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透过字词,把握内涵_有内涵三字词

    时间:2019-05-21 03:30: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育教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一条提出了‘‘保障措施’’——即保障教师的素养。教师务必做到深入专研《课程标准》,在熟读专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
      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过好教材关至为重要。从整体把握到局部细心体会,在字里行间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飞出来。
      当前,网上备课很流行,老师们到网上查阅资料,下载有关材料,开阔视野,丰富认识,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它无法代替个人阅读,代替个人对语文文本的钻研。尤其是一篇篇课文中文字运用的佳妙,在特定语境中的意蕴,非潜心思考咀嚼品味,难以领略体会。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并非是‘‘以文殉道’’,而是语文教学中指导阅读应有的责任。语言是意识、 思维、 心灵、 情感 、人格的形成者,语言和思维情感同时发生。有些文句平平实实,但稍加咀嚼,就会发现这些句子在文中起总领作用,有的词语是点睛之笔。
      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第一自然段:”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显然,“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短短十六字,概括准确,言简意明,浓缩了辛弃疾数十年的生活轨 迹,凸显了中国历史上大诗词作家中独一无二的特点,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唯一性” “独特地位”点出他的与众不同,而这种与众不同是由“出身”“起事” “为业”所“注定”。“注定”用得斩钉截铁,分量比“决定”重,寓含着规律性的,预先决定的,几乎无法更改的。寥寥两句话总拎起全文,一是线索分明,二是紧扣“唯一性”展开。惟其“唯一”,必有“独特地位” 。“唯一性”在文中起关键作用。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这个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诗人,被迫脱离战场,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只能把呼喊、 悲愤、 无奈、 遗憾,化作血与泪倾注到诗词中,表白自己的忧民情复国志,倾注自己的忠心与痴情。这篇文章均在“唯一”上下功夫,这个词内涵极其丰富,有血有肉,站立纸上。
      又如,文中说“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什么是“栏杆拍遍”?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贴切的题目”、国画中我们常见的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的形象,为什么作者要用“把栏杆拍遍”为他造像?《水龙吟》上片写景抒情,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一层层远山都“献愁供恨”,何况报国无门的作者? 山河破碎,收复无日,效力无由,恨之深、愁之大,难以渲泄,只能用动作来直抒胸臆,把雄心壮志无法施展的急切悲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造像,不是某一个角度的剪影,而是一生被挤压被抛弃、受折磨受煎熬锤打成的爱和恨在胸中燃烧,化作无言的动作,昭示人间。读词犹读人,读到吴钩这杀敌的锐利武器只能闲置身旁,满腔抑郁满腔悲愤无处诉说,只能拍打栏杆来发泄,就好像这位沙场英雄、爱国将军站立在眼前。动作是外在的,凝聚了正与邪的搏击,愁与恨的交织,显现了一颗对国家民族比天大、比火热的赤子之心,因而它完全是内在感情的喷发。抓住这个典型动作为造像的题目,内涵非常丰富,确实是“最贴切”的了。
      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的典型形象。其中有一句“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辖制”一词似乎言过其实,因为别里科夫只是一名中学教希腊文的教员。接下来,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战战兢兢”又那么胆小、怕事,那么一副可怜相呢?岂不矛盾?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思考,放在特定的沙皇统治的背景上,咀嚼语言的意味,就可深入其中的内涵。反复阅读领会,就可明白: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极力藏进一个套子里,而这思想的套子实际上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他对政府法令心领神会、忠诚奉守,他的思想来自于统治阶级,所以“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受“辖制”。这个词用的恰到好处,人们思想受到怎样的钳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个落后、腐朽的沙皇正处于遥遥欲坠时期,统治者的专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与奥楚蔑洛夫不同,后者是19世纪80年代沙皇警察统治的奴仆,蛮横残暴,不可一世;前者是沙皇精神禁锢的工具,“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规以外的东西”,说到底怕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他“战战兢兢”一副可怜走狗相,“战战兢兢”让我们看到末日的沙皇,这些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取代,“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潮流不可抗拒。
      有些课文对文句的把握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一词一句的层面,要成段成片地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在脑中理出清晰的线条,品味出语言使用的功力与独到。如鲁迅的《祝福》有几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初来鲁镇,“顺着眼”,她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寡妇;后来再出现时,“眼中还带着泪痕”已经没有过去的神采了,说明她饱受生活的折磨;而临死前的她,眼睛只是机械地转,她已经麻木了,被那个冷酷的社会彻底摧毁了。作者写祥林嫂这样的变化,尤其是“眼睛”的变化,我们不光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句,更要联系到全篇文章,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总之,钻研教材,各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但读懂教材,深究底里,准确把握,应该是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字词 内涵 透过 把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