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老北京的胡同情思】北京情思大碗茶

    时间:2019-01-29 03:27: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导引】   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来概述老北京的胡同。北京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更是老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老北京胡同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陈列着北京人生活的实物和图片。
      【一号美文】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于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我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声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到他的影子。
      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了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选自《视野》2010年第13期,有改动)
      赏析
      文章以“故乡的胡同”为线索,将“我”幼年、少年和成年的一些生活场景串在一起。胡同里融入了“我”的历史,更融入了奶奶和母亲对“我”的爱,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了“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沿着作者的追忆,我们看见人怎样走过由爱、忧伤、恐惧和希望交织的命运,让自己的灵魂长成了一棵大树。文章感情深沉、真挚。作者在追述这些往事、回首生命的历程中,都紧紧围绕着“胡同”来写。
      【二号美文】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1910~1927)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都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吱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北京的叫卖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藕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的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儿吃吧。”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在给自己壮胆。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个制钱就能买只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飞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
      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选自《萧乾散文选》)
      赏析
      本文以回忆“老北京的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留恋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被拆的遗憾和保护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看法、主张。作者先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然后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最后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小小的胡同只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的岁月。

    相关热词搜索: 情思 胡同 老北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