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

    时间:2019-04-08 03:22: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187-01  摘要:要让研究性阅读“活”起来,教师需在“氛围情境营造”、“阶段目标设立”、“研读策略指导”下功夫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真切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将自我融入课文之中,进而悟得文本的真义。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校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等方面入手力求尝试阅读教学的真谛。那么,如何优化研究性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们点滴的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只有在尊重他们生命的课堂上,这他们才能自由地、自主地思索、想象、发问、辩论,真正地体现自由地研读感悟,自主地研读感悟,自信地研读感悟。
      如我在执教古诗《绝句》一课时,主动走出了演讲者的角色,微笑着和学生商量:“这首诗,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学?”有学生提议:“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喜欢读的读,喜欢说的说,喜欢画的画。”我采纳了他的建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自求、自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研究性阅读活动,几分钟后,便各显身手,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了研读的结果:善于说的学生发表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善于读的学生以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对古诗作了精彩的诠释;善于画的学生用图画的创造性构思再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当学生以不同方式展现他们真切而自在的感悟时,我不得不赞叹他们的生命是多么烂漫可爱!
      二、明确自主研读的具体目标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操作时,教师既可以直接提出研读目标,也可以提出几个研读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如我在执教《为三月谱曲》一课时,在复习导入课文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在这美丽的三月中,你对什么特别感兴趣,你想为谁谱曲呢?”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了自由组合,并分别把自己的小组命名为“小溪组”、“燕子组”、“春雨组”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读目标:“这一节,你们想研究什么呢?”经过学生的讨论,确定了以下几个研读目标:1、读好这首(节)诗;2、品味这节诗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中的知识。然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围绕以上3个研读目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学有方向,学生便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了研读中,用自己心灵去拥抱语文,尽情地展现了他们生命的原生态!
      三、创设富有磁力的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研读课文内容上来。
      如我在执教《景阳冈》一课时,一上课。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能够人人利用的资料就是《景阳冈》。咱们好好研究一下课文,完成这个任务行吗?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呈现了与当前研读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使研读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因此,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对课文的研读探索。当学生研读那极富美的感召力的课文时,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和理智逐步实现了交融和同构,进而以课文为媒介彼此发生了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对答。
      四、点拨合作探究的操作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每篇课文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都是一根知识、能力、情感爆炸的引信,学生对课文的研读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研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发现,实现对课文开放性的动态建构的过程。显然,学生的自主研读要取得实效,必然得运用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否则,学生的自主研读活动就会陷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却并非有效的状况。因此,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研读主题点拨其研读策略。
      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当学生在自主合作研读的基础上交流了诸葛亮“神”在“知天文”后,老师对研读的策略作了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学生带着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的惬意又一次展开了研读,在进一步能动性研读的“忘我”和“同化”之境中与作者达到了心灵的默契,深刻地感悟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小学语文 研究性 阅读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