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毕节黔西天气预报_我国黔西北毕节民族地区农业剩余人口输出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3-30 03:22: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滞后,黔西北毕节民族地区存在很多农业剩余人口。近年来,毕节地区将剩余农业劳动人口向外转移作为解决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促进地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社会问题,比如城市中务工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边缘化问题,少数民族人口输出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农村空巢家庭中的老人赡养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拓宽黔西北毕节地区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加大劳动力的培训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需要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从而为农民外出务工解决相关的后顾之忧,减少其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
      关键词:黔西北毕节地区;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劳动力输出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058-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目前社会快速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导致农业部门所需劳动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同时城市快速发展的工业部门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使得大量农业部门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由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这种劳动人口流出并不会减少农业部门的生产,反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农业部门的这种劳动人口流出可以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大量亟需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转型期,基于我国目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也成为了具有浓厚中国国情特色的新问题。由于黔西北毕节地区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特殊性,这一问题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黔西北毕节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黔西北毕节地区曾经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人口密度大,绝对过剩人口数量多,比例高。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该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化水平低,而且境内地形切割严重,人多地少矛盾极为突出,当地居民的贫困程度为全国罕见,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生态危机。据有关统计,目前黔西北毕节地区有农业劳动人口678万,劳动力总数达395万人,相对瘦脊的耕地仅有546.54万亩,农民人均不足0.8亩。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推算,全区农业耕作仅能容纳180-220万个劳动力,理论存量富余劳动力(包括外出务工的130万)有175万人[1]。至此,黔西北民族地区成为农业剩余人口问题最为严重和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黔西北毕节地区为了解决当地农业剩余人口问题,将农业剩余人口输出作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大促进了地区农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也带来了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民族地区的融合等社会效益,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社会问题,比如城市中务工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边缘化问题,农村空巢家庭中的老人赡养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造成了当地的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劳动力人口输入地的社会稳定。
      二、黔西北毕节民族地区农业剩余劳动人口输出面临的问题
      1.农业剩余劳动力输出导致农民在各种权利方面面临社会边缘化。
      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特殊性,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中往往是“转而不移、流而不迁”,使农业剩余人口输出中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务工人员的各方面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第一,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利没有保障,存在教育歧视。目前黔西北地区大量流动儿童跟随劳务输出来到城市,其失学率超过9%。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难以获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也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2]。第二,由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信息缺失以及就业岗位对务工人员存在各方面限制和歧视等因素,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问题较为普遍。例如很多地方采取资格认证、行业限制等政策限制农民工进入某些行业、从事某种工种,对农民工乱收费,要求农民工进城要办理婚育证、健康证、暂住证等名目繁多的证卡,阻碍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第三,务工农民的身份受到歧视,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城市的社会保障极少覆盖务工人员,务工农民甚至难以得到基本的工伤、医疗保险。加之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出务工农民一方面难以买到住房,另一方面更由于户口限制无法取得住房贷款,从而只能租用二手房,甚至居无定所。这也使得外出务工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体系之中。
      2.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输出地经济建设的问题。
      黔西北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因素的特殊性而被给予高度重视,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物力。但由于大城市存在工资、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黔西北地区本地劳动力的减少,新农村建设出现“空巢”。由于务工农民的工作行业多为建筑业、工厂加工业、矿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部门,因此外流的劳动力多为青壮年尤其是青壮年男性。这种流出趋势造成黔西北地区本地残余多为素质较低的、劳动能力较差的劳动力,致使本地的建设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妨碍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农民从事的行业多为较低端的体力型的熟练工作,处在产业链的中下层,因此农业剩余人口外出务工所学到的技术知识十分有限,不利于其返乡创业,也难以带来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真正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黔西北民族地区农业剩余人口的输出一方面使其失去了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没有得到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充足的技术流入,减缓了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3.农业剩余人口输出中组织化程度低,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劳务品牌。
      笔者在黔西北毕节地区调研中发现当地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靠自己或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的广泛性寻求就业机会,而通过中介机构的有偿介绍、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转移和政府劳务输出办公室组织的集体性成规模的劳务输出所占比例较小。如当地在广东就业的农民工中,除少量是通过政府部门有序输出和定点劳务扶贫外,多数是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输出的。据贵州省劳动保障部门统计,从1987年至2006年,贵州输出的900.89万劳务人员中,有组织的输出仅 118.01万;2006年贵州劳务输出78.88万人次,有组织输出仅9.87万人次,只占八分之一左右[3]。有组织输出和政府职能的缺乏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风险大、成本高,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转移状态。
      同时,现有的仅是为数较少的普遍意义上的简单技能培训,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也使外出务工人口未能得到务工所需的素质及技能的提高,面临不适应市场需求、上岗就业较难等问题。尤其是对于黔西北偏远的民族地区而言,其教育相对内地教育、尤其是专业教育比较落后,造成当地劳动力技术素质偏低,很难适应城市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就业能力较差,职业发展空间更加有限。
      4.民族地区农业剩余人口外出务工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对于黔西北少数民族的剩余劳动人口来讲,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的最大障碍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由于黔西北毕节地区是一个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最为偏远的地区仍然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且其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别,这种封闭的社会环境容易造成人们的一种封闭保守心态,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更使得这些偏远民族地区出来的移民很难走出自己所熟悉的社会文化环境。即使他们走了出来,也很难融入一个自己所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容易因此成为一群发达地区社会的边缘人,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除了环境的不适应性,有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输出人员还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及民族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由于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发展背景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历史原因形成的一些社会偏见与隔阂,在毕节民族地区农业剩余人口输出过程中也常常会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等各种社会问题,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影响民族和睦和社会和谐。

    相关热词搜索: 毕节 黔西 剩余 输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