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时间:2019-02-03 03:22: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池塘中荷花谢了,秋风中叶在飘零,黑板上粉笔化作了痕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带着一颗诗意的心,触摸生活的脉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倾吐而出,这便是创作。然而,面对孩子们如此广博的写作源泉,却不能及时地用心扑捉到的尴尬场景,我尝试了如下引导:
      一、从“小”处切入,获取材料
      生活是广阔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每一事物、每一现象,特别是每一瞬间切入,获取生动、鲜活的材料。
      一是用心触摸每一事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最鲜活,流动的美就是自然。你尽管放开思维,大胆去写,任何事物都可成为你生发的对象。海伦凯勒曾写到:春夏秋冬一一在我身边展开,这对我是一出无穷无尽的惊人的戏剧!这戏的动作是在我的指头上流过的!我们用美好的心灵去触摸每一事物,这些拥有无穷无尽的画面应该也在我们的手指头上流过吧!
      二是独特领悟每一现象。“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在这“一惊”之后,感受并体味出“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感触着绽放之璀璨的同时,也领悟到这里还蕴涵着一种“哀伤”――盛开之时,也是预示着在向着死亡迈近。这领悟又是独特的,面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感受不尽相同。雨后的彩虹高高地挂在天空,有人认为,彩虹是多么美丽、漂亮啊,装饰着单调的天空,迎来雨后的太阳,不经风历雨,怎么见彩虹;有人却认为,彩虹虽然美丽,它存在的时间多么短暂啊,昙花一现……朵朵花瓣,在枝头滑落;声声鸟语,在耳边响起;淙淙的溪水,流向远方……每一种现象都是一种启示,你要用心发现,“启示”的背后便是意义。
      三是及时捕捉每一个瞬间。“生如夏花”的瞬间,虽然短暂却最令人震惊。亦或,最深入人心的,也许就是那一瞬。当我给孩子们展示“花开一瞬”现象时,触目惊心的一刻,顿时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在那一瞬间里,他们安静地坐在洁白的稿纸前,将心中的美妙感觉化成文字留存下来,他们的内心感受到巨大的欢愉。流畅的文字从笔尖跳着欢快的舞蹈。然而,灵感这东西是捉弄人的,总是在你毫无准备、最不提防的刹那,倏地在你的心湖上闪过,所以要及时地捕捉这每一个瞬间。
      二、要善于洞察,由“小”思“大”
      我们不仅要捕捉到生活中的这些“珍珠”,还要勤于思考,咀嚼、琢磨材料,要将其连成美丽的“项链”,要能在“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例如,说“夕阳”,有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夕阳红》歌曲里“夕阳是陈年的酒……”的礼赞;还是李商隐,却又有《晚晴》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样对美好而短暂事物的珍重……我们可以“思”绪万千,为“夕阳”注入不同的精神。
      再如,说“气球”,我们可以从“气球”的不同状态,解读出不同的命运来。有的,充饱气,突然爆破――虽然短暂,但毕竟绽放过,就像“夏花”的绚烂;有的,在空中漂荡――似乎是注定漂泊,也许我们可能想到浪迹天涯,身世浮沉雨打萍;有的,慢慢没气了――这或许就是平安而老死的一生吧。
      从上面典型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我们可以联系意象“思”;可以联系我们学过的古诗句“思”……但最终要归纳到人生上来。
      三、要落脚人生,反映生活之“大”
      我们可以“思”出太多,但哪才是“大”的最终归宿?我们在放飞思想的同时,还要找准升华的方向,也就是让材料脱胎为何物,以实现质的飞跃,“见”出“大”来。
      这里,我想到了何满子《剃光头发微》一文,实际上讲的是掌权者应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权的大问题,但作者重点谈的却是剃头者如何用好剃头刀的问题。这是大中取小。试想,如果正面铺开论述如何用权的问题,写几十万字也不一定够,一篇杂文如何容纳得下?本文立意,又做到小中见大。谈剃光头问题,不是就事论事,最后水到渠成地说到掌权问题。试想,如果局限于剃光头问题,说一千道一万,至多也只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与掌权问题相比就小得多了。由“乡下人”只配剃光头的“小”处入手,想到剃头人掌握着剃头权,进而想到掌握着一点权力的人就要弄权,以揭示社会现实。
      还想到,小思的《蝉》,席慕容的《贝壳》,仔细研读之下,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主题是“生命”,这两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蝉》,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着?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贝壳》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可见,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又要服务于“揭示”生活。换言之,材料已经有了思想,这思想便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总之,我们要善于用心捕捉生活中的鲜活材料,联系我们所学的诗词、意象、人生……来“思”,最终解读出生活的本义,见出人生之“大”。

    相关热词搜索: 世界 一花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