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让数学课堂变得兴趣盎然|兴趣盎然造句

    时间:2019-02-17 03:35: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使他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拓者。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猜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给出验证,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支木棒,教师准备两支木棒,课上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支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支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又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上课时,可先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然后教师把两圆放在黑板上缓慢地移动,一边演示,一边启发学生观察,从感性上直接认识了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养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1)小明家装璜时,需要配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要求与现在的一模一样,怎么配?
      (2)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破了,问:利用哪一块玻璃便可配成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
      对于第①问学生很容易回答:带现有的玻璃去配就可以了。对于第②问玻璃碎了哪一块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学生处于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中,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巧变问题,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创新,可以适当改变一些常规问题,或改条件,或改结论,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条件,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去创新。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可提出下面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
      问题提出,学生反映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3.先又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做2小时,再由甲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三组数据:(1)5、12、13;(2)5、8、10;(3)6、8、10。问哪几组数据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找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下一节学习勾股定理做好了铺垫。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热词搜索: 兴趣盎然 课堂 变得 数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