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语文教学应在“读”字上作文章_生活与科学的作文章500字

    时间:2019-04-21 03:22: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515722饶平县大埕镇中心小学教师 陈瑞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作好“读”的文章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教材出发,抓住下列训练进点进行训练。
      一、给足时间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我国古典语文教学正是由于给足读者以足够的时间读,才培育出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灿若群星的语言大师。在语文教学中给足时间初读,就是让学生进行预习性,尝试性的阅读。课前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抓住课题放手让学生尝试阅读课文。如教《林海》一文,根据课前提示,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通读课文,然后再二读课文,三读课文,要求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响亮。通过初读后,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林海的美景。整个过程,未讲一字,课文的语意之美,语境之美,全靠一个“读”字,轻舒慢展。学生不但感知课文内容,而且训练了语感。
      二、细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细读是理解的阅读。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弄清句段的联系和含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细读并不是让学生孤立死板地读,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要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读。
      1、练习中探索读,理清作者思路
      如教《詹天佑》一文,我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练习第2题:说说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詹天佑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含意。特别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想到的句子,体会“第一条”、“一定”、“失掉信心”等词语,明确含意,让学生在读中知道,整句话要读得坚定有力,把表现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信心读出来。
      2、抓中心句,理解文章的内容
      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捕捉中心句并领会句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总的印象。抓住中心句,可以让我们沿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学习,达到从一句带动全篇。如《詹天佑》一文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几个方面。如“杰出”方面体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细读,理解作者的用词得体,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细节描写,比较读
      细节描写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准确,生动,突出地表现中心。如《凡卡》一文第七自然段中“老板揪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里……揍了我一顿……直戳我的脸。”这一段中细节描写有“揪”、“拖”、“揍”、“戳”,教学中我紧抓描写凡卡挨打这一细节的动词作文章,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读重音,读出低沉、悲凄的语气,然后提问:能不能用“抓”、“拉”、“打”、“碰”跟上面这些细节互换,通过反复比较朗读,让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同时还进一步体会到凡卡在莫斯科过着非人的生活,学习怎样用词才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准确、生动的诀窍。
      三、指导美读,积淀情感
      美读,也叫入境读,就是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前提下,领会文章的含义,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运用的手法。教育家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采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语言美、立意美的熏陶。
      1、自由读,酝酿感情。如教学《林海》一文,可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想象大兴安岭的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酝酿一种热爱大兴安岭的情怀。
      2、模仿角色读。即读者模仿课文人物角色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让读者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读课文,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在朗读战士们高呼口号:“冲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时,声音要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要表现出战士们愤怒的心态和神情。
      3、引导读,渲染感情。如《穷人》第 12至 26自然段,可在引读中给予“点化”,达到渲染感情的目的。
      师(叙):受苦一天的渔夫,是因为没打到鱼心存愧意。
      生(接读):“嘿,我回来啦,桑娜!”
      师(引):桑娜有口无心,怕丈夫看出了自己的心慌,随口说。
      生(接读):“哦,是你!”
      ……
      师(引):火候已到,揭底。
      生(接读):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这样点拨,把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的引读,将渔夫夫妇的人物品质——善良作了一番渲染。
      4、分角色读,体会感情。例如《工人代表》中刘少奇同志与戒严司令的对话,可以分角色进行表情朗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刘少奇同志“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斩钉截铁”的行动同戒司令“气势汹汹”、“捶桌”等表现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刘少奇同志不怕牺牲,一身是胆,坚持正义,一心为工人的利益着想,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
      总之,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机会参与阅读实践,而读课文正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少提琐碎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或是串讲课文。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初读、细读、美读。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阅读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应在 语文教学 上作 文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