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诗歌电化教学要把好导听关]诗歌朗诵导赏

    时间:2019-04-13 03:16: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诗歌电化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好导听关,才能让学生听出诗歌的内在节奏、生活画面和思想感情来,达到以声传情、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诗歌;电化教学;导听
      诗歌电化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定向导听,能动接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陷入“漠视症”、好奇心和盲目性的心理误区,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学的正轨。我们在诗歌的电化教学中,必须紧扣诗歌体裁这一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在以下几个相关环节上把好导听关。
      一、要求学生听出内在节奏来
      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诗“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因此,我们在播放录音时,首先就要求学生用心去感受韵律,感受节奏,特别是诗的内在节奏。这种节奏流贯于诗的字里行间,显示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涵融着文气的跌宕。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需作好充分准备,反复收听几次录音,并且听出诗眼、音步来,做到心中有数,导之有方。例如,《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豪情满怀的词,我们在播放录音时,分两步进行。先播放上阕,然后老师就如何听出该阕的节奏先作一个具体指导。如前三句为第一级节拍,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朗读时一气呵成,语调较平缓。稍停后,第二级节拍以“看”字领起下面七句。“看”字后稍顿,以下七句紧承而来,由眼前的山、树,再放眼江、船、鹰、鱼,并扩展到人间万象,汇聚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朗读时要求声调节奏激越雄浑,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三句为第三级节拍,即景生情,缘情而发,升华着诗人的理性思考,朗读的声调宜深沉一些。这三级节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可错位。我们先要求学生能听出这种节奏的内在逻辑来,示范之后,再要求学生能仿照以上的导听分出下阕的节奏特点。
      在听觉形象与美感的直接呼应下,若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导听,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能动的接受过程中更好更快地领会出诗的内在节奏的韵律美,听出诗中回肠荡气的韵味。
      二、要求学生听出“生活画面”来
      美国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取纳在论述声音的特性时指出:“在声音中有一种精密相连的音调层次,有一种可以测量的音值关系,所以可以用声音造出一种近乎肉眼能见的事物一样复杂而可描写的事物。”这一特性说明听觉形象可以转换成视觉形象,而这种转换生成的中介手段便是想象。诗学原理告诉我们,诗歌创作,就是诗作者“由面及点”逐步提炼的过程;而对于欣赏者来说,则是“由点及面”逐步扩展联想,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播放诗歌录音过程中还要求学生驰骋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置身于诗中的境界,听出“生活画面”来。例如,在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首先抛砖引玉,向学生口述脑海中浮现的“草堂风雨”、“顽童抱茅”、“长夜无眠”、“广厦万间”等四幅画面,然后要求学生也能组接出若干相关“镜头”。比一比谁的“镜头”最合诗意,最为精彩,这样就能变消极地听为积极地听,就能激发学生扩展联想的能力。通过《茅》画面的导示,在听《沁园春·长沙》中最后一段“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大江河中畅游的淋漓尽致的体验;有人想到《水调歌头·游泳》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壮丽图景……
      要求学生听出“生活画面”来,目的是激发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能保持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学生听出的画面愈生动,表明他的收获愈大。
      三、要求学生听出思想感情来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比较丰富而蕴涵颇深的。一般说来,它不像诗的节奏那样可以直接感受出来。因此,我们在导听过程中注重把电化教学的“听”与传统教学中的“看”这两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即先让学生在大致理解了全诗的基础上,再侧重从诗的抒情基调中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诗作中,诗人的感情基调各具特色,或雄浑有力,或沉郁悲壮,或婉丽深情。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把握了诗人的感情脉搏,感受出诗人的情绪变化,才能让学生得到相应的情感熏陶。《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怀着感激的心情写就的。在听录音前,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有关资料认真阅读此诗,理出“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这一全诗的抒情基调。我们在播放录音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这一主调,再具体入微地体会出诗中不同层次的感情侧重,如第一层的怀念与痛悼,第二层的眷念与尊敬,第三层的同情与诅咒,第四层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感受到全诗以爱为主调,以恨为协奏的情感结构,进而全面深刻地理解诗的思想内涵。《致橡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首爱情诗。在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时,教师应重在前后两部分感情基调的不同上予以导示,要求学生听出第一层次中那势若长江之水一泻千里的激情;听出第二层次中那宛如一泓清溪潺潺东流的温情,并结合课文分析,进一步体会出诗人敢于冲破强加于女性身上桎梏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相知相恋、互敬互爱的现代爱情观。这样,通过看和听的二度结合,学生的体会自然会更加深刻。有实验表明,从传统教学的语言信号中获得的知识占记忆总量的15%,从电化教学的声像信号中获取的知识占记忆总量的25%。但是,如果两者并用,那么所获取的知识占记忆总量的不是40%,而是65%。可见,在导听时,注重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互补性是多么重要。
      总之,诗歌课的电化教学也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过程。在播放录音时,教师只有把好导听关,才能击响学生的“共鸣器”,化被动地听为积极地听,从而让学生在美妙的韵律中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与形象美,达到以志传情、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王凌燕

    相关热词搜索: 电化教学 要把 诗歌 好导听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