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与政策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

    时间:2019-04-09 03:17: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演面对中部崛起支点战略的重大机遇和建设“中三角”城市群带来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湖北支点战略的产业支点。近年来,湖北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如市场化引导力量缺乏、人才激励机制落后、科技金融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与湘赣两省的比较分析,湖北应当在抓好现有重点工作的同时,在培育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和品牌培育等方面出台细则,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关键词?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政策走向;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6-0073-0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 湖北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通过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已经成为各省市的共识。当前湖北正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兼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战略优势,面对诸多重大发展机遇的叠加,湖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然而,随着湘鄂赣三省从2012年开始正式构筑“中三角”、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在给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多重挑战。因此,本文将在分析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结合湘鄂赣三省的产业政策比较,探讨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对策。
      一、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09年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的。因此,早期的政策文件和研究中多数使用“新兴产业”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梳理湖北近10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突出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1)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湖北在“十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机电一体化四个重点新兴产业,随后制定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经过5到10年努力,使湖北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重要研究、开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十一五”规划中,湖北提出力争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2006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年和2008年,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的意见》和《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支持湖北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电动汽车、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湖北要推动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
      (2)建立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2006年出台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和2008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都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多元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010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体制机制完善思路。
      (3)大力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必须有大平台。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五大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13年,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五大产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同年年底,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力支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企业做大的财政税收政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试点,努力把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高新区的派头兵。
      2. 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是近年才提出,而且和高新技术产业多重交叉,因此在统计资料上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但通过分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考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有益的参考。
      (1)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十五”以来,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同期工业增速,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截至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7,528亿元,实现增加值2,32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65倍和4.36倍;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622亿元,是2005年的7.29倍;[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8.2%提高到11.9%。[3] 全省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接近9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80家,武汉邮电科学院、冠捷显示、凯迪控股、中冶南方等科技型企业进入百亿元企业的行列。
      (2)产业集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十年来,湖北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加快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继续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又先后争取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平台日益完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区为载体,沿长江、汉江两条产业带布局的集聚发展态势。“中国光谷”和“光谷生物城”也已成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旗帜和标志性品牌,一批产业和技术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湖北的创新体系初步成型,已拥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1家,湖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49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彰显,自主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例如,湖北省企业主持制定了4项国际电联标准,多家单位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自主研发做出贡献,世界首创体外培育牛黄在湖北问世并实现产业化,高档数控系统和大功率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等。
      (4)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湖北积极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突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开服务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大力实施“电话村村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工程,着力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和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综合信息服务示范项目,精心谋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方案,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10年,湖北跻身国内省市电子商务行为活跃度前10名,武汉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省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中部第一的良好势头。
      3. 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引导机制落后,市场化的引导力量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但现实是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某些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的选择,应该主要由市场来判断和选择,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路线的选择、商业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例如,在新一代光存储技术中,随着以索尼主导的蓝光联盟的胜出,导致以东芝主导的高清联盟的损失上千亿美元。技术路线的选择,对国家、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再比如,在NVD产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政府偏听了某些企业的宣传,依据不对称的信息进行重大决策,而未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去分析技术路线的选择,导致政府投入了大笔的财政扶持资金却未尽人意。
      (2)人才激励机制落后,难以实现人才的价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要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但当前湖北的人才机制很难吸引全球的顶尖人才。政府为此出台了不少政策,如武汉的“3551”人才特区建设规划,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来建设人才特区在起步阶段很必要,但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示范区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当这些人才在示范区能够实现价值、成就财富梦想时,才能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激情,才能从根本上产生对全球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在高等教育、研发机构的机制问题上,一流的大学和研发机构、一流的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机互动的关系,倘若湖北不能借助示范区建设和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机遇,通过与相关部委的合作率先推进高校改革,武汉高校的人才将往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改革先行区流动,研发机构将往长三角地区流动。
      (3)科技金融机制不够完善,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但目前湖北的科技金融机制存在诸多障碍。首先,科技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金融集聚力与辐射力不足、优质企业群体优势不足、国家金融支持政策供给不足。其次,在全国科技金融的激烈竞争中,湖北的位次可能后移,甚至被边缘化。金融资源是稀缺的和流动的,随着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各地都更加重视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近年来国内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纷纷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步伐,突出发展科技银行、创业投资等科技金融业务,力争在新一轮竞争中率先确立竞争优势。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武汉的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不够,新亮点不够,在全国的金融地位甚至可能落后于重庆、苏州、无锡等二线城市,导致在竞争国内外高端资源中处于不利局面。
      二、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和借鉴
      1. 培育发展重点
      在培育发展重点产业方面,湖南的重点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4] 江西的重点是光伏、风能核能及节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及绿色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大产业。[5] 而湖北的培育发展重点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发展重点完全一致,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
      对比分析发现,最大的区别在于湖南和江西都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培育和发展范畴。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湖北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2. 技术培育政策
      在技术培育政策方面,湖南大力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提出到“十二五”末期要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江西则着力“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要在太阳能发电、LED芯片、风力发电设备、红壤、脐橙等领域,建设10个左右具有江西特色、在国内有竞争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强对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始创新、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而湖北也力推“关键技术培育工程”,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对比分析发现,湘鄂赣三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源都高度重视,并作为当前要突出抓好的主要工作之一,这种政策导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技术源培育过程中,由于技术路线的不成熟性,尤其要防范技术路线探索中的技术风险。
      3. 产业发展政策
      (1)产业化推进。在产业化推进方面,湖南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江西实施了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即按照向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要求,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每年选择30项左右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见效快、发展后劲大的科技成果项目,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尽快实现产业化,3年达到100项左右。而湖北则力推“产业化推进工程”,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加快把新一代网络、应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并抓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对比分析发现,湖北在产业化方面的政策较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在如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要在产业化的“化”字上多下苦功夫、硬功夫才行。
      (2)产业集聚。在产业集聚方面,湖南实施了“新兴产业集聚工程”,依托优势区域,加快产业区域集聚和基地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培育出一批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培育出1个销售收入过5,000亿、2个2,000亿、3个1,000亿、4个500亿元的园区;江西着力“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围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在铜、稀土稀有金属、钽铌、中药等领域培育10余个产业集群。湖北则也力推“产业集群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子、生物、信息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园区),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
      对比分析发现,湖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平台中,拥有湘鄂赣三省中的典范——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但是在产业基地和园区方面仍存在不小的问题——在各地市之间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衡。
      4. 企业培育政策
      在培育优势企业方面,湖南着力推进“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通过扶持优势企业、实施重大项目、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等方式,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形成3家~5家千亿企业、30家百亿企业,力争20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江西强调要“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即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的办法,抓好100个左右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之成为培育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并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通过3年努力,使100个试点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力争1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反观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工程中,并没有专门提到企业培育方面的政策。
      对比分析发现,湖北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未能将“培育创新型优势企业”单列,更未明确相关责任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培育政策细则的制订和实施。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载体,因此企业的培育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 融资渠道政策
      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湖南着力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一是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发挥“两型”社会产业基金和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放大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三是发挥直接融资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四是发挥金融体系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江西在融资方面的政策不是特别突出,而湖北则推出了“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提出要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队,为培育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比较分析发现,湖北在加大融资力度上做得较好,和湖南的一系列投融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湖北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0家、IPO融资总额47.6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170.3亿元的骄人成绩,说明政策的成效显著,但可以在科技金融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6. 人才培养政策
      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湖南重点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工程”,通过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物及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企业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等途径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力度,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江西则着力组建100个具有江西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高校和企业各占一半,竞争淘汰,滚动扶持)。湖北在新兴产业人才建设方面的重点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例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新兴产业专业,实施“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和“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高端人才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的工作重点等。
      比较分析发现,湖北的新兴产业人才和团队培养,与湘赣两省相比政策更加完备,力度也更大。既然相关的人才政策制订的比较完善,那么湖北今后的工作重点就应当是狠抓落实,以良好的软环境留住已有的各类人才,并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7. 品牌创建、需求培育等其他政策
      在新兴产业产品的品牌创建方面,湖南狠抓“名牌产品创建工程”,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通过加强品牌创建与保护、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突出品牌经营等途径,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群,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培育10个国际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100个“湖南省著名商标”。而江西和湖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创建的政策上,都没有直接的相关政策出台,但基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能够抢占市场价值链高端,湖北今后必须要在品牌建设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新兴产业产品的需求培育方面,湘赣两省没有出台直接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比较起来,湖北在产品需求培育上做得更具体、更完备,典型工作就是大力推动“应用示范工程”,当前重点抓的工作是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试点范围,扩大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等示范工程。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成绩、问题的分析,以及结合湘鄂赣三省的比较研究,能够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湖北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是合乎产业发展规律的,与之前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湖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总产值从2002年的不足千亿元,跨越到2011年的超过7,500亿元,就是发展思路正确的最佳例证。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湖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但不能有丝毫懈怠,更要常抓、狠抓软环境建设,大力培育重商文化,继续深入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加快促进全能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产业支点。当前,湖北肩负着成为中部崛起支点的重大历史使命,也面临着“中三角”的激烈竞争,在利用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模效应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湖南、江西两省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科教优势和平台优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因此可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点战略的支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湖北的产业跨越,真正突破“中三角”。
      第三,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市场化引导力量缺乏、人才激励机制落后、科技金融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一流的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财富是人才价值的直接体现,而资本市场是实现人才价值,创造财富神话、创造高科技奇迹的魔方,是解决人才激励的最根本措施。要加快完善股权激励等政策,使得湖北能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可以借助武汉市获批“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机遇,大力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吸引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投资基金,引导创投资金更多地关注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撑。
      第四,湖北在抓好现有重点工作的同时,应当在培育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和品牌培育等方面出台细则,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与湘赣两省的对比分析,湖北可以借鉴外省经验,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作大文章,力争扶持其成为湖北的支柱产业;支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企业和品牌至关重要,湖北应当借鉴湘赣的经验,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发展。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 http://www.省略,2010-10-10.
      [2] 湖北省科技厅. 2011年湖北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500亿元[EB/OL]. http://www.hbstd.省略/,2012-01-18.
      [3] 刘志伟. 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1.7%[N]. 科技日报,2012-02-03.
      [4]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EB/OL]. http://www.hnfgw.省略,2010-09-01.
      [5] 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2011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EB/OL]. http://6g1.jxstc.省略,2012-02-15.

    相关热词搜索: 湖北 战略性 成效 新兴产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