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偷闲读诗经(三)_读诗经有感

    时间:2019-03-26 03:27: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偷闲读诗: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广》一诗。正可与《汉广》一诗相互比照。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所叹者乃是追寻的遥不可及;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咏者乃是朴实而切近的信念。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念,便产生出奇特的效果。你看,河那边在感叹:啊,河水太宽广,我游不过去啊。河这边就说:谁说河水宽广啊?一根芦苇就可以航行过来。这口气就像一对冤家情人在隔河喊话,不用下水的人自然占了上风。但这样的读法自然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是两首不沾边的诗,不能硬扯到一起。如果非得拿到一起来说,河广也好,汉广也罢,其河流的意象却正是人生的象征。而两首诗也正好表现了人生的两极,一极是不可及的追寻,一极是可及的寻求;一极是天命,一极是人事;可及与不可及,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生。人生哪有完满的呢?听天命,尽人事,正是古人极为高妙的态度。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时,也不见得就要呼天抢地,读《汉广》,我们读到乃是爽朗的笑声,追寻不得,也不觉得气馁。而在“谁谓河广”的反问里,我们读到的是更爽朗的笑声,当目标踮起脚跟就能望到时,我们的喜悦自然是要流于眉梢的。
      这首诗相传是宋襄公的母亲归卫国之后所作,因见其宗国有狄人之灾,君灭国破,忧思不已,而叙其望宋渡河救卫之辞。然此诗到底是何人何时因何而作,诗序、郑笺、孔梳的说法不一,宋代以后说诗者更是争执不下。以考据的路径读诗,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它让人少去许多望文生义的猜测。然而,最严密的考据也不能保证一首诗会得到最为切近的把握,我们必须学会穿过语言的丛林去领会诗所想说出的和所能说出的。这基于一种诗心相通的朴实信念,即使人心之隔如同河汉之广。然而诗人教给我们的正是这样的信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人心之航也当如是。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实在是难得的想象。面对浩淼的河水,肯定有人感叹:难啊,这么宽,怎么过去呢?诗人却说:谁说河水宽?一根芦苇就可渡过去了。这真是诗人说出的话。因为它轻易。“一苇杭之”,真是轻快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后来李白写:轻舟已过万重山。乃与这里的一苇杭之、�予望之有着血脉上的相亲。然而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实景,是实情,一苇杭之则是凭空拾来的想象,诗人用来也更需要胆量。因为一根芦苇乃是轻的,它需要承载的却是现宴的急迫与沉重。一根芦苇能承载急于渡河的现实吗?于真正的现实而言,一根芦苇连救命的稻草也算不上;于诗而言,一苇杭之却以其轻盈的力量承载起了整个世界的急迫,诗人越是说得容易,诗的轻盈就越是与这个沉重的世界对称。因为诗人所提出的过河方案越是轻快,他所传达的渡河的愿望便越是强烈。诗乃在这种对于现实的距离与张力里获得它的无穷的生命。其实仔细想来,一苇杭之未必无用。当人生面临许多与渡河相似的情景时,“一苇杭之”乃是一种巧妙的指引。它让我们在急迫的事件面前获得一个出神的空间,从而获得一种更为超越的眼光。芦苇无船的实际功用,才剔除掉了所有为渡河而来的航行。它空出的部分才得以承载起一种人生的引渡。
      诗的第二章稍稍做了些让步:曾不容刀(刀,或以为是舟的异体字),还是回到了更为实际一些的小船上来了。因为二章因首章的抒发则有所缓解,然而口气还是一样地坚决。谁说宋国远啊,不到吃罩饭的时间就可以到了。诗人的心真是明月可鉴啊。
      道不远人,这正是古人难得的心灵。河广的妙处,乃在于一苇杭之的轻巧。然而一苇杭之却实在是无中生有。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绝,读后,我还真是为诗人捏了一把汗呢。
      
      偷闲读诗: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翻,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阳阳,陶陶,皆是和乐、爽朗的样子,此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一种爽朗的氛围中。之后便是热闹的场景了,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左执翻,右招我由敖,这热闹且是不由分说的,呵,那就乐他一乐吧!
      一片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穿过那片笙歌的文字面纱,才可能走进诗的内里。以为此诗是乐官遭乱、相招以卑官为隐,全身远害之作,大抵是不错的。然而那些微言大义并不构成读诗的魅力。读此诗的大乐,乃是在和乐热闹中,一个“招”字引起的一阵来自脊骨的颤动。招的动作意味着在音乐的间隙里两个人亲切的相逢,音乐在稍微的停顿之后,获得了一种新的节奏,而诗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跟随在这种细微的变调中。然而这些变化是如此地细微,就像不曾发生,招过手之后,打过招呼之后,并无仳离、啜泣、百罹、百忧之举,一切都在平静里。这让我想起杜甫的一首诗来:“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同样是一首关于相逢的诗,同样是一个乐官,于乱离之后的相逢。然而杜甫的诗所唤起的乃是苍凉的人生之叹,哪怕他一再让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谓的江南好风景之上,然而落花时节的相逢仍让人不得不对辗转的命运之途有所伤怀。杜甫让我们听到的只是过去的快乐歌声,而这已然逝去的快乐只会增加眼前的苦楚,而让这苦楚闷哽在喉间,欲吞不下,欲吐不能。
      与杜甫与李龟年的相逢相比,《君子阳阳》中的相逢显得更平静。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然而正是这种无名状态更让我们多了一分挂怀。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相逢的现场,重新跟随音乐的节拍去见证那次仿佛漫不经心的相逢。音乐乃是现场的音乐,洋溢着君子和乐爽朗的心情,这音乐仿佛不包含过去,也并不把我们引向过去,音乐构建的陶然空间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舒展的契机。这时候,也许是漫不经心的、也许是刻意在人群中的找寻,一个可以呼应的人出现了。于是,右手抬起,轻轻一招:来啊。
      请暂停。让我们的注意力能够持续地深入这个瞬间。在这个手势里,乃有一种聚集――因为这个手势,这里的音乐、这里的人(包括作为读者的我们)便忽然获得了历史。往昔,已然飘散的往昔,可能的家国之优,生世之叹,都在陶然的音乐里,借着这个手势得以重回这个空间,并让正在进行中的音乐成为双重甚至多重的演奏,也让眼前的欢乐陶然多了些说不出的意味。借助这个手势所指引的往昔里还葆有着过往生活活生生的气息,这有别于在闲谈中所唤起的生世之叹。在闲谈中所能把捉的过往仿佛只是生活燃尽之后的灰烬,而在无言的手势里聚集起来的则是往昔生活尚留余温的火焰,熨贴着人心。
      还不仅仅是过往在刹那间的唤醒。如果我们相信这是相招以远害之作,这个手势里便是指引一个和乐未来的契机。这个未来在此刻还隐蔽着,但又已经通由这个手势的相招而突入到音乐声声的当下时刻。所有的一切,在此时都引而未发,但一个手势所指引而生发出的那个微妙灵犀,却是可触碰的。
      呵,既然认出我来了,既然招呼我了,那就一起快乐吧。那一刹那所唤起的一切,又融入这阳阳陶陶的快乐里。悲哀与苍凉,那还要等很多年才会来到文字里。诗经的时代,心灵还康健得如君子之陶陶,抗得住时间的腐蚀。
      
      (责任编辑 纪续)

    相关热词搜索: 偷闲 诗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