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多方面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_高中语中语文 核心素养

    时间:2019-04-07 03:18: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更见具体、明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立足生本,培养语感。
      一、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掌握言语所表达的东西及其背后隐藏的思想与情感。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也不曾见过,而教师又未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因此,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和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课堂。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潜心摸索,就会有所发现。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生活体验,体验语感。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呜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融入到诗所描画的意境中,从而进发出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与向往。
      二、教师范读引路,熏陶语感
      教师的朗读是促进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能有声有色地朗读,就会把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而把学生带进一个文本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想象,从而引领学生快速、有效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另外,当学生读不到位时,教师适时搭建示范的桥梁,用自身充沛的情感传递言语信息,会激起学生再一次触摸语言的欲望,教学则会如沐春风,教而无痕。
      如一位教师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很好地体会狐狸的狡猾以及老虎被蒙骗了的神态。同时,通过范读,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情动而辞发”,学生的朗读也能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和形式之中。
      三、启发阅读想象,深化语感
      朗读不只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
      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当时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从而让人产生同情、怜悯它的思想感情。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鲜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角色。朗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成了语感生成的过程。
      四、训练语言文字,品味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语言文字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语言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中,有“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样一句话。笔者在执教时把“挺”换成意思相近的“活”字,让学生和原句比较,推敲赏析,学生品出“挺”不但表现了恩科西活得很艰辛,还反映了他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人们对他顽强意志力的由衷赞叹。再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一句,把“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了出来。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五、传授阅读技巧,领会语感
      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技巧在朗读中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就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一是推敲标点进行朗读。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品读句子的同时,切不可忽略标点。培养语感,要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中,当小鹰鼓起劲,飞到大山的上空时,它急促地喘着气,问老鹰:“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学生读出了断断续续的语气。教师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小鹰飞得越高,它就越费劲,然后就会气喘吁吁了。”教师又问:“你从哪儿发现的?”学生说:“我从省略号中发现的。”“哦,原来一个简单的标点能帮助理解文本,看来,标点的作用还真不小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得讲究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是借助重音进行朗读。在一句话里,哪些词该重读,哪些词该轻读,这是由词、段落甚至篇章的意蕴以及词的用法所决定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探索,通过尝试朗读,最终真切地表达出句子或段落的意思。如《沉香救母》中有一句:“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沉香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学生联系课文理解,明白了他不在乎的是多少座高山和多少道深涧,以及一个个血泡,一道道血痕,体会出了沉香为了救出母亲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读这段文字时,学生知道了应该将重音落在“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上,就这样,学生的朗读到位了,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体会得更深了。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宜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而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获得朗读的规律和技巧。
      当然,在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淡化技巧,进行张扬个性色彩的朗读,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同样一句话,同样有感情地朗读,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语气和语调也各不相同,但都能读得有滋有味,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培养语感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实际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多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感。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学会,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

    相关热词搜索: 语感 素养 多方面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