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出新闻

    时间:2019-05-25 03:28: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纵观中外新闻史,那些留下新闻名篇、影响巨大的名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思维异常活跃,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轴射性思维、多维度思维。它与纵向思维、单向思维等常规的、惯性的思维方法不同,是由一个点散开去,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观察审视事物,研究分析问题,从多个侧面发掘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一题多解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型、立体式、求异性、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形式和方法,符合新闻求新这一基本规律的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尤其要在报道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就要努力学会和掌握发散性思维方法。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但只有变动的事实才是值得报道的新闻。大千世界上一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事物,有时发生微妙的、点滴的变化,都可能使许多事物发生逆转,成为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事实。新闻工作者如果认识事物的思维很单一、很封闭、墨守成规,就不可能适应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看不到、找不到客观事实发生的变动,就会陷入无新闻可写或写不出有特点、有特色的新闻的困境。如果有了较强的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就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比较、展开、设问、质疑、联想、反思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事物发生的变动,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源源不断地捕捉到新闻事实。发散性思维能使记者增强悟性和灵性,新闻视觉更开阔,新闻嗅觉更敏锐,新闻触觉更深长;能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取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抢占信息传播的先机。
      在当今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新闻热线几乎覆盖了所有发生新闻事实的时空,对新闻资源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在这样的新闻生态环境里,媒体的独享新闻少了,共享新闻多了,新闻越是重大,吸引前来采访的媒体和记者越多,任何媒体和记者都很难垄断新闻源,靠报道独家新闻取胜。面对同源新闻,新闻工作者如果跳不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总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报道任务和主题一条道跑到黑,也只能写出就事论事的、和别人同质化的平庸的报道,很少有人会对这样的报道有阅读兴趣。记者有了较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能够以原有的新闻事实为基点,不受对事实已知的或现存的范畴、性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划、方式、方法的限制和约束,不囿于过去同类事实报道的观念、经验和定式,而是从各个点、各个面思辨和探究事实,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根据不同的受众服务对象和媒体不同的报道需要,选择出受众最想知道的新闻主题,确定出能够引起受众关注和兴趣的报道角度,写出同源不同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报道来。1990年9月,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时,全国许多媒体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但大多脑子里都装着这是一个重大交通建设成就的报道的思维方式,报道多是公路的规模、建设的过程、工程的意义等内容,跳不出建设成就报道的老套数。中国青年报记者马役军却让自己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独辟蹊径,以《中国第一条路》为题,写了路与人的对比——牛车、马车、拖拉机纷纷上路,高速路变成了低速路;路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对比——国产车质量难以适应高速,油箱起火,轮胎冒烟,事故频发;写了中国人的观念和汽车产业应怎样适应高速路。报道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在新闻界和群众中都赢得了很大声誉,成为精品新闻。发散性思维能够使记者在同源新闻报道中优选角度,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奇、人奇我异的新闻报道,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
      当前我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个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各种矛盾凸显,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的政务措施、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新闻需求,已不满足于事物是“什么”,而更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媒体和记者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事物进行一人一地一事的直线型或平面型的一般性报道和浅层次的描述,是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的,只有写出既提出问题,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量大的深度报道,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记者要采写出深度报道,就要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背景和原因、正面和侧面、表象和实质、走向和后果以及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联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解剖分析,从知性走向理性,写出既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物,又对事物作出透彻的解释、理性的评述、前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内容饱满、思辨性强,有独到见解的深度报道来,满足公众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信息需求。这样的报道传播力强、影响力大,既能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作用,又能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发散性思维能够多出新闻,出好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质,也是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报道创新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增强。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要打破各种束缚、凝固思维的旧条条、老框框,拓宽思维空间。要永远有一颗新闻好奇心,对事物多点、多面、多棱地观照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发现前人所未想、别人所未想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要敢于用开拓、怀疑、批判、求异等方法观察和思索事物,发掘出鲜活的新闻材料、深刻的新闻主题和引人注目的新闻角度。经过实践的培养、锻炼、积累,就能够增强和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打开新闻报道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
      编校:施 宇

    相关热词搜索: 发散 思维 新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