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

    时间:2019-01-26 03:35: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常常有学生及家长问我:“如何才能写好作文?”身为一位从教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师,我却不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只能笼统地告诉他们:“多读,多写。”我知道这个答复没有说服力,因为很多学生读书很多,也喜欢写作,有的甚至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但考试时作文得分总是不高。他们不明白:考场上的写作有别于成人的创作,报刊上的文章拿到考场上也不一定能得高分,考场作文自有其潜规则。这种现象最起码能证明两点:1. 考场作文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写作水平;2. 我们的作文教学过于重视技术性指导,培养的只是应试能手,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更不是让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一句话:我们的作文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限于学力有限,在此只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人,为什么要写作?
      这是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问题,但却是原则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们所有的作文教学都会失去意义。就像一个人要出远门,但却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地,可以想象他此行的结果。
      《课程标准》的相关说明是: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显然,《课程说明》只是说了“怎么做”而没有说明“为什么做”。其实,写作应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因为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识字者,任何人想在一生中与写作绝缘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读书,是一种倾听;写作,是一种倾诉。人有喜怒哀乐,情郁于中,必发乎辞,或与他人交流,或在日记中向自己倾诉。短信,博客,发帖,聊天……网络的发展给写作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应运而生。
      其次,生活中处处需要写作。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写便条写假条,工作中要写通知写启事写总结写论文等等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会拒绝所有不会表达与交流的人。
      再次,还是升学的需要。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容易忽略的是:升学需要写作,但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写作文是写作,但严格的讲“写作”并不仅仅是“写作文”,只要不是选择题都需要写作,作文水平不高的人主观题也同样做不好。不会写作,无疑会限制人的发展。写作,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既然这样,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就不能死盯着“应试”不放。应试固然需要写作,但却不是写作的全部。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写作,应该有更高的高度,应着眼于我们的终身发展。
      
      二、 作文,平时该怎么教?
      明确了写作教学的目的,就不能回避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作文,平时该怎么教?
      我的看法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靠两条腿走路。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都不能摒弃工具性,它是语文教学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特性,摒弃了工具性,其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学生坐而论道而无真才实学。反应在作文教学上就是不能摒弃应用文的写作。这一点已引起很多教师的注意,道理很简单:应用文的写作能“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调查、做策划、写报告、搞辩论、做课题等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王世友《应用文教学何时走出困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作文教学也同样不能摒弃人文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写作工具。所以我们应重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教学,大胆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通过散文创作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小说、剧本创作发展形象思维,锻炼想象能力并学会借形象说话;在诗歌创作中培养诗人气质,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动手写一次,能让他们大大加深对这一体裁的理解。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不以培养作家为任务,但文学作品的创作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品位,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其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耳传口授。当然,文学创作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这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仔细的观察,深邃的思考。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师不愿意涉足的原因。――它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率。
      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无疑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更广阔的空间。以记叙文写作为例,如果一位高中毕业生写记叙文还仅仅局限于要素的齐备,还仅仅满足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那就和没读高中一样。高中生的记叙文应该具有文学性和哲理味,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人物塑造都要远离低幼化,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这,是仅靠技术性指导能做到的吗?
      
      三、 高考,作文应怎样考?
      造成以上尴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高考制度的制约。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高考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耐人寻味的是,这正是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任何改革都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语文教师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但我们应该相信:社会在变革,高考制度也不可能永远不变,而且,它也正处在变革之中,只是步子较小而已。
      目前的高考作文仍是“一篇作文定终身”,我以为这种考察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从考查内容上讲,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考查形式上说,它有极大的偶然性,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
      《考试(江苏卷)说明》规定学生要“能写记叙类、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可走上社会之后,这些文体的应用频率却不均等,比如记叙类文章用武之地极少,远不像散文随笔随处可见,更不及通讯报道、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等应用文文体应用广泛。有些学生读到高三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很多人参加工作多年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失败。学生整天忙于研究考场作文的章法,研究如何吸引阅卷教师眼球的“亮点”,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情感苍白就丝毫不值得奇怪了。
      喜欢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是一个“细活儿”,根本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材料和感情的积累。即使心中有表达的欲望,想一吐为快,也未必能马上就“吐出来”,它还有一个酝酿构思的过程;写好之后,还应有一个沉淀修改的过程。写作,其实是一个以内驱外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表达的欲望,你给他一个题目让他在规定时间内“硬写”,他除了进行技术性的粗制滥造之外还能干什么?他怎么能写出真情实感?
      我的看法是:目前至少应该打破这种统得过死的做法,让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里所说的“自主写作”,不仅仅是一个题目内部的自主发挥,为什么不能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给学生几个难度相当的题目让学生选择(这当然会增加阅卷难度);比如在试卷内增入应用文考查;比如参考学生平时的写作实绩,对在作文大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者给予适当加分;比如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除音体美之外也要适当考虑增加“写作特长生”比例,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写作的偶然性,让真正喜欢写作、善于写作者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有用武之地……只有高考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徐州市九里中学;221141)

    相关热词搜索: 敢问 作文教学 路在何方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