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古代汉语常识之倒装句】古代汉语倒装句

    时间:2019-03-09 03:24: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指那些词序的排列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语句,通常包括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句和介词宾语前置句。
      1.动词宾语前置句
      动词宾语前置句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一般表现为“主语+宾语+谓语动词”。动词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构成一种“主语+疑问代词(宾语)+谓语动词”的基本格式。常见的用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这种前置宾语句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
      “谁”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整个句子是疑问语气,“谁”置于动词谓语“欺”的前面,翻译时按“吾欺谁”的顺序处理。译为:我欺哄谁呢,欺哄上天吗?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有”的前面,翻译时按“于我何有哉”的顺序处理。译为:(自己)学习毫不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疲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置”的前面,翻译时按“且置土石焉”的顺序处理。译为: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④曰:“奚冠?”曰:“冠素”。
      “奚”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冠”(句中名词用作动词)之前,翻译时按“冠奚”的顺序处理。译为:孟子问:“(许行)戴什么帽子?”(陈相)回答说:“戴白色丝帽。”
      ⑤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傅”之前,翻译时“毛将安傅”按“毛将傅安”的顺序处理。译为:(如果)皮不存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呢?
      ⑥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曷”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为”之前,翻译时“缚者曷为者也”按“缚者为何者也”的顺序处理。译为: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莫、未、无、毋”等。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二是宾语是代词。
      ①及城里,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不”是否定副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翻译时“不之觉”按“不觉之”的顺序处理。译为:到了城里,也是这样,城中的人都没有觉察到官兵进城这件事。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是否定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是代词,指保民而王的国君,是动词“御”的宾语,翻译时“莫之能御”按“莫能御之”的顺序处理。译为:安抚百姓推行仁政(的国君),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未”是否定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是代词,指“桓文之事”,是动词“闻”的宾语,翻译时“臣未之闻”按“臣未闻之”的顺序处理。译为: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晋文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④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无”是否定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尔”“我”是代词,在这个否定句中,置于动词“诈”“虞”之前。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也不要欺骗我。
      (3)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等的帮助,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何……之有”格式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格式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是“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翻译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不知句读,不解惑”的顺序处理。译为:不明白语句的停顿,不通晓疑难问题,有的人知道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知道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有看到这种人的高明之处。
      “……之……为”格式
      例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的话)”是宾语,“……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听”是动词谓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译为: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唯……是……”格式
      例如:唯余马首是瞻。
      “马首”是宾语,“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是动词谓语,“唯余马首是瞻”即“唯瞻余马首”。译为:只看着我的马头。(意为听从我的指挥)
      (4)没有明显标志的动词宾语前置句。
      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词中常常因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或者音律、平仄的要求而调整语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译为:应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
      2.介词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形式。常见用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曷、胡、奚、安、焉”等。例如: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全句是疑问语气,“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翻译时“吾谁与归”按“我与谁归”的顺序处理。译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在一起呢?
      ②刿曰:“何以战?”
      全句是疑问语气,“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翻译时“何以战”按“以何战”的顺序处理。译为:曹刿问:“(您)凭什么打赢这一仗?”
      ③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全句是疑问语气,“曷”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为”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曷为”即“为曷”。译为:为什么久居在这个被包围的城市里而不离去呢?
      ④国胡以相恤?
      全句是疑问语气,“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胡以”即“以胡”。译为: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2)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的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全句是陈述语气,“钩”“凿”是名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钩以”“凿以”即“以钩”“以凿”。译为: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一言以蔽之。
      全句是陈述语气,“一言”名词短语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一言以”即“以一言”。译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③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全句是陈述语气,“一”是“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一以”即“以一”。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是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沛公安在?
      C.客何为者?
      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2.下列各句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豫州今欲何至?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问今是何世。
      D.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
      3.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何患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4.下列各句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C.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下列各句不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吾谁与为亲?
      D.彼且奚适也。
      6.下列各句中宾语前置句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时人莫之许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各句与例句宾语前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谁为哀者?
      A.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唯陈言之务去。
      D.秦人不暇自哀。
      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译文:“残”“贼”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挽救。
      B.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译文: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C.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呢?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倒装句(上)》
      1.D(A、B、C三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D句的“何”是谓语,翻译成“是什么”)
      2.A(A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B、C、D三句虽然用了“何”字,但都是一般陈述句)
      3.C(C项与例句均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4.C(“是以”,介词宾语前置句)
      5.D(“奚适”中的“适”是动词)
      6.D(A、B、C三句均是宾语前置的否定句,D是以“何……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7.B(B句与例句均是介词宾语前置的疑问句)
      8.A(“莫之或止”“莫之振救”是两个否定式的宾语前置句,分别翻译为“没有谁制止它”“没有谁挽救它”)

    相关热词搜索: 倒装 常识 古代汉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