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如何提升心理弹性_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时间:2019-04-23 03:19: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心理弹性研究领域主要关注“效果性因素”,而“方向性因素”也具有无以取代的地位,尤其是主体生存图式的作用应该得到心理弹性研究的重视。为了探索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本研究编制了“一般生存图式量表”,并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中文版(CD—RISC—c)对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3个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回归效应显著。由此推论,通过优化主体的生存图式改善其心理弹性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生存图式 心理弹性 大学生
      分类号B844
      1 引言
      心理弹性的系统研究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关注的对象也由儿童、青少年扩展到成年人和老年人。在早期研究中,心理弹性被简单地界定为一种结果,或一种过程,或一种个人特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已被全面理解为一种涉及结果、过程和特质的统一体,被看作一个包含多重要素的动态结构。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和影响因素同样得到了重视。那些影响个体生存适应的危险因子(risk factors)较早得到关注,随后研究者试图发现与良好适应相关的因素或预测因子,并把那些在所有危险情境即逆境水平上都起作用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积极因素和那些只有在较高危险水平上才起作用的具有特殊性的积极因素区分开来。前者被称为资源(assets)或促进性因素(promotive factors),后者被称为调节因素(moder—ators)或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根据其来源,这些因素又被区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在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弹性模型中,如Kumpr的心理弹性框架(the Resilience Framework)和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模型(the Resiliency Model),这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考虑。通过对多种心理弹性理论模型的综合考察可以发现,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那些既具有普遍性又可以在高危情境中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够成为稳定的个人特质的因素,如积极的气质、高智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内控性、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高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自主、移情、情绪管理、宽恕等。这些因素都被认为或被证实可以有效预测主体的心理弹性状况,对于个体应付环境压力能发挥普遍的和直接的效能,因此可以统称为“效能性因素”。这类因素对于主体的心理弹性具有基础性意义。但是还有一些因素对心理弹性不一定有直接影响,却能够降低危险因子所带来的风险、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对个体心理弹性系统具有导向作用,例如,信仰、存在感、高期望等便属于这类因素。在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模型中,主体的希望、世界观和信念体系等被看作是与主体的身体一心理一精神平衡(bio—psychospiritu,al homeostasis)的瓦解与重组相关联的因素。国内研究也发现,主体的心理弹性与“世界是公正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等积极信念相关联。这些对主体的心理弹性主要发挥导向作用,甚至对“效能性因素”具有整合作用的因素可以统称为“方向性因素”。几十年来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并没有对这些“方向性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逆境适应,对“效能性因素”的探索成为心理弹性研究的一种定势,而那些“方向性因素”处于个体的信念体系、价值体系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抗变性,属于成熟的人格或成年人稳定的个性成份,因此不容易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心理弹性体现的是主体生存状态的一种属性,主体关于生存的总体观念、信念、信仰、期待等在逻辑上处于上位,而在心理属性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习惯于因循“逆向还原”的思路,倾向于从构念的水平方向或其下位而不是从逻辑的上位寻找相关因素。实际上由于生存信念、信仰、期待等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动力作用,这些信念、信仰、期待等也会反过来成为主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原因。本研究试图探讨主体的一般生存图式,也就是主体对“何为生存?”“如何生存?”“为何生存?”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信念及其易激活程度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加深和扩展对心理弹性的方向性因素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作为对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之间关系的初步探索,研究被试仅选取济南市普通高校二年级本科生360人,根据性别、专业分层随机抽取。有效问卷346份。其中男生占49.6%,女生占50.4%;文科学生占51.7%,理科学生占48.3%。平均年龄21.07岁。
      2.2 研究工具
      心理弹性测量采用于肖楠等人修订的“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中文版(CD—RISC—c)。量表包括坚韧、自强、乐观3个因素,共25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文献报告的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大五人格均达到中等程度的相关,显示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根据心理学量表标准化程序编制而成,用于评定大学生的一般生存图式。量表由36个题目组成,包括6个维度,即“生存实质”、“积极进取”、“生存主体”、“德福关系”、“终极关怀”和“主导价值”。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NNFI=0.91,0.92,CFI=0.92,RMSEA=0.067;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在0.65~0.89之间,间隔4周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76~0.87之间。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基本符合本研究的需要。根据图式理论,一个图式的可利用性与认知内容与容易被激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认知内容的易提取性是范畴能否被激活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把主体对生存信念意识程度的内省判断作为范畴易激活水平的测度。被试除了回答各题目所表达的信念与自己的符合程度外,对于每一题目还要回答“是否被您意识到,并影响您的生活?”,设定“总是意识到”的权重为1,将“经常意识到”、“有时意识到”、“很少意识到”、“从未意识到”的计分依次递减0.2个单位,作为题目得分的权重系数。   数据采用LISREL 8.80和SPSS 17.0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生存图式及心理弹性均值差异分析
      均值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大学生生存图式在专业、性别及家庭经济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总量表的加权平均分进行快速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把被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类中心分别为2.86、2.13,人数分别为127、219)。t检验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生存图式量表6个维度上的加权平均分都达到了显著差异。然后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c)得分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心理弹性量表3个维度及总量表上的均值都存在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是根据现代生存哲学理论,围绕“何为生存?”、“如何生存?”、“为何生存?”三个基本生存问题编制的。关于“何为生存?”的问题包括“生存实质”和“积极进取”两个因素。“生存实质”因素体现预成论与生成论信念的区别,“积极进取”因素体现被动生存与主动生存的区别。关于“如何生存?”的问题,包括“生存主体”和“德福关系”两个因素,“生存主体”因素描述个体取向与整体取向的生存观,“德福关系”因素描述主体如何看待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关系。关于“为何生存?”问题的思考必须跳出现实的约束而指向“终极关怀”,而终极关怀的问题就是信仰的问题;与此相一致,引导主体生存的“主导价值”则有低层次的、基础层面的生理与心理价值与高层次的、超越层面的精神价值之分。6个因素从内容上大致能够反映主体对生存的总体信念、态度和期待,量表还以主体的“意识程度”作为权重指标把这些信仰、态度和期待在主体现实生活中易激活的程度反映出来。从内容和结构的分析结果来看,量表能反映主体的一般生存图式状况。
      关于心理弹性,理论和应用研究都需要把其结构因素和影响因素区分开来,但严格区分心理弹性的结
      3.2 大学生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求被试的生存图式量表加权平均分与心理弹性量表算术平均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发现生存图式量表的各个因素和总量表加权平均分与心理弹性算术平均分存在正相关,而且绝大多数相关为显著正相关。
      进一步对大学生的生存图式量表得分与心理弹性量表得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个别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生存实质”、“主导价值”对“坚忍”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积极进取”对“自强”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生存实质”对“乐观”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构因素与影响因素是困难的。判断某一因素是否被概念所容纳,需要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根据。对于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国外主要有三种定义方式。第一种是把它看作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第二种是看作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第三种是把它看作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第一、二种定义的内涵比较确切,但又似乎外延不足;第三种定义又容易把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与影响因素混淆起来。逻辑定义难以统一,操作性定义就更难确定。例如,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Adults)包含“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等5个因素;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5个因素。这些量表所测量的是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还是影响因素就很难确定。有一些着眼于主体心理弹性能力或特质的工具,如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ISC”包含“能力”、“本能”、“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等5个因素,所测量的内容可以确切地看作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本研究所采用的是于肖楠等人根据“CD—RISC”修订的中文版“CD—RISC—c”,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三个因素。虽然,被试在生存图式量表上得分的高低和在心理弹性量表上得分的高低相一致,但从表3可以看到,生存图式量表各因素及总量表与心理弹性量表各因素及总量表之间仅达到了中等程度的相关,有些因素间仅存在弱相关。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内容来看,“一般生存图式”更适合被看作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生存图式在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的均值分析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存图式在心理结构中的内隐性和深刻性特征。生存图式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因素,从表2来看,与主体的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坚韧、自强、乐观各个维度上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推断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存在深层次的关联。已有研究把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区分为促进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那么生存图式属于促进性因素还是保护性因素?“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所涉及的是关于现实人生与终极关怀等方面的基本问题,与主体生存的基本方向相关联。心理弹性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在较高危险水平的情境中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其次是在所有危险情境即逆境中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而不关心在顺境中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所存在和潜在的危险。事实上,在即使没有任何生存困难的情境即顺境中,主体也会因为无意义感或无方向感而陷入消极抑郁的情绪状态,从而体验到生存和发展的不适应,与逆境或高危情境中的个体面临着类似的发展风险。因此生存图式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影响是广泛而全面的,而不局限于高危情境或一般的逆境,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只能达到中等程度。
      在回归分析中,只有“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进入回归方程,表明3个因素可以有效预测主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其他3个因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从逻辑上看,个体关于“生存主体”、“德福关系”的信念以及对“终极关怀”的态度也与心理弹性存在密切关系,这在表3的相关分析数据中有所反映。   4.2 从生存图式的角度审视心理弹性干预
      从聚类均值差异比较和相关分析可见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初步推断,生存图式的改变能够引起心理弹性的改变,因此生存图式作为一种方向性因素应该得到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心理弹性干预模型大都存在着“屈高就低”的倾向,即从主体本身及家庭、学校、社区或其他环境中寻找能够支撑个体心理弹性的因素加以干预,以减少个体的脆弱性,从而推动个体坚强地应对逆境、规避风险。这可以看作一种“推”的策略,即从低处或从背后推一把以使主体获得走出生存困境的力量。这种“推”的策略仍然没有摆脱“高危险——消极结果”的线性假设,寄希望于通过个体自身的“效果性因素”的获得和增强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帮助个体克服或降低发展或生存的危险。但是仅靠个体的“效果性因素”或外部力量维持主体的适应状态是不够的,心理弹性的提升还需要一种激发主体主动整合积极资源、舒缓生存和发展风险的内部力量。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资源有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与就业的矛盾加剧,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长期不稳定,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新的应激源不断产生。面对多变的生存困境,这种“推”的策略显然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如果“效果性因素”和外部资源不足以支撑主体所承受的压力,那么“方向性因素”作为一种整合内外资源、变消极为积极的主体性力量就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实“心理弹性”最初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就是因为那些同处逆境但仍然发展良好的个体的存在,这些个体的良好发展不能完全用“效果性因素”或外部资源的支持来解释。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模型表明,主体有维持自身身体一心理一精神动态平衡的倾向。当主体无法承受所面临的压力时,身体一心理一精神的动态平衡会遭到瓦解。平衡的瓦解可能导致四种情况:或者使主体处于功能紊乱状态,或者使主体不堪忍受压力而放弃原有的动机、希望而倒退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或者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显然这三种情况下个体都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体在逆境中有了新的洞察、困境的经历成为主体发现和培养心理弹性品质的积极的反省过程,使主体强化了已有的心理弹性,甚至获得了新的心理弹性品质,从而体验着精神的成长。Richardson称之为“心理弹性的重组”(resilient reintegration)。可见高危情境或逆境既能损害主体的存在,也可以成为主体成长的机遇。危险性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只能从事实的逻辑上位去寻找。“趋乐避苦”是有机体的生存本能,能从痛苦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却是人的生存智慧,而只有那些获得了确定的生存方向引导的人才能够把握这种成长的机会。从实质上看,心理弹性所描述的是生存状态的一个特征,而生存图式反映着主体对现实人生与终极关怀的总体信念,引领着主体生存的方向,必然影响着主体的生存状态。在逻辑关系上,生存图式处于心理弹性的上位,因而通过改善主体的生存图式提高其心理弹性是一种“拉”的策略。在主体生存的整体框架和整体历程之中,生存图式为主体的心理弹性发展确立了一个上位的理由,并为其提供动力。生存图式的改善需要长期的教育,在物质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泛滥、终极信仰缺失的特定历史时期,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信仰教育、价值教育以及整个“大德育”事业理应承担起整合和提升主体生存图式的重任,引导主体自觉构建有效的生存导向系统。
      5 结论
      大学生的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中的“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3个因素可以有效预测其心理弹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Kraemer H C,KaZn A E,Offord D R,et a1.Comingto terms with the terms of sks.Archives of GeneralPsychiatry,1997,54(4):337—343.
      2 Masten A S,Patricia M,David P,et a1.Competenceunder stress:d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In Roll J,Masten A S,Cicchetti D,et al(Eds.).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UK:Cambridge Universiv Press,1990,236—256.
      3 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In Glantz M D.Johnson J L(Eds.).Resiliene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New York:lluwer Academic,1999,179—224.
      4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博士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相关热词搜索: 图式 弹性 生存 关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