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新的高度 新的起点_新的人生新的起点美句

    时间:2019-02-14 03:20: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评比”现场决赛于2004年12月在春城昆明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比赛,充分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深入改革所取得的新成就,展示了学校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丰硕成果。我们欣喜地看到,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进程,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经过全国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多年来共同不懈的努力、积极有效的改革,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我所在小学组的总体情况看,所有的参评课都试图努力贯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自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力求突出审美教育和音乐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已经从观念层面深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深刻地反映出学校音乐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
      
      正确把握音乐的形式美
      和音乐内容的教育意义
      
       音乐是青少年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学习感受、体验和表达人类共同相通的朴素、细腻、高贵的情感;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学习与他人的合作与分享;在歌唱活动中学习有分寸地控制和运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舞蹈和唱游活动中学习灵活、协调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在欣赏活动中学习认真、专心地运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倾听;在音乐的表演活动中学习大胆、细致、优雅、从容地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过程,学生能够学会主动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去展开有意义的感知、注意、记忆、想像、理解等主体积极的心理活动,并进而形成坚持、专注、不怕困难等宝贵的心理品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音乐教育应当脱去它沉重的外衣,避免空洞的概念和枯燥的说教,更加显现出它的内在灵魂――美的力量。音乐形式的美所展现的朴素而又高贵,和谐而又丰富,统一而又多变,简约而又深邃的精神力量以及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恰恰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力量和魅力之所在!音乐艺术以它自身不可抗拒的美的力量潜移默化地陶冶着、美化着人的心灵。应当说,这才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而独立存在的根本价值。
       在小学组的20节参赛课中,绝大多数教材都体现了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和谐统一,所选作品从内容上看各有立意,从形式上看美而有趣味。有意思的是,相距遥远的陕西西安师范附小龙艳老师和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杨川美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首歌――《我的家在日喀则》。歌曲朴素的旋律、简约的结构传达着质朴的情感,风格化的节奏和旋律传达着按捺不住的喜悦与自豪,音乐在连续的反复之中,使情感表现得到加强、得到升华。音乐的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简洁、明快的短小之作却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以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不着一字却深情诉说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的骄傲!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这样在歌声中,在音乐中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当音乐教育真正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把音乐还给音乐教育,把音乐自身的美作为最有力的教育工具,我们才能够真正找到音乐教育的真谛,音乐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崇高使命。
      
      正确把握音乐素质、能力培养
      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它的功能是情感的表现,而音乐中情感的表现又是通过音乐的手段――也就是声音的、节奏的途径,而不是视觉的、空间的形式来加以实现的。我们看到,在歌唱教学中,教师通过画龙点睛的引导、讲解和示范,学生通过自己张嘴学唱的主体活动,在歌唱中倾听,在倾听中分辨,在分辨中进行比较和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去尝试、修正和改进自己的演唱,从而逐渐学习体会自己的歌声和歌声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之间存在的或深、或浅、或细、或粗、或贴切、或南辕北辙的妙不可言的关系,进而通过自己有节制的声音控制来提高歌唱的情感表现力,同时既使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更加细腻,也使集体的情感在共同的演唱和品味中达到和谐与共鸣。
       这样的歌唱教学,学生从中体会到的是对完美的追求,对细节的雕琢,对和谐的向往,对自我心灵的释放,对艺术美所呈现的优雅、朴素、高贵的精神品质的领悟,还有对自我行为的克制和分寸感的把握。这种充分尊重音乐艺术规律的教育,无疑更能发挥音乐教育所蕴涵的巨大的情感教育功能,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的音乐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才是我们强调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课例、优秀的教师大都比较注意有意识地去处理音乐素质、能力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像上海的两位老师:中山北路小学秦奕老师执教的《星光亮――“小星星变奏曲”》和徐汇区田林小学姚梅老师执教的《行进的脚步》等。
       《星光亮》一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其中第一个目标:“指导学生能用断、连的方法复习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同时让学生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夜晚优美、安静的意境。”在这里,教师把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和感受与音乐的表现手法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引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倾听和发现在演唱过程中自己的声音表情和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境之间的关系是否贴切、是否吻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断、连的不同演唱方法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意义。进而将歌唱的外部技能内化为细腻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自如地通过自己有节制的声音控制,自觉运用断、连的不同演唱方法,准确地、恰如其分地表现音乐的情绪和意境,使学生在练习和掌握歌曲演唱技能的过程中,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丰富其情绪、情感体验,并在集体演唱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会主动的、专心的、有效率的学习,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音乐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行进的脚步》比较注意“在音乐实践与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并渗透音乐知识与技能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同时,“通过听赏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体验乐曲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轻快活泼的情绪,感受进行曲作品的风格”,并“通过歌曲演唱、乐曲听赏以及对其他不同风格进行曲简单介绍的拓展活动,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了解进行曲体裁风格”。教师紧紧围绕“行进的脚步”来展开教学,“通过演唱和听赏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让学生感受进行曲中不同速度的行进脚步”。正是在这反复聆听、对比、演唱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将进行曲单纯、昂扬、激励、向上的风格特点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并将内化为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不恰恰是我们所期待的音乐艺术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的演唱情绪及歌曲的分析与处理”,从而使我们在学生整齐、嘹亮的歌声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这不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使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吗?
      
      正确把握音乐的学科特点
      与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
      
       丰富的音乐课堂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极大改善,文学、绘画、多媒体制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全面参与,是这次评比所展现的亮点。
       资源丰富了,手段多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怎么才能把多种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怎么才能从眼花缭乱的各种教学资源中选择出最简洁、最有效、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内容?这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对于自己所选择的每一种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的必要性、充分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都需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教师必须十分明确:我设计这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合理?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不是最好的?或者说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的,是不是只有这种方法和手段才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教师在选择多种教学资源、手段和途径来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时候,一方面要做加法,突破过去音乐课一唱到底或一听到底的单调性,同时,教师还应当学会做减法,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搞形式主义。事实上,确实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丰富但过于繁杂,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但没有明确的目的,一节课上下来花样繁多,全是高潮,没有起伏,没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庞杂散乱、教学不够紧凑和流畅,看不出教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于教师自身音乐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局限。包括对音乐美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自身音乐素养和艺术感觉的欠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音乐艺术实践环节的不足。教师自己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对所教作品的分析、处理、演唱演奏、反复欣赏和体会等音乐的实践方面功夫不够!正是因为教师自身在音乐上下的功夫不够,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深,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难以真正做到从音乐出发,不能做到从音乐出发,那就只能在音乐以外的表面的、牵强的语义内容上做文章,这样的所谓多种手段的教学往往是徒有其表,不能深入人心。
       真正的艺术是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融为一体的,而不是剥离的、外在的、生硬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音乐教育必须专注于音乐艺术本身,专注于自己的心灵,真诚地去追求音乐艺术的情感表现。还有什么是比专注于音乐本身所传达的快乐更纯粹,更迷人,更令人陶醉的呢?这样的音乐教育才能为学生的音乐表现和创造活力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能力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一些较为成功的课例,在一定程度上大都比较好地把握和处理了音乐的学科特点与多学科、多途径综合的问题。像四川成都龙江路小学伍娜老师执教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浙江温州永嘉县城北小学胡颖老师执教的《过碇步》等。
       《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音乐听觉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把音乐的主题、旋律、结构等听觉内容外化为有趣的故事情景和“魔法师”的视觉形象,通过语言故事、视觉形像等辅助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想像、思维等多通道的认知参与,帮助学生全面感受音乐作品运用声音的手段所塑造的听觉艺术形象。更重要的是,在运用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遵循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鲜明特点,将丰富多彩的参与体验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积极的主体活动――“听”来展开。始终以听赏为主,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而且是有目的的聆听,有机地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在音乐的听觉审美体验之中,让学生在充满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较好地解决了音乐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多学科、多途径综合的对立统一关系。
       《过碇步》上得很有味道。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环境的设计,包括用来布置教室地面的“纸碇步”和用做教具的“红绸带”、“红布袋”、“红扁担”等温州民俗用品,都恰倒好处地体现了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用楠溪美妙的风光感染孩子,让他们带着兴奋和新奇感融入课堂,走近楠溪”,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看温州的碇步走向世界,使孩子心中激起对家乡的热爱”。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都是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要求、任务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教学情境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是实现其教学目标――“了解碇步的由来与作用,体验楠溪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会艺术化地走碇步,创编过碇步的多种步伐及形式,体验音乐与动作的协调性”等最形象、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表现“楠溪碇步”的风光电视片,如果没有“纸碇步”,如果没有“红绸带、红布袋、红扁担”等特色鲜明的民俗用品,那么,要想完成其教学任务――“通过讲碇步、念碇步、唱碇步、看碇步、走碇步及拓碇步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循序渐进地认识碇步并表现碇步的艺术”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辅助手段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是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生硬的、画蛇添足的东西。
       新的高度既预示着新的成就,同时也应当成为新的发展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次评比、观摩和进一步的教研、培训,一定能够深化课程改革,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推动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有一个新的飞跃!
      
      王懿颖北京师范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高度 起点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