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引语文教学入“生活”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时间:2019-02-03 03:24: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来实施,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单调的境地。由此,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变封闭枯燥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让语文课重现生动活泼是当务之急。本文就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探讨,目的在于寻找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基础,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战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情境;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育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生活化十分必要。
      语文教学尤为如此。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来实施,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很多语文课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语文也无外乎读读背背,重复课堂到课本,课本到练习的单调路线。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严重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动性,失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成为一潭“死水”。
      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由此,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变封闭枯燥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让语文课重现生动活泼是当务之急。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
      
      现行教材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从而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发现和联想到自已周围生活中有联系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如在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的章节时,我先是以一首写母亲的歌曲《懂你》为背景乐,为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营造一种情感氛围。然后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让学生在充分思考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利用文本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谈感受。课堂上有位学生在谈到母亲关爱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时哽咽了,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凝重的神情。这是文本与生活经历的直接碰撞,是学生在真正感悟文本后,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的强烈共鸣。
      
      二、将生活体验引入写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里的“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学生的生活,即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适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写作。在写作教育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启示学生认真体味社会,感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升华生活,创造形象。
      ⑴善于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素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圣陶老先生指出了生活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生活丰富,泉源就能丰盈。学生的生活虽然单调,但只要善于观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校园生活中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用独到的方式审视世界,将生活中拨动心弦的感受表达出来,揭示生活的真谛。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否则,观察将流于形式,仅是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任何效果。
      ⑵学会感悟生活,不断体验生活。学会感悟生活、不断体验生活,就是要学生将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细细体味、认真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凡人常事,我们要引导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熟悉的事物,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同时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细细感悟。我们可以因景而感,如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感受博大,观云时感受飘逸;可以因物而感,如写莲花,是为赞美高洁,写翠竹,是为颂扬虚心,写黄牛,是了昭示勤劳,写蜜蜂,是为讴歌奉献;也可以因事而感、因人而感等。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手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知识的来源。”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走向社会生活的桥梁。通过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经验、知识和感受,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⑴拓宽生活空间,增加生活阅历。通过设置生活场景拓宽生活空间,让学生主持、发言、评论、辩论、假期调查、演课本剧、收集民间词汇、整理民间故事、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增加学生生活阅历,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耳濡目染,感知悟得,积累素材,酝酿感情,以触发灵感和写作欲望,避免学生在写作中闭门造车,瞎编一通。
      ⑵开展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淀。重视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增强学生文学积淀的必然要求。在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作好札记,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最终能够把佳作中的好词、佳句、谋篇布局熟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来,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同时,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如《中国青年报》、《杂文报》、《语文报》、《读者》等,这些报刊杂志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负载着课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联系生活的一扇“窗口”。
      ⑶坚持随笔训练,抒写心灵真情。随笔最真实,最坦诚,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也记载着学生的心路历程。写随笔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当然,写随笔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应该当作一种负担,而应该把它当作练笔的一个平台。随笔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但是也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洞。教师要及时批改随笔,认真写好评语,给予鼓励,给予写法上的指导,适当时候进行面批,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⑷坚持“讲名言、讲新闻”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上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讲名言、讲新闻活动。讲名言演讲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新闻也要求具有时政性。通过这样的渠道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收获,把观察生活的感悟,把国内外重大新闻,在课前三分钟讲出来,一人说,全班听,大家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评判力和语言表达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彼此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彼此就有两个思想。因此开展学生课前三分钟讲演,是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它的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不竭之源。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教学封闭模式的道路,通过运用各种途径把语文教学天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真正引导学生到“蓝天下的学校”去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开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新天地!

    相关热词搜索: 引语 文教 课堂 生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