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的换位思考】 因材施教

    时间:2019-05-13 03:17: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现行的教育领域中,以班级为主的授课形式,统一的教学进度等,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面对教育教学的这一困境,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采取换位思考的模式。教师还是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必要性,帮助提升他们的学习乐趣。而对于学生应把“因教施学”的观念放在首位,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力求让自己的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习惯,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更远
      关键字:因材施教因教施学
      “因材施教”出处《论语·为政》,文章说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这位尊者经常会带着四五个弟子在一起闲游论道,在尊者的引导之下,弟子畅所欲言。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但是,应试教育的存在、班级人数的庞大、课业负担的沉重、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教师教学素养的有待提高,统一的教学进度等,都成为阻碍“因材施教”得以顺利开展的现实原因。对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完全可以采取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的换位思考。所谓的“因教施学”主体就应该是学生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教师所教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发挥潜能,采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创新。通过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和“应教施学”的有力结合是符合国家教书育人的方针政策。另外,对于教育工作者要想有效地实施这个策略,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尽可能的走到学生当中去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善待学生们“好”与“坏”,公平地去看待完美中的不完美,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针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响应国家号召给予特殊培养。
      二.正确的看待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国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意义和价值,倡导教育实践工作者践行这一原则。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之下,又滋生出了诸多自相矛盾的问题都成为阻碍“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开展的现实原因。但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学生面前的智者,一定不能让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实施教育,教书育人的绊脚石。要把它看成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克服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差异教育,从而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实现现代社会对人才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是时刻刻把自己的任务铭记于心,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当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三.让学生的“因教施学”成为教师“因材施教”的有力补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曾指出:所谓的“因教施学”就是指如果学生及其家长知道教师不可能将因材施教做的尽善尽美,学生及其家长就会主动地承担起学习责任。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开展自己的课堂学习,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在教学进度表后面追,还是不如让学生主动地在教学进度表前面跑。对此我认为无论教师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教施学”都能是学生发展自我,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因教施学”的自我发展的方式是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有力补充,两种教与学模式的结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体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当今教育领域的意义。在我现在所工作的南部山区扶贫学校里,由于年轻教师占80%多,总会出现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抱怨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过低,教师的授课方式难以接受,听不懂的现象,学生联名上书去期待着更换学科教师,有时候学生们会发现,换了新老师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还不如不换,反而更耽误时间。“因教施学”的观念对解决此类问题就显得十分有效,因为它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如何适应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出了要求。无形中学生们会努力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力求让自己的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助益。
      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种责任,相信施教者和受教都能从中受益。对于教师而言“因材施教”不应受到教育发展中错综复杂问题的影响,而遭遇尴尬,它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学生而言“因教施学”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让他们的求学之路走得更加久远。“因材施教”和“因教施学”把教师同学生之间微妙的关系拉得更近。
      参考文献:
      1.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36页37页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
      4. 冯茁.“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田昭霞地址:宁夏银川西夏区育才中学孔德校区英语组
      邮编:750021
      

    相关热词搜索: 因材施教 换位 思考 教施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