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坚守在麦田的边缘:麦田

    时间:2019-03-25 03:31: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评委授奖辞]   卡夫卡在形容每一次的写作时,用了一个比喻:仿佛摔倒在人来人往的剧院中央。在面对这篇《坚守在麦田的边缘》时,我面临了卡夫卡式的窘迫。长期以来,我把写作视作生命一次顺畅的歌唱,我带着喜悦触摸语言,将世界辨别清晰的一种愉快手段。但是,饶俊的这篇文章告诉了我另一个事实,写作中的停顿并非叙述的灾难,有时候反而让纠缠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饶俊重现了小说中的虚无,彷徨,和浓重的青春气息,于我来看,这是在他在写作之时才获取的,是在节奏混乱的交响听出了一种天籁。《坚守在麦田的边缘》有低沉的、闪烁不定的语调,有幽怨的冥想,渐渐凝成了一块苍老的顽石,沉甸甸地卡在我们畅快的、光彩的阅读之中,或转变为夺目的青春之光、写作之光。(麦坚代笔)
      
      有些感动是在瞬间,有些感动已经成为永恒!那些向往成为讽刺,我们拽在手里的还有什么?
      
      1.永远的冬天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
      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但是美国的“气象”一度浑浊着。
      印象里,纽约总是冬天。《双星记》里塞瓦在冬天离开了西瓦,过了很久,又是在冬天里相聚。1997年那阵,Back Streets Boys风靡全球,外景主持人也是在寒风中的时代广场,向大家介绍说BSB有多么的红,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模仿他们的穿着。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到过美国的人,拙劣的联想,看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更加坚定地认为那是一座属于冬天的城市。
      也因为,春夏的灼热对那个钢筋水泥筑就的堡垒来说,意义并不大,枝繁叶茂时的中央公园不会比被冰雪覆盖时更有味道,流浪汉们那时会在椅子上冻得快要死去――而死亡,是纽约的另一个符号。
      借小说去解读一个城市,我没有这样的资格,但我想这能成为我走近霍尔顿的一座桥梁。很多时候总是认定了,在自己喜欢的小说里,我便是他,他便是我。
      霍尔顿在出租车上问司机:到了冬天中央公园的鸭子怎么办?
      司机说不知道。司机当然不知道,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和思想里只有钱和怎样挣到钱去生存。到了冬天,大多数人都已经躲进了温室里,那些鸭子的死活谁还顾得上呢?在美国的社会里,也许只有霍尔顿这样的“无聊人”才会去关心中央公园的鸭子吧。但是鸭子仅仅只是鸭子吗?霍尔顿不就是冬天里的鸭子吗?他的死活又有几个人会去思考呢?
      我想霍尔顿也真的是感到了冬天的“寒冷”。他也试图抚慰自己的生命,找寻最适合的空间。但他的感觉却始终是:“我想像你这样骑马瞎跑。将来要是摔下来,可不是玩儿的――那是很特殊、很可怕的一跤。摔下来的人,都感觉不到也听不见自己着地,只是一个劲儿往下摔。”
      小说里的纽约也总是迷雾缭绕,空气潮湿,压抑着所有的人。这使我想起了《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吧;如果你恨他,也送他去纽约吧。
      有部电影的名字――《一颗冬天的心》,听上去是否比较契合呢?断然的时光蜿蜒向前,经过我们成群结队的寂寞和悲伤,那些虽然造作却真实的花朵,从涨痛的心源源不断地开放。结果春天居然变得寒冷。
      所以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我读到了纽约永远的冬天。
      
      2.谁来拯救我们
      很奇怪在我们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甚至在我们开始装模作样地愤世嫉俗的时候,这部小说一点儿也激不起我们的兴趣――满篇的唠唠叨叨,带着读者和一切的一切离开这个世界。
      我是说,毕业和工作,流行音乐,明星,名人逸闻,种种的繁华那么遥远。对于男女关系这部小说只是大概提了一下,出现了一个妓女,但只呆了几分钟,连一句可供删除的话也没有;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不可能让那些纯净得犹如自来水般的女孩子感兴趣――世界不是很美好的吗?为什么那个叫霍尔顿的家伙一副人人欠他五百块的模样?到底是谁造成的呢?
      从离开潘西中学――被开除出校,霍尔顿仿佛一个饮酒过量处于昏迷中的人向纽约进发,他未成年,样子可爱,酗酒,抽烟(后来戒了),看起来还是很可爱;他撒谎,召妓(为此被勒索还挨打)――很奇怪,仍然让人觉得他可爱。他关心的问题令人费解,诸如到了冬天中央公园里的野鸭子怎么办;那个叫琴的女孩子为什么下棋的时候老把王后放在棋盘的最后一排格子里而决不走动?与这种天真相比他注视周围一切的眼光尖锐得有些可怕,很轻松地把所有堂皇的东西戳出一个个窟窿。虚伪的校长,做作的酒吧老板,勾心斗角的学生,装腔作势的女孩,爱慕虚荣空洞庸俗的女人……真让人扫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这么不堪,就连他也是个胆怯而缺乏力量的人。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美好的?
      有人说用王朔式的口气翻译这部小说会是最佳选择,显然他没有很仔细地阅读过原作。霍尔顿和王朔笔下的人物只有一点相同,仅仅只是捕风捉影到的一点而已,那就是看起来都有些玩世不恭。玩世不恭的确是掩盖自己真实想法的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逃避自己打击别人的最好武器,其最有力的一点在于:不需要信仰什么,坚持什么,从而否定一切。任何打击都不能够穿透这面虚无的盾牌(只是古代有一个民族找出了解决办法――他们挖掉玩世不恭者的眼睛)。可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把不坚持坚持到底,因为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玩世不恭者采取这样的态度原因多样,比如害怕,妒忌,沽名钓誉,很少一部分人用它来对抗强权。恶意的玩世不恭者奚落善良的人们,有利可图的时候很容易换上另一副嘴脸,在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私欲这一底线保护下,他们尽情抨击一切,因此他们很快就蜕变成公司老板,大腕,明星……诸如此类。
      而恰恰只有霍尔顿身上那层愤世嫉俗的外壳下藏着稀有的隐者气息和非同寻常的浪漫感受,他向往的东西,在那个宽广的麦田里守望小孩子的想法,是纯真而崇高的。
      “崇高”这个词是最容易让人误解,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往往把它同献身、死亡、伟人、烈士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它的名义干了不少意义相反的事情。
      ――这不是崇高的错,只是以它作口号掩人耳目的人的错,因此王蒙匆忙地得出躲避崇高的结论显得小里小气,他完全可以换成躲避庸俗躲避虚伪躲避强权,没必要喊这一嗓子,再说,他离这东西还远着呢。而霍尔顿显然没有这么激烈和伪善,他的纯真和崇高带着伤感的色彩,这伤感不是滥俗的青春年少的无病呻吟,不是廉价的爱情和泪水,与忙忙碌碌的男男女女在空闲时刻从干瘪的胸口挤出的那一丝叹息不同,注定不可能赢得平庸之辈虚假的抚慰。有位作家用优美的语言对这部小说作出评价,他说:“这是一个玉洁冰清的灵魂的游历过程。”
      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们就像是一只只脱离了水域的鱼,一只在路上行走的鱼,在做生命中最后的挣扎。
      挣扎着的人们在呐喊:谁来拯救我们?
      
      3.坚守最后的麦田
      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作姿态,故作纯情的可人外表已经给庸俗用滥了,真正纯洁的东西注定易逝而脆弱,只存在于脆弱易逝的世界里。
      那或许就是霍尔顿弟弟艾里的世界,妹妹菲瑟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艾里已经死去,他的棒球手套比写在上面的诗句更富诗意;菲瑟还小,天使般可爱――真正的可爱。
      小说的最后是在雨里看妹妹玩旋转木马,他给淋得像只落汤鸡,可他并不在乎,心里快乐极了,“嘿,雨开始下大了。是倾盆大雨,我可以对天发誓。所有做父亲的、做母亲的和其他人等,全都奔过去躲到转台的屋檐下,免得被雨淋湿,可我依旧在长椅子上坐了好一会儿。我身上都湿透了,尤其是我的脖子上和裤子上。我那顶猎人帽在某些部分的确给我挡住了不少雨,可我依旧淋得像只落汤鸡。不过我并不在乎。突然间我变得他妈的那么快乐,眼看着老菲瑟那一圈圈转个不停。我险些他妈的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实在快乐极了,我老实告诉你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她穿着那件蓝大衣,老那么转个不停,看上去真他妈的好看极了。”
      喜欢孩子的世界的霍尔顿已经长大。可是,很遗憾他不是彼得・潘,世界上也没有幸福岛,哥哥D.B的现状就是他前途的写照。“这个D.B,”霍尔顿用着那近乎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这会儿他进了好莱坞当了婊子”,这个霍尔顿最喜欢的作家,居然也会为混账电影写剧本,对于电影他做了个刻毒的评价――“那些在电影里看到什么假模假式的玩意儿会把他们的混账眼珠儿哭出来的家伙,他们十个有九个在心底都是卑鄙的杂种。”
      禁不住要问:在成长中,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难道就是霍尔顿的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个不成熟的人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个事业或者生活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他愿意为事业或者生存卑贱地活着?那么,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霍尔顿后来大概又进了精神病院,然后继续换新的学校,从前艾里死的时候他也进了一回医院,那次他用手把车库的所有玻璃都打碎了,双手鲜血淋漓。也许他从此就变成了一个正常的人,我是说每天西服革履拎着公文包上班,间或打打高尔夫球,投票给自己支持的党派,把从前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现实,理想主义已经放进了陈列展柜,革命者早已绝迹,不成熟的人,为某种事业英勇献身的人给成熟的人――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的人淘汰。
      在爵士时代落幕的时候,仿佛依然能听到第五大道的薄暮下传来的清脆歌声;塞林格之后有金斯堡和凯鲁亚克,嬉皮士,毒品和性;还有那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赌博,三分之一的时间坐牢,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的狄恩。
      “学校教育还能给你带来别的好处。你受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以及什么对它合适,什么对它不合适。会知道你自己的正确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头脑武装起来。”所以,当我们不能顺着生命去恣意妄为时,只有“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还是去选择去享受和适应这个多姿的社会?你会容易做出决定的。但如果没有选择,你天生拥有这颗敏感的心灵,却又不得不去适应这个多姿的社会。你就会落入内心不断的挣扎之中,变得与霍尔顿一样:他尽管看不惯虚伪、庸俗的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
      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坚守我们最后的麦田。
      
      ●参赛文章观点
      眼极冷,心极热。看似目中无人,却对人类的终极幸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看得太透了,活得就太累、太痛苦了,但人类的幸福正是依赖于这些人的冷峻与追寻。
      麦田里的守望者,理想在于守望全人类的幸福。
      “有千百万个孩子,只有我一个大人,我就站在悬崖边上,看着他们,不让他们从悬崖边掉下去……”多么令人感动的理想,可是能够理解的又有多少人……当今的教育制度,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但是作为学生的我只能顺从,因为我们输不起,当父母把血汗钱交到我手中时,我就知道,我只能接受现在的一切,除了无奈什么也没有了。于是在心里,也只能在心里,坚守心中的麦田,我们的最后的麦田。

    相关热词搜索: 麦田 坚守 边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