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习语转换问题_

    时间:2019-05-30 03:23: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习语是语言所共有的,习语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真切地反映出一种文化自古以来所呈现的五彩缤纷的生活。通过对英汉习语转换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发现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观念,而且还能看到两种文化中的人民在很多方面具有的相似经历及看法。有些相同的观点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体现了每个民族特有的智慧。本文以英汉语言中的习语转换问题为目标,浅析了四种基本翻译方法——直译、替换喻体、意译和意译加注释。
      【关键词】习语转换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10-02
      
      一 引言
      我们知道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同样,英语语言也丰富多彩。两种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习语的使用使语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不同,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语义、语法结构、修辞特点及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有些习语的运用给人的联想和感受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习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含义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如何处理习语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指在英汉转换中保留原来的形象和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意义和色彩完全对等的习语是不多见的,很多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明显的西方民主、地方、历史色彩的习语也采用了直译法。用这种方法处理习语,把西方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可以充分传播原语的文化,扩大读者的知识,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和丰富文化交流。例如,英语中的black horse(黑马)的典故出自英国作家本杰明·狄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描写了一场赛马。比赛时,训练有素的良种马一直遥遥领先,不料快到终点时,一匹从未引人注意过的黑马却如离弦之箭冲过看台夺得冠军。从此“黑马”一词不胫而走,用来形容异军突起,爆出冷门的实力难测的竞争者。类似的习语还有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be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等。
      三 替换喻体
      替换喻体的处理方法类似于直译但不同于直译。替换喻体是指在译语中找到一个与原语中大体作用相同的形象比喻来替换习语。一般来说,当原语中喻体不为外国读者所熟悉或难以理解时,可以考虑用此种方法。例如,英语中有一个习语“drink like a fish”。英国是一个岛国,当地居民最早以航海打渔为生,所以对鱼非常熟悉,认为鱼的数量是无可比拟的,如果一个人善饮的话,英国人会形容他“drink like a fish”。对之相应的汉语恐怕只能是“牛饮”。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中国人在耕作时多使用牛,理解牛善饮的中国人有了与英语习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却寓意相同的“牛饮”。与之相反,中国人喜欢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如果对一个英国人说“Big cities are increasing like bamboos in China”,他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英国没有竹子,甚至连“bamboo”都是外来词,自然不能理解雨后春笋是什么样子了。相应地,英语中的“mushroom”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因此,此句应改为:Big cities are mushrooming in China。类似对应的习语还很多。例如:teach a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a black sheep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 at all(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四 意译
      有一些原语中的习语无法直译,否则会使得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在原语中找不到与其对应的形象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习语“born with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若译成“口含银匙出生”就不好理解,因为中国人不太懂西方风俗,而译成“出身豪门”就一目了然了。又如,习语“take French leave”,若译成“像法国人那样离开”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原来这则习语源于法国人的习俗,16、17世纪时,法国人出席宴会不向主人辞别就擅自离开,显得不懂礼貌。从此,“take French leave”流传开来,意指不辞而别,类似需要意译的一些习语还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You can 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世事两难全),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无视事实)等。
      五 直译加注释
      英汉比喻中有些民族文化特色很浓,用直译、替换或意译都不是很恰当,但又有必要保留原喻体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那些涉及地名、人名、历史故事、典故的翻译,往往需要说明它的历史背景和出处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中国人对“东施效颦”这一典故非常熟悉,若把此成语译成“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意译成“imitating others”也不妥当,这样原文中的民族形象和文化色彩荡然无存,无益于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因此,比较妥当的方法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His shih captivating but produced the opposite result.)”
      这样就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译加注释可以充当文化传播的桥梁。而且,随着被译成外文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读者对于异域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他们愈加渴望了解异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各类作品中的习语翻译就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因此,译者可以在习语翻译中尽量反映文化背景,经过若干年的文化交流,读者通过阅读熟悉了习语典故,便可不加注释。如Aladdin’s lamp(阿拉丁的神灯),表示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表示后患无穷。这些习语已经成为丰富汉语语言的多彩部分,不用注释,人们也知其来历并且用之恰当。
      六 结束语
      在具体的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化差异和保留原文的形象特点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当然,翻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应该是变化发展的。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习语的直译或直译加注释可能会成为主要手段,因为这样有助于传播原文化,有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扩大读者的视野。
      参考文献
      [1]王俊梅.浅析英语翻译中的误区——习语[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3)
      [2]郑春华.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J].考试周刊,2010(38)
      [3]韩琴.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6)
      [4]党颖颖.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英汉 转换 语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