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情韵书社【同是听雨 情韵各异】

    时间:2019-03-01 03:32: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了一些,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棱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瓦屋听雨
      朱胜国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的,屋檐水哗哗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待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么?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平常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怀春的少女在花前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不轻易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顿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赏析】
      古今文人总是喜欢运用雨的意象抒写自己的情怀,因为“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苏童的《雨和瓦》和朱胜国的《瓦屋听雨》两篇散文,虽然写的都是听雨,但情韵却不相同。
      在《雨和瓦》中,苏童对童年往事倾注着一种极大的热情,她以感觉上的细腻和灵敏,振动回忆和想象的翅膀,逼真地再现了20年前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一种美好记忆。然而细品本文,我们会知道,雨和瓦不过是苏童精心设计的道具而已,苏童的智慧并不局限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浪漫枝节,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即要传达她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描述,对平日所漠视的亲情的再发现和再体验,及由经年之后的物是人非给灵魂带来的巨大冲击这样一种意图。从行文看,苏童是成功的。那些留存于记忆中的有关亲情的碎片,成了“我”心灵深处温馨而永恒的风景,抗拒着雨的恐怖和孤独,照亮了“我”未来的行程。
      朱胜国在《瓦屋听雨》中,先从雨打瓦屋的音响中着力让读者同他一道去聆听雨的音乐、体味雨的灵动、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对瓦与雨合奏的音乐,作者倾尽全力做了韵味十足的描绘,恰似白居易聆听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那样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然而,作者从雨声中听到的远不止这些,因为“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作者从雨声中听到了“灵魂的对话”“真情的奔泻”“心灵的遥相呼应”“年华的淙淙流淌”。“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在雨声中,既听到了对往事的回忆,又有对岁月难再的痛惜,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听雨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在艺术上,两文也表现得各有千秋。《雨和瓦》充分运用了时空闪回的小说手法,以非同寻常的玄想和艺术的直觉能力,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尺水弄浪、一波三折,行文节制而冷静,叙述温婉凄迷、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动。“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入篇突兀,不同凡响。一次听雨,一次沐雨,两次体验既构成对聂鲁达评雨句的质疑,又是对聂鲁达的一种反驳。
      回忆引出终难释怀的亲情,而亲情又使回忆更加刻骨铭心。此外,《雨和瓦》的语言华美而柔软,一句一句很贴切,营造着磁力和弹性,有一种畅达的气势和超低空飞翔的魅力。而《瓦屋听雨》开头以“今夜就安下心待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雨意吧”领起全文,并将瓦屋与高楼作对比,反衬瓦屋听雨的诗意,而结尾一句,发人深思、让人心动。尽管篇幅短小,作者却能驰骋想象和联想,将雨夜听雨的情思与感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语言上《瓦屋听雨》同样晶莹瑰丽、华美空灵,尤其是作者善于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思维空间,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及蒋捷的《听雨》等,信手拈来,对文章意境的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艺术底蕴。

    相关热词搜索: 各异 听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