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浓得化不开”的诗情与另类表达】 好听度另类词mc诗情骄

    时间:2019-01-27 03:20: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著名诗人,名章�,字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数次出国留学与游学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他先后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他以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驰名于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诗坛;同时,他又以《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散文集,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写于1925年6月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以下简称《闲话》),是他的散文精品中的经典,是公认的代表作。此作最初发表于第2卷第30期的《现代评论》杂志。
      依靠文献考据的途径,理清作者的写作原委与审美心境,以正确解读一篇文学作品,笔者以为这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也就不是浪费笔墨。这篇散文是徐志摩来到意大利的翡冷翠(现在的通译为“佛罗伦萨”)写的。1925年对于徐志摩来说,是情缘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的一年。这年1月19日,胡适请客,让徐志摩有机缘与陆小曼相识,而且两人相互倾慕、一见钟情。(当时在文人交际圈子里有“南唐北陆”一说,南方即指上海唐瑛,北京即指陆小曼,两者均以艳丽气质和几分才情而出名。在同一时期里,唐瑛与爱国“七君子”之一的杨杏佛相恋;徐陆相恋并成婚,传为文坛上一段苦涩凄婉的情缘佳话。)但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未果之后,遇到陆就不肯放手,且陆的丈夫王赓是徐志摩的朋友,无论从旧道德与新道德看,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之间的恋情都是不道德的。然而,从人性情感方面看,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然,就不是热情似火、风流倜傥的徐志摩与缠绵多情的陆小曼了。陆家母亲激烈反对,王赓扬言要杀掉徐志摩。为了躲避满城风雨的议论和自己的尴尬,徐志摩于3月底启程取道西伯利亚来到佛罗伦萨。他在写给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回信中说:“我在意大利已经两星期了……我现在寄寓翡冷翠,在群山环绕中一座优雅的别墅租了个地方……这里的园子有美木繁花,鸟声不绝,其中最动人的是夜莺的歌唱。”在意大利,徐志摩一方面等待泰戈尔来此见面,另一方面等待胡适的消息。――胡适为他在国内做陆小曼父母接受徐志摩以及劝说王赓放弃陆小曼等方面的工作。比较起来,在他心里等待胡适的消息,则远比等待与泰戈尔见面更为重要。――事实也是如此,当作者先后接到胡适和陆小曼生病的书信之后,不再等待泰戈尔,就立即回国。《闲话》就是诗人在这种焦急“等待”的背景下写就的。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写徐志摩个人的“山居”,写他个人的“闲话”。作者在《闲话》中纯粹写自己的独游、独处。(其实,这个时候的徐志摩并非一人在意大利,他还陪着从柏林来的、于三年前离婚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张和另外两个英国姑娘同住。)他自己刻意要面对空山鸟语的大自然,与它作心灵深处的对话。与其说他是写给读者看的,不如说他是写给他自己的“闲话”。
      此文仿佛是“无主题变奏”。初看起来,是随意写来,信马由缰,很难进行整体的分析与解说。但如果抓住作者的特定的恋爱情绪,即借助于山居风景的描写以寄托他的情思这个视角,也就可以按图索骥了。惟其如此,惯于主观抒情的诗人在他的散文里,也就把他的“浓得化不开”(徐志摩短篇小说的题目)的情率性付诸纸笔。所以,徐志摩在这里写佛罗伦萨的山居风景,不是采用一般游记的那种以具体时间和具体路线为线索的记游套路,而是对山居风景采用泛化的描写,也就是既不受时空限制又不对景物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也就是用绘画中逸逸草草的“意描”;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作者则把“山居”感受的随意书写有意称之为“闲话”了。
      笔者以为,全文抒写的关键词是“山居”与“感受”;作者的“闲话”,都是围绕着他在佛罗伦萨山中的“美妙感受”来展开的。
      作品第一节,写感受“山居”出游的迷醉状态。
      开头说:“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这里”,是指作者下榻的佛罗伦萨山中的一座“优雅的别墅”。一出寓所,就置身于“美”的风景之中,犹如去赴“美的宴会”。“宴会”究竟有多美?作者打了一个“去一果子园”的比方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可看,每株树上“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可摘,“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吃,“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如果说这个比方是一个总体概括自己的“迷醉”感受,那么,接下来就关于如何迷醉的感受,进行较为具体的“意描”。“暖和”的阳光,“温顺”的风息,并带着“幽远的淡香”和“滋润的水汽”,就让你迷醉得飘然欲仙。这神奇的“风息”,“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仿佛与你心仪的美女在交流,这使你迷醉得神魂颠倒;而面对没有炊烟、没有云霭的空山,“鉴赏”群山环绕、空气明净的“秀美风景”,这就更令人迷醉得心旷而神怡。这个轮廓性的“意描”,告诉读者走出居所最初的整体印象,就是温暖、温润、温情、温馨的美的伊甸园,一个让你迷醉的“宴会”。
      第二节,写感受“山居”出游的“身”的自由。
      在徐志摩的审美理念中,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永远是对立的。故此,他说:“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其实服色与体态差不多是一回事。从服色说,“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可以“不用领结”,可以“穿上你最旧的旧鞋”,是十二分的自由。从体态说,可以“一头的篷草”,可以“满腮的苔藓”,可以扮“牧童”、扮“渔翁”、装“农夫”、装“桀卜闪”(通译吉卜赛)、装“猎户”、装“太平军的头目”、装“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更是十二分的自由。在物质的世俗社会里,人的服色与体态,是靠衣服、帽子、鞋子、眼镜、手表等以及首饰与化妆品去装扮的;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势、风度与文化素质。人人都是“演员”,因此对所着的服色、所持的体态最为踌躇和最为讲究,并且依靠它们在世俗舞台上表演各自的角色。而在佛罗伦萨的山中,作者的身体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人身体本真的自由状态中了。对于躲避与陆小曼的恋爱所引起的麻烦与尴尬,徐志摩此时在这里感悟的,是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于是便感到格外的自由与如释重负。当然这是短暂的“身”的自由。这并非意味着他会永远地逃离世俗社会,他只是暂时的躲避,暂时的宣泄他爱情的痛苦与烦恼。他所恼恨的是世俗生活对人体的累系,他所愿望、所追求的,是能够在现实社会中也能回到人身体本真的自由。
      第三节,写感受“山居”独游的“心”的自由。
      在叙说“山居”出游“身”的自由之后,作者进一步展开议论,强调出游的“心”的自由。他强调“不要约伴”,“独身”;因为约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尤其要“严格地取缔”“女伴”,――“那是最危险最专制不过的旅伴,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徐志摩在这里强调的是他主张的“独游主义”。他说过:“我的理论,我的经验,都使我无条件的主张独游主义”。(《欧游漫录・旅伴》)后来又说:“‘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所知道的康桥》)在这里,作者同样把大自然的自由与世俗社会的不自由进行比较,而且说得惊世骇俗。他把世俗社会比成“大牢”,把人的活动,比喻成“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狱室去”;人们时时处处被“拘束”,各种关系与功利对人的制约,是“头上的枷”“脚胫上的链”,失去的是心灵的“自由”。(这未尝不是对因恋爱招致的非难,是一个自嘲,也是对心里烦恼的一次释放。)正因为此,诗人在佛罗伦萨的山中,不仅感到“身”的自由,而且更深深体味到“心”的自由。对这种自由状态,作者最后很形象地形容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而这种“浑朴的天真”只有独游独处才可获得。作者用就“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的比方,说明这种感受弥贵而且脆弱。
      第四节,写感受“山居”独游的物我一体的“无我之境”。
      当真正获得了独游的“身”的自由与“心”的自由之后,就像“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欲辨已忘言”;就像“月下独酌”的李白,飘飘然“对影成三人”;就像“醉翁”欧阳修,不在“酒”之乐而在乎于山水之“乐”;像朱自清面对月下的荷塘,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就是他自己了……徐志摩此时就进入了拥抱、对话大自然的那种物我一体的审美情境。草的“和暖”的颜色,使你(也是作者的“我”)“坐地”、“仰卧”、甚至“打滚”;树木的“婆娑”的“阴影”,使你(也是“我”)“不自主的狂舞”;莺燕的赞美春光的鸣叫,使你(也是“我”)“信口的歌唱”……诗人与青草、树木、莺燕等等物我交融、主体与客体交融为一体了,这就是美学家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静态审美的心境。《人间词话》还阐述了另一种动态审美的心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是说,作者不再是“我”,物我一体,“我”已完全被“物”化了。在《闲话》中,徐志摩写到这一节时,他已变成青草、树木、鸟儿、山径、天空、山泉、溪流,而与它们互融互动。自然在呼唤着他,他也在呼唤在着自然,这就是古典老庄哲学所描述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精神绝对自由,即“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境界。
      第五节,写感受“山居”的哲理感喟――“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每逢这样的旅行,你也不必带书。”作者继续这样以“闲话”的口吻,自然地聊出了全文“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哲理感喟。同时,作者以含蓄隽永的词句,在思想上升华并解释如此感喟的理由。它是一切思想的“根源”:“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气里寻得?”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它就是你沉默的精神导师。所谓心灵不长“疮瘢”等等,是指你拥抱大自然,与之交融,静观反思,涤荡心胸,陶冶情性,而真正皈依自然、领略崇尚自然的人生的精神自由,也就进入了庄子说的“大道合乎自然”的大境界了。所以读“自然”这部书,就是无形迹地接受“最高等教育”,就是获得营养自我的“最珍贵的补剂”。借用于丹解释的话说:“所有的道德法规,就是人心目中最自然的本真,是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去刻意而为的。”(《〈庄子〉心得》,92页)这里徐志摩把自己对老庄哲学的颖悟,变成他“自然……是……书”的哲理感喟。最后,作者对认识此“书”的价值,作了最为经典的描述:“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无疑,这些描述都是反反复复地强调,崇尚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对世间每个人的人生定然会产生无形的与无限的精神影响,就会获得内心本真的绝对的自由。老庄哲学是大智慧、大境界,是立身处世、把握人生事业的智慧与境界,而要把握这个智慧与境界,首先就是人自身必须回归到自我的本真。这是《闲话》最后的画龙点睛。
      ――对老庄哲学的感悟,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思想,可以称之为第一主旋律。对此,一般读者是不难捉摸的。
      文学创作都是对作家心灵的隐秘揭示,有一些作品则是作家自己的更深层的隐秘书写。《闲话》的深层隐秘,正是一般读者难以捉摸与解读的盲点,是研究者需要进行深度分析的地方。笔者以为,这篇散文的作者借佛罗伦萨的“山居”说事,在文字背后,反复抒写的是自己恋爱中“浓得化不开”的情绪。为了得到陆小曼的爱情,他要让自己的心灵决然回归到自然的本真状态,让自己的心灵决然获得本真的绝对自由,然后去面对麻烦的爱情。这是作品或隐或显的第二主旋律。在作品里沉着地、委婉地予以表达的。如对“美的宴会”迷醉感觉的描写,“风息是温顺的……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滋润的水汽……摩挲……轻绕……”,仿佛与爱人依偎缠绵,可以看做是相思情绪的表露;如躲避“年轻女伴”用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大花蛇”作比,未尝不是对作者自己的反讽,其实他躲避不了丘比特之箭;如对人在世俗社会不自由的描写,比成“狱室”“枷”“链”,未尝不是曲写恋爱所遭遇的舆论压力,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的一个自嘲……凡此种种,是笔者的联想与分析。笔者之所以如此联想,是基于下面的参证。第一,写于同时期同地点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也是写给陆小曼的,可以作为《闲话》的互文来印证。诗云:“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第二,其后不久,作者在写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很坦白地说:“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徐志摩文集》京华出版社,第338页)这两个参证材料,帮助我们说明,把恋爱看做生命的徐志摩,在《闲话》中流露其“浓得化不开”的恋爱激情,这是很自然的,也是符合事理逻辑的。关于第二主旋律的内容,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师可用自己的语言,酌情对中学生进行讲解。(后来事情的发展与结果如徐志摩所愿,陆小曼离婚后与他结婚,并且请他的老师梁启超在婚礼上证婚和致证婚词。对徐、陆婚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梁启超都予以认可;70多年后的今天,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就更用不着有所顾忌了。)
      《闲话》是充分体现徐志摩诗情与才华的一篇散文。
      杨振声认为徐志摩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说:“至于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早就认为比他的诗还好……比之于诗,正因为散文没有形式的追求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表现他不羁的天才吧?”(《与志摩最后的一别》,《新月》第4卷第1期)他深受拜伦、雪莱、泰戈尔等人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无论是诗还是散文,其作品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品格。具体到《闲话》来看,我以为作者浪漫澎湃的诗情与意识――被佛罗伦萨这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化名城所感染的兴奋、被山中美景所感动的迷醉、与草树莺燕山径泉水等等作心灵对话时的率性率真与哲思感悟,以及关于恋爱的焦虑和苦闷情绪的排解等等,在他的笔下,得以放荡不羁地宣泄与抒写。作者这种诗情意识的流动,就决定了作品在艺术上的两大亮点。
      第一,以自由联想,铺陈了全文浪漫结构的抒情形式。
      诗情意识的流动,是依靠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而这种想象带着极大的随意性或称自由性,其实就是类似意识流小说的那种“自由联想”。写佛罗伦萨山中风景的美,联想到“美的宴会”,由宴会联想到果子园,由果子园联想到可看可摘可吃;写神奇的风息,联想到“摩挲”“轻绕”等人的温馨动作;写山中独游独处不受服色与体态的束缚,联想到牧童、渔翁、农夫、走江湖的吉普赛人等等;写独处山中的心的自由,联想到世俗社会的“大牢”和“狱室”,联想到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五个自然节的书写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无论叙述还是描写、议论还是抒情,都由着自由联想而随之铺陈开来。作者的这种联想充满着幻想、幻觉、闪念和梦幻色彩,除了自由、随意,还有着飘忽性、迷离性以及浓厚的抒情性。正因为外在的是联想,内在的是诗情意识,归根到底是作者互为表里的主观诗情;于是,浪漫澎湃的诗情“破”了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叙事模式,变成了纯心理时空的叙事;于是,“流”出来了放浪形骸的、寓意抒情的文本结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用第二人称,创造了奇特的“独语”语境意味。
      此作具有现代“闲话体”散文与“独语体”散文的特点。“闲话体”散文是周作人创立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一些风物、见闻展开议论,说出自我的体悟和心中的情趣。“独语体”散文肇始于鲁迅的《自言自语》,后来鲁迅把它放大、扩充为《野草》,何其芳把“独语体”发展成《画梦录》的精致文本。但徐志摩在这篇“闲话”里,却更多地表现了他“独语”的个性特点。他那种“跑野马”的意识与诗情,决定了他文章的很多作法逾越了常规,因此也就创造了更多的审美张力与更大的审美空间。如在叙述人称方面,采取了第一人称“我”“我们”与第二人称结合并用的方法;不仅如此,而且以“你”的称谓一贯到底,特别把“你”予以强调。全文共用了55个“你”。(第一节7个,第二节16个,第三节12个,第四节11个,第五节9个。)从表层看,是作者跟读者面陈,营造了全文与读者“拉家常”交流的亲切氛围。从深层看,这个“你”不仅仅是“你”,而且是作者的“我”;或者说,就是“我”;实际上是作者自说自话,是他自己在“独语”。对这一深层的理解,很多读者还未发现,这就是徐志摩此作“独语”的奇特。如果我们读者把全文的“你”,统统换成“我”,再细细品读体味,就不难领悟其中作者独游之时“独语”的情韵。
      茅盾称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他是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论》)拿此话对照他的散文也可适用。因抒发“浓得化不开”的小布尔乔亚诗情的需要,便因此归趋于他的另类诗性表达,而使其《闲话》等等散文作品充满了感伤温婉的绅士情调和叠床架屋的欧化文字,以及繁富而绮丽、脱俗而飘逸、幽默而机智的海归派作风。――这便使他散文的奇异风格,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末代”的散文家了。
      
      (扬州大学文学院;215007)

    相关热词搜索: 诗情 不开 表达 另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