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简评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乌托邦情结】 反乌托邦游戏 无删减

    时间:2019-05-12 03:20: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之一。根据雨果的作品改编的电影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人道主义精神和乌托邦情绪,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根据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同名电影进行分析,对其中蕴含的乌托邦情结进行品鉴。
      [关键词]浪漫主义;乌托邦;《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经历了第一帝国的灭亡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革命、二月革命、拿破仑政变和第三帝国的覆灭、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直到第三共和国的若干岁月。他的整个作品构成了19世纪法国社会政治变化的一个缩影。其创作历程长达60多年,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以及哲理论著,等等。其中《巴黎圣母院》是其长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电影《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低下的小人物为正面形象,展示了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克洛德、敲钟人伽西莫多三个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曲折离奇的悲惨爱情故事。控诉了封建王朝以及宗教势力迫害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罪行,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颂扬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
      一、《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与乌托邦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在表现形式上,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要位置,同时强调主观与主体性,常常使用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理想中的人物形象。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的“感情表现”“美丑对照并存”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也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被赋予了拓展视野、扩大表现范围的使命。“雨果认为浪漫主义的真正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浪漫主义使艺术的自由和描写的对象都得到了大大的扩展。”它抒发人民的感情,反映人民的进步理想和对自由的向往,其丰富的想象推动了创作,促使了乌托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爱丝梅拉达在巴黎圣母院前面的格雷弗广场热情欢度“愚人节”时,可怕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对她动了淫心。少女被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军官。故事中,当主人公爱丝梅拉达与弗比斯约会时,可恶的克洛德装扮成妖魔故意刺伤了弗比斯,却将后果嫁祸于爱丝梅拉达。爱丝梅拉达拒绝了克洛德的条件——以贞操换取生存的无耻要挟。在行刑当天,善良的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她救入圣母院的楼顶,并日夜守护。在接下来发生的混战中,克洛德将爱丝梅拉达劫出巴黎圣母院,再一次强迫她屈从于自己的淫欲。当一系列的下流自私行为被拒绝后,克洛德最终将女主人公交给了追捕的军官,少女面临的结果只能是被绞死。些时绝望到底的伽西莫多看清了克洛德的可怕的真相,一举将他从楼顶推下,自己则跑到爱丝梅拉达的墓地抱着遗体安静离去。
      我们可以看出,在《巴黎圣母院》中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比”原则。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在源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又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形成了鲜明的、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实现了崇高和滑稽相结合的原则。与此同时,也反映了雨果的乌托邦情结,向往乌托邦式的爱情,希望生活在一个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理想王国。
      下面一节,将进一步分析《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描写的人物中美与丑的对比形象。
      二、《巴黎圣母院》中人物与乌托邦
      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但被作者进行了大幅度的夸张和强化,构成了一幅超乎现实的绚丽画面。作者所刻画出的人物情景将美丑加之对比,把善恶相结合,使雅俗并存,表现了事物永恒的双面像,给人们展现出了一副美丑鲜明对比的理想世界。
      故事中,雨果塑造的典型理想人物之一便是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在故事中她是所有人性美的象征。纯洁、善良、美丽并酷爱着自由,发自内心的善良让她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她曾奋力挽救了甘果瓦—— 一位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她不记恨伽西莫多曾经对她的伤害,在他受刑时还送他水喝;对于爱情,爱丝梅拉达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未怀疑心上人对自己的背叛;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又表现得宁死不屈。她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而她的毁灭恰恰唤起了读者心底对真、善、美的追求。
      故事中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之二便是伽西莫多。通读全篇可以看出他是善良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伽西莫多长相十分丑陋:脸是几何形的,鼻子是四面体的,牙齿参差不齐,就连嘴都是马蹄形的,他还是驼背,一只眼晴,耳朵聋,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与丑陋都降临在了他一个人身上。“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他受尽了世俗人们的嘲笑与摆弄,而他的内心却是崇高纯真的,他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丑陋之人”。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他内心混合着同情、尊重以及感激,他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故事最后,当他清楚地意识到杀害少女的凶手是他曾爱过的义父时,他毫不犹豫地惩处了克罗德。以自己的行动,证实了恶有恶报的终结。对于爱情,他宁愿选择与爱丝梅拉达的尸体共眠,继续保护她那颗美丽善良的心灵。通过这一形象,“雨果给世人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
      第三个重要人物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克洛德从小就受宗教神权的教育,形成禁欲思想,作为副主教,他道貌岸然,成了宗教恶势力的极端代表。然而其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出于自私内心的淫欲,他曾经指使无辜的伽西莫多去劫持爱丝梅拉达;又因嫉妒心太大他刺伤弗比斯,却将结果嫁祸于爱丝梅拉达;最终竟然因为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的爱而想要将她置于死地;他曾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散布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伙同王家检察官残害人民。另一方面,又可以说克洛德是宗教禁欲主义的一个牺牲品,尘世间的生活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无耻的,长年的禁欲行为使他们内心扭曲,他的内心灵魂已经被毁灭。
      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在与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出了其完美性。“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洛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也正是这种极端的美丑对比,绝对的邪恶与崇高的对立,使故事具有一种超乎现实的乌托邦情节。
      三、《巴黎圣母院》背景与乌托邦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意义为“有理想”,或者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它的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即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位航海家在航行时遇到奇乡异国“乌托邦”的奇妙见闻。故事中,那是一个人类理想的国度:财产公有,人民平等,完全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全民所有,每个人都要从事生产劳动,但却有着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有益的科学研究和娱乐活动,那里没有象征堕落的场地,如酒店、妓院,也没有罪恶。
      事实上,乌托邦的作者们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有实现的可能性,至少是不可能以他们所描绘的完美形态付诸于实现生活中。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设想的善良人士与自己当时所处社会的罪恶现象作出了巧妙的对比,从而达到谴责后者的目的。乌托邦主义是人类情境所固有的,有时它也被作者们用来描写如今社会尝试将某些理论转换成现实的一种尝试。有时候“乌托邦”也会被用来表示某些美好的,但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愿望和计划,等等。可以说乌托邦只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一个憧憬而已。
      《巴黎圣母院》的真正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哥特式大教堂,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的中世纪巴黎市民生动鲜活的生活状况。在那个神权大于王权,宗教盖过法律的时代,巴黎圣母院是整个法国司法、治安和宗教的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国家的头脑和心脏。雨果选择巴黎圣母院来作为故事的背景,正是因为一方面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关注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它是揭露统治封建和教会黑暗再理想不过的场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果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的生活。人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然而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在巴黎由流浪人为救出爱丝梅拉达而攻打圣母院的场面中,作者将整个背景场面描写得极具悲壮、慷慨、惊心动魄,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旨在揭露宗教本质的虚伪性,宣告禁欲主义最终要破产的结局,歌颂社会底层人民的正直、善良、勇敢、友爱的美好本质。它同时也反应出了雨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更显露出雨果的乌托邦情结。这一次作者将乌托邦中心灵善良的人们与当时社会的罪恶这一大背景做对比,从而对当时的黑暗宗教社会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雨果通过夸张为后文的强烈对比做好了准备。善良的东西总伴随着丑恶的存在,在矛盾和尖锐的斗争中体现出来。
      四、结语
      19世纪初,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向前发展,禁欲主义逐步失去得以存在的历史土壤以及社会条件,此时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纷纷开始了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未来做出了高度猜想,其中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极富有吸引力的宏伟想象。在这个完美的想象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爱情的权力,正如故事中主人公克洛德、卡西莫多和爱丝梅拉达一样,他们的爱情近乎脱离正常人类社会的生活经历,从而显得异常悲剧,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感慨,然而这也便是作者雨果所寻求的命运真实内涵。
      这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乌托邦情结穿梭其中——“它以强烈的中世纪神秘气氛的场面,以紧张曲折、巧合离奇的情节,以奇特非凡、高度艺术化的人物,以爱憎分明、色彩浓烈的抒情,以奇妙丰富、大胆夸张的手法,展示了作者浪漫主义最突出的特点,表达了雨果对生活理想美学的追求,表现出人性觉醒和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莫洛亚.雨果传(上、下)[M].程曾厚,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 [法]雨果.雨果文集[M].程曾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 [美]魏因伯格.科学信仰与政治——弗兰西斯·培根与现代世界的乌托邦根源[M].张新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 周化嫒(1974—),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及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乌托邦 巴黎 简评 情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