难题,自理、自立、自我约束能力很强,品学兼优。另一种则会出现种种问题,是厌学、逃学、辍学的重点群体,他们大多数表现在:自尊心过强,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等,孤独、偏激、自卑、玩世不恭等表象相对比较明显,甚至个别的还非常敏感,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在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时大多带有一些戒备心理。
      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黄小雷说,她的班里有两位留守男生,从小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行为心理表现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一位性格固执,甚至有自虐倾向,常用头撞物体;另一位性格内向,少与老师同学聊天。
      河南心理网心理咨询师周建勋说,城市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情况更加残酷。主要表现是:因为城市里面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各种游戏厅等,孩子很容易进入;农村人都很淳朴,而城市存在很大利益之争,孩子一旦被引诱,将十分危险;孩子长期不与父母一起,可能会造成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觉得自己不安全,要么孩子就变得胆小怕事儿,要么会使孩子有激烈的抵抗攻击行为。
      周建勋认为,为了工作,有个别家长干脆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殊不知孩子在进学校前就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进校后又长期缺少关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本来,孩子踏入社会的过程是家—学校—社会,现在却变成了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这肯定会出问题的!”
      周建勋强调说,孩子缺少沟通对象后,缺少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孩子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缺少鼓励也缺少批评,这会诱发孩子的自负或自卑心理。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变数,特别是在城市,孩子视野比较广阔,遇到的问题也很多,认识错误的地方,需要家长给予及时纠正,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这些错误不及时纠正,等孩子犯错时才补救,无疑给孩子心理留下一块“伤疤”,可能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专家们对周建勋的分析表示认同: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其他儿童更隐蔽也更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境遇、成长环境的磨炼,往往比同年龄段的孩子更独立也更要强。他们的自卑情绪和自负指数都很高,一般都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教育,在思维模式上很容易走极端。
      因为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进行监督指导,留守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也往往很脆弱。不是说没有自我防范的意识,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安全,但是却总是容易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的诱惑。由于心灵空虚、生活单调,留守儿童往往会选择比较放纵的生活,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在受到周围“朋友”的关注,是受欢迎的个体。
      
      让“爱”常驻孩子心田
      长年出差在外的爸爸好不容易回家了,儿子不但不高兴,反而冷漠回避,还口口声声说:“爸爸就像个陌生人,我不喜欢他!”
      12岁的景书是天津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平时,景书一直听话懂事,可近来却有点反常:放学了不愿回家,一直到姥姥来找他才回家。班主任老师经了解得知,原来,景书不愿回家的理由竟是因为其出差半年多的爸爸回来了!
      景书的父亲从事建筑业,经常出差,常常一出门就是七八个月,孩子一直住在姥姥家。其实景书的父亲很疼他,每次回家都会给他带许多礼物,并对其嘘寒问暖疼爱有加。既然如此,景书为什么还躲着爸爸呢?
      景书说,他还没上小学时,爸爸就不停地出差,往往好长时间都见不到一面。刚开始他还羡慕其他小朋友能天天和爸爸在一起,可日子久了,“父亲”对他而言渐渐变得陌生了。现在他已经习惯了由姥姥、姥爷和妈妈组成的家庭格局,一旦爸爸在家,他就觉得很不习惯。尤其是爸爸回家后,全家人都围着爸爸转,他心里就更不高兴了。“每次爸爸要走时,妈妈和姥姥都很舍不得,但我就不会,反而觉得轻松不少……”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再疏远亲情?”采访中,一些在外的父母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让孩子留守家中,许多家长也感到无奈。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在家庭和事业中作出选择。然而,选择一方不等于完全牺牲另一方,只要家长肯用心,完全可以做到事业、孩子的兼顾和两全。
      城市留守儿童的家长最容易忽略的教育问题就是,亲情的交流缺乏持续性。不少家长在外出差时,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一个月都无暇打个电话回家,有时打来电话,但没跟孩子说话就匆匆挂掉了。有的打电话一开口就问学习成绩,甚至在电话里教训人,原本温馨的亲情电话一下子降温了。
      其实,即使远隔千里,只要用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细致的关怀并不是难事。打打长途,视频聊天,费用不贵又可以长时间交流。每天晚上抽出10分钟和孩子通电话,每周和孩子视频一下,和孩子拉拉家常,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趣事,听听孩子的烦恼,不时流露出对孩子的思念之情,这些都能令孩子感受到远方的亲情关爱,也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工作的繁忙和漂泊的艰辛,让孩子体谅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付出。
      有的家长总以忙碌为借口冷落孩子。但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在无限度地追求财富而忽略了亲情,长时间对孩子的冷落真的是必需的吗?工作上真的非事必躬亲不可吗?如果不是必须的,那么安排好手中的工作,把一些事情多交代给助手和员工,多抽些时间回归孩子身边吧。要知道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亲情。名牌衣服、名牌鞋、充裕的零花钱……这些,并不能够替代父母的呵护,曾经有人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童年是多么短暂,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又是多么的孤单、遗憾呢!
      “一切以孩子为重,教育比天还要大!”郑州市阳光午托服务中心董事长魏玲说。将教育孩子的事业做好了,父母一辈子都会感到欣慰,如果做不好,即便有再多的钱,父母也会感到后悔和懊恼。
      事实上,亲子关系的不健全对孩子人格的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影响深远,是学校教育绝对无法替代,也是祖辈教育难以弥补的。在缺少爱和权威约束的环境下,城市留守儿童要么自卑孤僻,要么自由散漫难以管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规则的教育,导致部分城市留守儿童不懂得如何跟人相处交往,也难以认同社会权威和规则,这也许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将会不断扩大。远在外地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被呵护,也必须懂得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生活。特别是在选择监护人方面,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就高枕无忧了,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老人之间的感情,教育孩子自立、自强、自尊,在独自生活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留守 繁华 孤独 儿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