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他没听讲,但他在阅读 什么地听讲

    时间:2019-04-07 03:16: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他又低头看书了。最近一个星期的课上,发现有个学生总是埋头看其他书。装作无意走近他,发现课本下压的是《鲁迅杂文选》。读鲁迅作品,当然很好,但作为教师,还是希望他能认真听讲。提醒过他一两次,他仍是着迷,我暂时不干预他。
      我很少责备学生。责备也未必有用。他也许收起了书,但那颗心却未必收得回来。——与其让他心有不甘地作“认真”状,不如让他快意地读几篇鲁迅的杂文。再说,学生上课去读其他书,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在我,则要反思,何以这几节课对他没有吸引力。
      这位学生上课不听讲,悄悄读鲁迅,会有哪些原因呢?——实在是太喜欢鲁迅的作品了,觉得胜过语文教科书;高一年级规定的必读书目里有鲁迅杂文,他没来得及读完,上课继续看;他也许认为近期语文课内容浅了;他可能对我的教学暂时没有兴趣,或不适应我的教学方式;他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超出了同龄人,常规的课程让他有饥饿感……
      比之高中语文课上的另几种状态,我倒宁愿他这样偷偷读鲁迅。同事也常说道:有些高一学生不知受什么影响,语文课公然在做“有用”的理科习题;负担太重,困倦至极,或昏昏欲睡,或强打精神;从不读文学作品,只读教辅;自觉地将课堂分成两部分——应试与非应试,对前者聚精会神,对后者自动屏蔽。
      而这位上课读鲁迅杂文的学生,语文能力并不低,我听过他富有激情的朗诵,他的作文总有自己的见解,表达也有特色;他按时交作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他课外活动很丰富,他的摄影和绘画都“有两下子”;更重要的,是他上课看课外书从没妨碍他人……我也记得,在我的课上,他也曾聚精会神,倾听我和同学们的交流,也曾提出过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不正是我期待的吗?作为任课教师,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方式很多,一名高中生如果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完全可以选择对他更适合和有效的方式。他可以读鲁迅,可以读《红楼梦》,可以读普希金;他可以到田野中去感悟自然,也可以在星空下思考人生;他可以在宁静的书斋里“声声入耳”,更可以对社会百态“事事关心”。
      如果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课堂,学生才能学好语文,是可笑的自负。我的教学会比阅读鲁迅作品更有价值?我的教学必定是最有效的?有位学生曾在作文中坦陈:初中所学的议论文,统统比不上王小波、柏杨、龙应台所教给她的;而她那些受到老师称赞的作文,无一不是课后“翻闲书”、“乱读”有了灵感的。——而如果离开了我的课堂,学生就不会或不愿学语文,没有了阅读的热情,那恰恰说明我教学的失败。从某种角度看,班上多几个不听讲而痴迷于鲁迅的学生,更让我自豪,那可能正说明我的教学成功:如果学生只肯听讲、背书,只想习得一堆应试技巧,却不爱阅读,没有求知欲和思考力,那种教学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曾听林贤治先生说,“文革”前他读中学时,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上课常常迟到,甚至缺席;在课堂上也不专心听讲,不是在课本上“涂鸦”,就是偷看课外书;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放在眼里,有一个学期,干脆一份语文作业也不交。他不在乎成绩,只痴迷于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在那个充满精神桎梏的年代,为自已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他这样描述自己投入阅读之后的狂热:“简直可以把一个人烧成灰烬。”那些曾让他燃烧的文字,就有鲁迅的全部作品。也许正是同样的文字,几十年后,又点燃了一颗少年的心。
      我并不奢望自己的学生中会出现鲁迅或林贤治那样的人物,况且培养作家、学者并不是语文基础教育的目标。我只希望自己的学生中多一些精神明亮、热爱阅读的少年。我希望他们了解人生其实可以如此壮美,而天地本就如此宽阔。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中曾说:“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这“胸襟”里,也应当包含了对学生“不听讲而读鲁迅”的尊重。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相关热词搜索: 他在 听讲 他没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