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悲凉的现实,忧郁的心结】现实的悲凉

    时间:2018-12-24 03:20: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当年读《故乡》就从老师那儿学到《故乡》是“‘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了几年《故乡》,还一直觉得这样归纳主题很好,直到使用新版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研究《故乡》一课“研讨与练习一”,才真正重视“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才真正着意引导学生在品读小说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深入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作者的个人情感,感受鲁迅先生对贫穷破产的故乡亲人的深情厚谊。
      任何一篇(一部)文学作品,无论表现一种怎样壮阔的背景、怎样重大的社会历史主题,都会有作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作品的主题就是作家在借助叙事或抒情主体表达个人对人们、对社会的情感态度。《故乡》就是以作家回乡的事实为原型,用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独特的方式,通过故乡的环境与人物的变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深爱与真情,从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独特视角,表达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故乡》就像品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小说中的景物乃至人物描写语言精练、简洁,看似轻描淡写的几笔却渗透着作家内心的深沉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积累,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一片炽情。
      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希望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一个色彩斑斓(“深蓝”、“金黄”、“碧绿”)、美丽神奇(“天空”、“圆月”、“沙地”)、处处流溢着生机(“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的故乡,这简直就是一片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可是这次回到故乡看到的却“全不如此”:“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失却了“我”记忆中的五彩斑斓的神奇与美丽,寥寥数笔勾勒的是一个荒凉凋敝的故乡。“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阴晦”的“天气”,更让人郁闷;“呜呜”的“冷风”,让人不寒而栗;“萧索的荒村”荒凉而冷落,“远近”“横着”“几个”,像一群百无聊赖的懒汉,故乡显得杂乱而又了无生机。无论从描写的手法还是情感倾向上都不难看出作家对现实故乡的失望。
      让“我”失望和痛苦的不仅是缺失色彩的故乡,还有缺失活力的故乡人。想到故乡,自然就会想到童年的好友――那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英雄――闰土。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也是带着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和对童年感情的留恋走近故乡的。童年的闰土活泼可爱,“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思想自由、聪明能干――“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多么流利的语言,多么熟悉的动作,“我”的羡慕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简洁明快的语言告诉“我”,他生活的天地多么宽广、自由和快乐。
      他知识丰富、心地善良、机灵勇敢――“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蹿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我”的记忆里,少年闰土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大师,一个优秀的语言学家,海边农村丰富的生活经历一下子吸引了“我”,并且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那时我们童心无忌,“闰土哥”“迅哥儿”亲切的呼唤仿佛还在耳边,就在那时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关系,“我”想念着闰土,闰土也一直想念着“我”――“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两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他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也是一样的“欢喜”,却多了一种“凄凉的神情”。当年那个能说会道的闰土哪儿去了,当年那个充满生命活力无所不能的闰土怎么就“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每读到此我们自然都会问个为什么,“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怎能解释这一切?“不懂事”的时候口若悬河、聪明活泼,现在“懂事”了,却活脱脱一个“木偶人”;“不懂事”的时候,“我”是“迅哥儿”,现在“懂事”了,“我”却成了“老爷”,还要孩子“给老爷磕头”。文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封建礼法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闰土的形象,他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奉守礼法关系的规规矩矩的“懂事”的人。因为“懂事”,分别二十多年的一对好友见面后没有热情的相拥,没有亲切的问候;因为“懂事”,我们不再是朋友,不再是兄弟。他把“我”放上了自己无法企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见上一面已经无上满足了,在这样一位“老爷”面前,他怎么还能倒出久别重逢的激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怀念闰土,关心闰土(“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他拣好了几件东西”),眼前的闰土多么可怜、又多么的可悲啊!难怪“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忧郁的心绪无以言表,“我”恼恨闰土抛弃我们的兄弟之情,可这也不是“闰土们”的错,是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他们是封建道德束缚下早已丧失了生命活力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群人。因此我们都应该憎恨造成闰土们丧失活力与灵性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
      与闰土相见冷冷清清,30年前亲密无间的友谊变得如此淡薄,如果说之前登台的杨二嫂令人厌恶的话,闰土的表现也绝非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同情之余未免也要心生厌恶吧?然而他们何尝不想像一个正常人活在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旧的礼法制度成了加在闰土一样的旧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贫困的生活、冷酷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让一个曾经还算本分的杨二嫂变得如此“恣睢”,可他们根本无法认清自己苦难的根源,并且早已失去与现实不幸抗争的精神力量,他们能做的只有学会“暴戾”,学会承受和忍耐,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副香炉和烛台”上。
      改变闰土们的生活,让他们焕发生命活力,是“我”内心郁结多年的理想,现在看来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小说的结尾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心结不仅是要改善闰土、杨二嫂们的生活状况,不仅是要重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且是要创造一种“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全新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他多么渴望这一理想能够早日成为现实――“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关热词搜索: 心结 悲凉 忧郁 现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