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晚清徐淮海自然灾害的救灾考察]三年自然灾害

    时间:2019-06-01 03:23: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1906年夏季江北水灾爆发,清朝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安抚受灾群众,地方士绅、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外友人纷纷伸出援手,共同应对灾情,有助于构筑全新的国家—社会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江北水灾;政府;绅商;赈灾功能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05-02
      在自然灾害爆发后,如何让灾民们顺利度过灾害并维护灾区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以1906年淮徐海自然灾害来探讨当时中国社会的赈灾系统与功能。
      一、灾害概述及救灾过程
      1906年夏季,江北水灾爆发。对于此次水灾的情形,早在1906年五月《申报》就有零星的报道,如5月21日报道“江都县属南乡、滨江个圩因兼旬大雨,禾苗均在水中央”�。但是大雨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持续,造成运河水暴涨,面临决堤的危险。连日大雨造成大片房屋和天地被淹,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前月中旬大雨不止,初二日江潮盛涨,午刻雨势滂沱,附近洲圩悉遭溃决”�。盐城、兴化两县“暴雨成灾,各淹没无算,加以秋间风雨兼旬,目下竟成泽国,两县居民多有散之四方者,哀鸿遍野”。
      灾害发生后,清朝中央政府通过减免厘税、减免租税、下拨救灾资金等措施来安抚受灾群众。准许地方奏请下令免去灾区赴奉天、山东、安徽等处买运杂粮的厘税并免本省转运该处厘税等。同时,“周馥、陈夔龙电奏徐海等处被灾情形,深堪悯慨,著赏帑银十万两救该处灾黎”。江督苏抚还奏请裁漕展捐,清政府下令准许截留漕折三十万两。
      地方政府处于救灾的最前线。水灾发生后,苏北地方官报告“本年雨水过多,淮扬徐等属皆被水灾,以致穷民荡析离居,纷纷南下,二十二日瓜洲一带到有海州饥民不少”。�江苏巡抚陈夔龙电饬江北各道府电云“除电达徐海饬该管官妥为安抚外,希即督饬沿途州县各就,凡地认真查探,遇有饥民到境随时截留,酌量资遣回籍,勿任南下为要等”。�但是这种企图将饥民阻截在淮河以北的努力最后仍归失败。
      阻截饥民失败后,地方政府便着手对灾民进行赈抚。首先进行安置灾民的工作,将饥民圈禁在固定位置,“扬州饥民现近四万之多,地方官恐其滋事,爰将饥民分三处圈围”。同时着手购买安置饥民所需的棚料等物品,并筹备银饷以赈济灾民,“淮扬道杨观察以徐海饥民三十余万人……因筹捐十万两并派干员接各施赈”。�豓此外,地方政府还尝试开办工代赈。
      米粮价格在清末一直居高不下,在淮海水灾同一年,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使粮食更加短缺。淮徐海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淮北大部地区颗粒无收,使本来昂贵的米价更加昂贵。水灾加剧了物质的匮乏,米价不断上涨。在扬州“米价已售至七元左右,仍欲增长,甚至屯米居奇不卖”,因此“众遂不约而同一齐拥入立将米麦等攫掠殆尽,”发生了抢米事件。淮北地区不仅大量田地被淹,盐池也被淹,造成食盐价格也上涨。
      面对物价飞涨的严峻局面,“江苏官绅来湘采办赈米,时值鄂省亦因米缺,在湘采米,已经运去十余万石……存粮无多……所需大宗整数恐一时不能多办”�豖有些投机商人见有机可乘,便大肆囤居粮食,或者继续把米粮运往国外出口,米价仍然居高不下。为此,两江总督端方通饬“查米粮出口,民食攸关,通饬……各处严禁出口”,�豗但收效甚微。采米员面对困难,仍然坚持认真采米,至1907年三月份,“扬郡米价近日稍跌,上白米每石约贱一角……每石已跌三角”
      面对江苏的灾害,各省也伸出援助之手,“除粤鄂两处实因库银奇拙未捐分厘外,其余以直督袁慰帅助赈银四万两为数最巨,各计各省协助之款约可得银八九万两”
      救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赈款的使用和监督问题是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地方政府严禁官员吞噬赈款,凡是查出侵吞赈款者,“立将该员司就地正法。”�豛在赈灾过程中时而有官员办事不力者,地方政府依法进行查处。各地救灾慈善会内部出现侵蚀赈款者,也均查处,如“天津广益慈善会为江北饥馑筹集义捐之目的,而会员马雨卿……横吞义捐慈善金一千三百元……于英国领事馆开初审裁判”。�
      除政府积极赈抚外,广大士绅、商人、留学生、华侨和社会各界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画面。
      灾害发生后,江苏地方政府就立即召集官绅会议商集救灾办法,同时又劝谕绅商捐助救灾钱粮物质。地方士绅也积极配合,在镇江,“徐海水灾赈款现已由官绅合筹四十万两。”�豝社会各界也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救灾的大军中来。有的以商会名义募捐的,如华洋义振会;有以个人名义来募捐的,如曾少卿、刘慎之;社会各界通过书画、演剧、集会等各种形式来为灾区筹集赈款,甚至还有妓女举办剧会助赈者。
      灾情发生后,广大华侨也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徐海初告灾荒之时闻有华工汇巨款助振者”,南阳华侨杨锡侯等五十一人“凑集英洋一百三十五元,交由汇丰银行汇集,用来充作赈款”。灾情也触动了留学生们的心,留日学生界打算在“东京青年会馆演剧助捐”。
      灾害产生的众多灾民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在华外国人、外国政府和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款捐物,深化了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感情。
      灾情传入欧美诸国后,“伦敦市会深起恻伹之情,刻已定议广募赈款,不日刊发传单,善劝天下志士仁人酬集赈款,以恤助穷民”�豣万国红十字会“拨款银四万四千五百六十四两,庇能岛募集银一万五千三百两”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共向中国方面交了本国绅商捐集的日金九万一千元。美国总统也号召国内民众为中国灾区捐款,还派“兵船装运面粉八万石直赴镇江”,�豥由美驻上海总领事亲自赴灾区监督赈灾物质发放。外国传教士不仅为中国灾区捐款捐物,还积极关注中国灾区的卫生工作,他们“因恐移气流传,酿成疫病,特劝地方官绅发给洁净寒衣并饬打扫洁净”。
      政府在赈济南下的饥民的同时,也着手进行遣散灾民的工作。淮扬道十二月初一日电云“清江浦饥民已收入者,五十八厂,均遣散完竣,连前共三十四万八千七百九十三口,其未收厂者亦陆续遣回”�豧但是避难扬州的一些饥民不愿回籍,而且还有一部分人聚众滋事,政府便下令强制驱散,饥民才慢慢服从遣散,到1907年夏,救灾任务基本结束。
      二、赈灾功能分析
      从以上赈灾过程得知,中国在清末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救灾体系的大部分元素。虽然在救灾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各种社会资源能尽心尽力救灾,各尽其能,实属不易。灾害发生后,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展开施赈工作,妥善安置灾民,筹备灾民们生活需要的基本物品,并实行以工代赈。政府与地方士绅、民众积极配合,将社会各种资源都吸纳进来,循序渐进的开展救灾工作。国际社会也伸出援助之手,协助中国政府开展救灾。在救灾过程中,地方士绅和各种社会团体、民众充当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募捐、帮助安置灾民等实际行动参与救灾,通过参与救灾,社会力量更加强大,有助于构筑全新的国家—社会的和谐关系。针对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饥民闹事、散布谣言、官员侵夺赈款等时间,政府均进行了有效妥善的处置,积极维护灾害时期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对灾民进行安抚工作,积极从事饥民遣散回籍工作,保证了遣返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申报》,1906年5月21日.
      ②《申报》,1906年7月初7日.
      ③《申报》,1906年7月初9日.
      ④《申报》,1906年7月27日.
      ⑤《申报》,1906年8月28日.
      ⑥《申报》,1906年11月初10日.
      ⑦《申报》,1906年11月15日.
      ⑧《申报》,1906年5月29日.
      ⑨《申报》,1906年9月初8日.
      ⑩《申报》,1906年11月初1日.
      [11]《申报》,1907年3月初7日.
      [12]《申报》,1906年8月24日.
      [13]《盛京时报》,1906年12月初5日.
      [14]《盛京时报》,1907年3月21日.
      [15]《申报》,1906年10月18日.
      [16]《申报》,1906年12月初6日.
      [17]《申报》,1906年12月16日.
      [18]《盛京时报》,1907年5月初9日.
      [19]《盛京时报》,1906年12月16日.
      [20]《申报》,1906年12月初5日.
      [21]《申报》,1907年3月初1日.
      [22]《申报》,1906年12月初5日.
      [23]《盛京时报》,1906年12月16日.

    相关热词搜索: 晚清 救灾 自然灾害 淮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