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如何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 简述有效集的原则及其图形解释

    时间:2019-04-24 03:18: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探究
      
      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是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取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愉快地生成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激励、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好是办法不是物质刺激或口头表扬(当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学习内容本身和活动形式。因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
      如讲《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如何帮小猪嘟嘟用三根木棍搭建屋顶这样的一情境,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这个情境所吸引,学习兴趣浓,积极兴高,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里很轻松的达成了学习目标。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开课就创设问题情境,挑起矛盾,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先出示蜗牛的谜语请学生猜一猜,引出两只蜗牛每天清晨绕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草坪爬一圈的情境。有一天,两只蜗牛在比谁爬得更远的时候争吵起来了,一只蜗牛说:我的长比你的边长长,我爬得远些;另一只蜗牛不服气:你的宽比我的边长短,我爬得更远些。这时老师问同学们,你认为它们的说法对吗?能不能想个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丰富有效的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 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学生通过双杠、单杠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运动生活有机融合,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建立起图形的鲜明表象,更引发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考。
      设计比较、分类的教学活动可认识空间与图形的本质特征。“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可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在《认识物体》一课中,我们学习的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又比如在《辨认方向》一课中给学生设计“笑笑参观我们的校园、闭眼记方向、瞎子摸方向、抢答方向、制作方向板、说说我周围的同学”等丰富的活动,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以动眼观察、动嘴表述、动手操作、对实物或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力争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化验,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让学生利用熟知的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应遵循“从生活中来”的原则。对于空间与图形其“现实性”比其他数学知识更为明显。在儿童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几何图形的模型(积木、玩具、皮球等),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这些有利条件的使用,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他们也往往借助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认识和把握与空间有关的内容。如在设计《认识物体》一课时,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表象,通过实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素材,以及游戏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等,力争使学生有丰富的思维加工材料,催化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将主题图中的实物和真实的物体一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促使学生联系实际通过想象形成表象。在《认识角》一课中也是从生活中的角引出数学中的角,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去通过想象形成角的表象,进而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再例如在设计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设计了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一些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通过动手折一折,再判断一下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的空间观念。
      五、让学生在观察联想中提升空间想象力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创造的前提,创造需要联想,而联想也离不开认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会有正确的联想。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另外,渗透、迁移、表达、猜测等许多的教学方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用得很广泛。
      总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有效的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凌国伟:“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编写的思考,2003年
      [2]刘素芸:自由选择 自主探究,2010年
      [3]平博杰:转换教师角色,2010年
      [4]陈海英:多媒体技术在组织学教学中应用,2001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2010年
      

    相关热词搜索: 图形 教学 空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