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论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时间:2019-02-14 03:30: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认同教育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即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文化认同与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系;遵循五大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必须始终坚持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认同;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20-05
      
       一、深刻认识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认同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认同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认同的支撑。
       1.文化认同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认同形态和文化认同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认同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认同、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伟大旗帜下。
       2.文化认同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认同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认同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认同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认同旗帜,在世界文化认同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认同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和谐的文化认同
       丰富健康的文化认同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认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认同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
       我国文化认同是在面对国内外新的变化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种回应和自我的创新。因而文化认同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当前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继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在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两种倾向。文化保守主义者往往囿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不到真正的创新,文化激进主义者则往往否定传统文化的一切,没有继承的创新也只是空穴来风。针对上述两种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做虚无主义者,也不走复古主义、全盘西化的极端。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特点,文化认同就是要吸收各种文化资源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保持自己的特点。
       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认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总之,在文化继承问题上要克服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文化的僵化、教条倾向――照搬照抄,二是对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倾向――各取所需。在文化认同上也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对文化的修正、歪曲,二是对文化观点的随心所欲。文化继承与创新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与中国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要求是:首先,文化认同要能够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不是错误地误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其次,文化认同要能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提供指导。最后,文化认同要能够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性问题。
       2.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
       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主张,对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主张。但是,这种科学的理论态度,并没有在文化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贯彻,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本土文化偏少,而西方文化比重偏大。二是对人文文化重视不够,而对科技文化过于偏重。三是在人文学科里,备受青睐的是那些容易带来经济利益的学科,如英语、法律,而备受冷落的是那些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学科,如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学等。
       3.文化认同与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存在,我国文化认同的多种矛盾仍然突出存在:一是计划经济条件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社会和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部分政府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四是文化体系尚不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尚未建立起来;五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严重不足。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文化认同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古往今来,不同的学科或流派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从而使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本身看作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因此,正是通过对对象民办的改造,实际上人才开始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即由于人有意识的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而且使自然界也具有了人的意义,即文化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文化的本质提供了如下启示:首先,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力为基础,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人。其次,文化不同于自然,就如人不同于动物,然而自然物一经人的实践活动的介入,成为人的对象物,它便打上了人的印记,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并集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显然,人化的自然凝聚着文化的意义。最后,自然界的人和人类自身的文化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促进的,由于人是文化系统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然和全面发展,是评价文化认同发展的最主要的价值目标。
       当代中国文化认同,既要立足于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当代中国文化认同首先之要立足于中国,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着眼于解决中国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利益服务。
       在当代中国,文化认同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认同。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国家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认同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认同的先进性,才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效地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最根本要求。在文化认同的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这一点要理直气壮,决不能含糊。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不可能避开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在文化上排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指导思想,其方向性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文化建设,决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丢掉了这一指导思想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文化问题完全意识形态化固然不对,但无视文化问题的意识形态性也属片面。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承认不承认是一回事,怎么对待是另一回事。我们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决不意味着否定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这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最基本的保证。
       2.文化认同必须注重文化阵地建设
       建设先进文化,需要加强文化领域的阵地建设,把阵地建设好了,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教育党员和群众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但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使阵地问题进一步突出出来。从历史的经验看,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之时,往往是文化活跃和发展的时候。今天,我们面临着历史大转折局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而这种先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阵地的建设。如果阵地建设得不到加强,文化的先导性作用就发挥不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要认真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把文化阵地建设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起来。我们所说的文化阵地建设,不是别的条件、环境下的阵地,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阵地建设,因此,这一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和这一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相结合。由于在初级阶段,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很落后,封建主义文化残余影响还较大。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但是,这个学习级阶段又不同于别的阶段,它是社会主义的初级学习阶段、文化阵地建设就必然要适应这种社会制度,不能迁就各种错误的文化观念,不能听任各种错误的东西、毒害人民的东西侵袭文化阵地而置之不理。
       二是要把文化阵地牢牢地掌握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手里。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把文化阵地建设与人的问题结合起来明确指出,“宣传舆论阵地必须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里,让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事业和责任感,遵守政治纪律、熟悉业务的同志先进领导班子。”
       三是要最大限度扩展文化工作的覆盖面。文化阵地建设非常广泛,现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未占领。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拓展新的阵地,对网络等新传播媒体要抢先占领,这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把握,对在新科技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传播媒体的占领,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经济价值。其次要注意抓住关键性阵地。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就是我们所指的关键性阵地。这些阵地影响大、覆盖广、传播快,生动形象直观,对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具有突出作用。
       3.文化认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
       在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文化价值观多样化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它,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必然会促进人们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更理性、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大胆地正视多样化价值并存的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现象。问题的关键已不在于人们是否认同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的存在,而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观如何选择及倡导、确立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为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的主导文化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文化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因此,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主导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问题。
       在我国,文化认同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大量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不仅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矛盾,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文化认同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要体现文化建设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过去我们讲文化建设往往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强调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广泛性要求,把对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先进文化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对全社会的要求,从而使先进文化蒙上“大”的阴影。文化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文化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因此,不应该不合实际地用社会先进分子必须达到的文化建设高层次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这两个层面的要求不是相互割裂、断然分开的,而是有机统一为一体的。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遵循文化建设的高层次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以“楷模效应”促进全社会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要体现文化建设的价值要求与文化建设的制度要求。过去我们讲文化建设往往偏重于理想化,有些要求流于口号,致使有些人把文化建设看成是高谈阔论的空话。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先进文化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现实要求,必须把先进文化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制度乃至法律上去。过去我们文化建设的价值要求也有一些偏差,认为文化价值要求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要求也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不仅文化建设原则、规范可以制度化,文化价值要求的实施也应该制度化。通过各种条约、公约等把文化建设的价值要求与人们履行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服空谈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以使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生活中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4.文化认同既要立足于中国又要面向世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文化认同的一条重要原则。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几千年始终保持延续发展,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时期,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深刻的经济转轨和结构调整巨大变革。人们的利益关系面临新的调整,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并错综复杂。同时,我们还长期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在文化认同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关键的是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既要广收博采、熔铸万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文化认同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
       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是文化认同的一个内在要求。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时又不断分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如果将自己仅仅局限于本民族单一的文化之中,便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吸收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趁势。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把它们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国的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文化认同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大胆地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思想理论,凡是一切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加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新思想、新学科、新文化,我们都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同时,在文化认同过程中,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那些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
       5.文化认同必须始终坚持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相对晚出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形态,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城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并通过现代媒体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文学、影视娱乐、流行歌曲、现代广告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工作范畴。具有城市和市民化、娱乐消费性、普及流行化、市场动作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等特征。大众文化与体现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和为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英文化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各种民间文化、能人文化有着原则差异。大众文化工作的崛起是人类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它是对广大民众文化消费利益的肯定,是对广大民俗文化选择权利的尊重,它不仅确定了广大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而且开创了文化回归社会的新局面,对中国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宏观上看大众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工作在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生事物,对整个文化系统具有重大的渗透力和解扬力,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力地推进了文化的多样发展,使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一是推动了各种道德艺术的发展,满足了群众文化需要,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促进了主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由于大众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反映经济规律的精神,反映平民取向的民主精神和反映大众理想的审美精神,因而它的发展壮大及其全方位、高效能的社会化传播能够有力地影响国家和政府的文化立法,对于整个主流文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促进精英文化的发展。精英文化是一种知识分子文化,它代表着社会文化的精神,良知和水平,具有高雅、理性、使命感和理想化等特征,与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取向和功利性追求是有冲突和矛盾的。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相互渗透与改造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一种相互矫正与补充的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认同、融会和共同提高。
       其次,从微观上看,大众文化对民众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重大的效应。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民众的精神素质、人格模式也会产生历史性的作用。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具有多样性、复合性等特征,其中既有真善美的东西,也有假丑恶的成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引导,使真善美的东西能起到优化社会大众人的人格,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水平,自觉抵制和消除假丑恶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李忠杰.邓小平理论全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张俊华]
      
      收稿日期:2011-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与祖国和平统一研究”(10YJA710053)
      作者简介:苏振芳(1948-),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相关热词搜索: 同在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论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