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虚词“而”的顺承、修饰关系辨析_顺承和修饰的区别

    时间:2019-02-24 03:28: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而”这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要求考查的18个虚词之一。作实词时,可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但用得最多的是作虚词(连词)。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并列关系②表递进关系③表转折关系④表假设关系⑤表因果关系⑥表顺承关系⑦表修饰关系。前5种用法一般来说较易辨别,而其中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常会混淆,不易辨别,在此,谈谈自己辨析这两种用法的粗浅见解,供教师、学生们参考。
      (1)表顺承关系。这种用法,“而”这一词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一个条件,“而”后所叙述的人、事、物是由这一条件而产生的结果。“而”可译为“就”“于是”“才”或不译。例如:
      ①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
      ③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荀子・劝学》)
      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报任安书》)
      例句①②③句,每一句“而”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产生后一句结果的条件。因而“而”可译为“于是”“就”。例句④⑤句“而”前的动作,既是后一动作产生的条件,又是先发生的动作,因而有一种先后的时间关系,可译为“接着”。例⑥句“而”前所叙述的人事,是后一句结果产生的条件,且这条件是唯一的条件,因此“而”可译为“才”。例⑦⑧两句“而”前所叙述的事,其实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半截话,必须有后面这句话才算完整,这种情况,“而”常常可不译。
      (2)表修饰关系(或称为偏正关系)。这种关系前后两句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前者修饰、限制后面动作的情态,“而”可不译。其二,前者修饰、限制后面这一动作凭借的工具,“而”可不译。其三,“而”前的情况修饰、限制后面这一动作的情态,可直接译为“地”。例如:
      ①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③顺流而行,至于北海。(《秋水》)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⑤窥镜而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⑧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⑨一丝而累,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例句①②③句的“久”“面山”“顺流”分别修饰“而”后面的动词“去”“居”“行”,表示这些动作的情态,“而”可不译。④⑤⑥句中“夜缒”“窥镜”“登高”分别修饰、限制“而”后面的动词“出”“视”“招”所凭借的工具,“而”可不译。⑦⑧⑨句中的“徐”“终日”“一丝”分别修饰、限制“而”后面的动词“察”“思”“累”的情形,这种情况,“而”可译为“地”。
      总的说来,表达顺承关系的“而”,其作用是承接前后两句的意思,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或者前者叙述的事只完成一半,后句承接前者把事情补充完整。表修饰关系的“而”,前者修饰、限制后者,前者为偏,作修饰语,后者为正,作中心语。

    相关热词搜索: 虚词 辨析 修饰 关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