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

    时间:2019-05-06 03:19: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地方高校学生层次差异、学习偏好差异拉大和社会需求多元,迫切需要改革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本文比较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地方高校的挑战,建立了大众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框架,以期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大体相当幅度的提高,从而在新的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人才培养模式; 差异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04-04
      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errow)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标志,可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单纯按毛入学率,我国2002年就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单是一个量的概念,还必须有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质量观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入学条件、管理方式、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因此,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和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及方法创新,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挑战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传统精英教育面对基础相当的学生,以知识要点作为主要教育内容,采取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术型高级专门人才,追求人才培养的绝对高度大体一致,通过计划分配满足社会对精英人才的单一需求,以学生毕业时知识的总高度(入学高度+培养高度)作为教育质量的判定标准;而大众教育面对基础差异大的学生,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把提高素质和能力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和尊重学生选择,突出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追求人才培养的相对高度大体一致,即每个人成长进步的幅度相当,通过学生与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以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度(相对高度)作为教育质量的判定标准。详见图1、图2和表1。
      
      与此相适应,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也完全不同。传统精英教育面对学习风气、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大体相当的学生,采取整齐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追求学生毕业时思想品德状况的一致性,以培养“四有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统一目标;而大众教育面对学生在学习风气、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上的较大差异,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行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确立依对象不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也有承继关系,大众教育中同时包含着精英教育,社会不仅需要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也需要从事高深学问学习和研究的精英,只不过两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去发展,一个朝普及方向发展,一个朝提高方向发展,两者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但大众教育又必须扬弃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如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实行精英教育“齐步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无法找到准确的培养起点,无法采用适用且有针对性的培养过程,无法取得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培养结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没有现实基础。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加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考录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加之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和近年生源逐步有所减少,导致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开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高水平大学和部属院校仍可凭借其优质教育资源录取高层次学生,而多数地方高校则不得不面临录取批次增加、学生入学分数及其实际存在的层次差异拉大等现实问题,在校学生日益多层次分化。表现为学生在学习风气、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上的过大差异,并与学习偏好、内容选择和社会需求上的较大差异并存。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还伴生了两个深刻转变,即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办学体制向市场经济办学体制的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前者要求地方高校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使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相符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就业岗位相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后者要求地方高校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打造办学特色,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组织和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以上三个方面的深刻转变及其所产生的学生层次、学习偏好和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差异,共同指向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上。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式”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需要,也无法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反而还造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下降。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探索建立多层次和多形式的育人模式,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并深刻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层次差异拉大以及学习偏好各异、社会需求多元的实际,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管其基础层次和学习偏好如何,都能通过有效的大学教育使其素质和能力获得大体相当幅度的提高。于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首先是提高什么的问题,这个模式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比起精英教育的知识本位,素质教育的能力本位更看重驾驭知识的视野与胸怀、思维模式、意志品质、学习能力与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吸收这些营养以后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而不是硬往学生身上堆砌。为此,应在较大幅度地削减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一是着重磨快工具,把外语、数学、信息网络等贯穿教学始终;二是夯实基础,不断进行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艺术等的熏陶;三是把握主干,打牢专业基础,把握方向主干,整合和精干专业课体系,为素质教育留下空间;四是侧重训练方法,把长期被忽视的思维科学、行为科学、方法论、情感智商、文字组织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学体系;五是增加实践,突出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与设计环节;六是强化职业规划,开展职业设计、求职竞职、职场规则与礼仪、就业与创业及相应的商业模式、公司运作等方面的教育,并支撑职业资格考试。
      其次是怎么提高的问题。提高不同基础层次与学习偏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根本途径是实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载体是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成长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差异化的教育教学过程。核心是以学生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分灶吃饭”、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并在每一类别当中增加个性发挥的弹性和空间;对同一学科专业的不同类别学生,在课程体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体现差别性,甚至同一门课程也应设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在科学分类上,既考虑高考录取批次和分数,更要兼顾学校对学生素质的测试、评价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愿,而且相邻批次的学生在层次划分上设定交集,分类确定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思想行为表现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作如下改革:
      一部分学生实施精英教育。侧重学术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开办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小班教学。课程体系复合,课程内容前沿和精深,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科学实验,建立创新学分和创新平台,支持学生全面参与科研,着重提高考研读博的比例。教育方法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一部分学生实施职业技能教育。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侧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增加学制弹性,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课程内容相对较浅,着重掌握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平台。改革考核办法,坚持标准,多给机会,拒绝作弊。教育方法是督促式的学业管理服务,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养成学习习惯。
      绝大多数学生实施能力教育。完善学分制,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实践课和方法课,精干专业课体系,扩大选择余地和弹性空间。指导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结构,促进知识复合和能力生成,鼓励考研读博、报考公务员和职业资格证书。重点开展就业和创业教育,加强职业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创业课程体系和创业训练平台,让学生具备创业思维和创业本领,实现主动就业和拉动就业。教育方法是积极引领学风,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第三是提高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业目标。把实施精英教育的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和学术型人才,为创新型社会和高校教学科研服务;让实施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如期毕业和提高就业率,对经济社会有实用价值;把实施能力教育的中间层次的绝大数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
      第四是提高的前提问题。素质教育模式实施的前提,一是围绕经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思路,不应所有学科都一定招生、扩张发展和平均用力,招生和就业不好的学科可以停办专业,精干学术队伍,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为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或缩小招生规模、降低招生频率。二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垄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变灌输式、填压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三是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较强融会贯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建立文理渗透、商工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济、知识与技能衔接的实现机制,推行主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制,实施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校际联合办学以及订单招生、定向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等协同培养模式,实现能力生长的多点化。
      三、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又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本领提高和能力增强起到统领作用。一旦入脑入心以后,会形成理想信念、品德修养、人格魅力、意志品质、人生态度等优秀品格并释放出巨大的物质力量,让学生终生受益,也让国家、社会和民族得到回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不能整齐划一和“齐步走”,必须立足学生学习、思想、行为差异大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不同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业目标紧紧匹配,实行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方法和制定人才成长规划等方面各有侧重,体现差异化,使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大体相当幅度的提高。
      在提高什么的问题上,应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奋斗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回报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在怎么提高的问题上,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差异化人才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分灶吃饭”和因材施教的精髓。对于实施精英教育的学生,在精修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和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培训、形势教育和时势热点分析,并组合思想品德教育板块中的社会实践调研、公益志愿服务、能力素质拓展、文化艺术教育和对外交流活动等若干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涵养思想道德和高尚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实施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思政课教学侧重以基础文明教育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公民权利义务、遵纪守法、社会主义荣辱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加强思想教育疏导、行为管理引导和不良心理干预指导。建立多层面、多形式的信息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加大日常思想教育的力度和频率,下移教育与管理服务的重心到学生宿舍。对于实施能力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发挥三门思政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同时组合系列辅助教育手段,如选取思想品德教育板块的针对性内容,创造良好的“三育人”环境,利用节庆日、敏感日和重大事件进行专题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引导学生结合兴趣爱好参加学生社团,获得特色教育和体验感悟等。让学生爱国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和自我,提升思想道德水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提高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于实施精英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塑造信念执著、品德优秀、立志报国、引领社会风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实施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教育目标是健全人格,遵纪守法,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合格公民。对于实施能力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教育的目标是成人成才,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懋元. 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阚乃虎,王有炜,吴贵春.人生环境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77-89.
      [4]王芳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95-98.
       [责任编辑:杨淑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