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 高中所有文言文目录

    时间:2019-04-02 03:15: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编者推荐辞: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文言文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总是趋于功利和浮躁,过多的应试训练肢解了文本的魅力,课堂教学缺乏“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观点,值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思。
      文言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考试丢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学层面的单一化、程式化(“语法、字词串讲——内容概括——背诵落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老师们往往将一篇文章肢解为一个个字、词、句的枯燥语言零件,只是局限于一字一句的理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面对一篇篇文采斐然,内涵丰富,满载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在教学中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知识与能力”)又体现其文学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感知文章的内涵与魅力呢?我认为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应该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文字:夯实语言基础,理解文意
      文字是载体,阅读一篇文言文,首先得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含义,体会文言文词约义丰的表达特点。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语文文言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了解并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在各年高考的试题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涉及文言字词、语法的考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老师们大多十分重视文字的教学,但怎样才能避免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抄笔记,昏昏欲睡的现象呢?下面简单列举几点。
      1、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反复诵读不仅能培养语感,还能在多次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理解部分字词的含义用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而且能够自行解决那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避免占用过多时间,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2、赛译法。要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翻译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越俎代庖,对于那些文字较浅显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翻译比赛,方法是参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兴趣。
      3、迁移法。迁移法是一种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迁移可以让知识由少变多,由死变活。文言文教学中迁移法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的文言字词积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当然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在此只是抛砖引玉,让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以“活”起来。
      二.文章:体味写作特色,感悟文本魅力
      流传至今的文言文,特别是其中的名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或者是某一时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缩影,或者是作者心路历程的演绎,或者表达着古人对人生、世界的感悟、体味……这些作品不单是把古代汉语知识传承给后人,而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以个性的语言、精当的写作技巧组织文章,抒发感情,表达对生活、人生的认识。这些文章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其严密的逻辑性、生动的形象性和灵动有味的抒情性,无不具有古典的美,值得我们仔细欣赏玩味。因此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还应感受优美、凝练的语言,分析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学习纵横捭阖的文章结构,思考深邃的思想……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看。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历来脍炙人口,这不单是因为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更因为作者处理素材十分得体,很富于戏剧性,读起来有引人入胜之妙。作者用很少的笔墨就写活了赵太后。“新用事”的太后在“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的情况下,齐国提出非以长安君为抵押品不可,太后执意不肯,“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国家陷入危机。要挽救国家于存亡危急之秋,必须有人出来给太后做思想工作。这个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出场人物就是左师触龙。《战国策·赵策》写触龙如何打通太后的思想,完全采用戏剧的手法:这里有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很好的台词;偶有关于表情的说明,则可充当舞台提示。这位智商极高的老人故意从自己的身体谈起,从自家的儿女谈起——既然左师公跟自己一样最疼小儿子,赵太后对触龙的警惕就放松以至解除了,渐渐被他引入了埋伏圈。像赵太后这样脾气很大、个性很强的当权者,你去“强谏”,也就相当于打仗的正面强攻,太困难了,必须像触龙这样迂回智取。只要你把道理讲透,讲得入情入理,讲的方式又合适而且巧妙(例如太后对燕后的态度,被触龙提出并大加歌颂,认为确实深明大义,这话老太太爱听,而有关的道理也就可以由此生发开去了),总会起作用的。《战国策·赵策》的作者详细地记叙了触龙打通赵太后思想的具体说辞,也记载了太后的回应,写出她理智终于战胜了感情。作者不动声色,一句话也没有多说,而已经把一切都说清楚了。多引导学生鉴赏文章叙述之妙、安排之巧,自然会感悟到古人所写文章的独特魅力了。
      另外,文言文也是语言的艺术,学文言文也必须能体味其语言之美。古诗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透,语言本身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修饰,通俗自然。《项脊轩志》用“以指扣门扉”“庭有枇杷树,吾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极其平淡,但却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另一个方面是凝练,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说:“无论你所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古诗文的精炼美丽之处就在于语言是作者千锤百炼后才写入文章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跳跃性词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情感、人生哲理、思辨色彩。
      当然,文言文本的妙处还不仅仅在于叙述的戏剧性、语言的艺术性,不同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艺术特点,我们都应该体味其不同的写作特色、感悟其文本的魅力。例如论说文说理的透彻典型严谨,“赋”音韵的和谐、情感的饱满、铺叙的充分,“传”叙事的流畅、形象的传神、语言的生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文本,着眼整体,决不能落入字斟句酌的窠臼,体味、学习文本的精妙之处。
      三.文化:学习继承传统文化价值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古人写文章往往讲究“文以载道”,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古人出众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例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观点,强调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保障物质基础;才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抓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由“王道之始”顺利过渡至“王道之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治。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即要求尊重自然,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强烈的环境意识在今天看来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文章思想上剖析这些内在的价值,能够提高文言教学的文化含量,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感悟、对人情事理的深入思考,必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获得一些真正的生存智慧。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不仅在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上极其讲究,而且还是优秀的汉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真正发挥文言文的价值。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若光学文字、语法,容易把文本读散,消解了文本的整体性和美感;光学文章、文本,没有扎实的语法基础将寸步难行,无疑是流沙上建高楼;光学人文、文化,让“人文性”冲淡了“语文性”,还谈何“语文”。因此,语法学习是“根”,文本鉴赏是“干”,人文感悟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结出的“果”。学好了语法、文字,才能畅通无阻地阅读文本;充分理解了文本内涵,感知其中的人文精神自然水到渠成;而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层面 高中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