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大学教室布置 [精心布置作业让品德教学事半功倍]

    时间:2019-02-11 03:29: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提出了向课外延伸,把德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德育,根据时代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的新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课堂的研究很多,课堂外的品德教育研究得很少。事实上,课外的德育活动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那么,布置适量的德育作业也是课外德育的一个方面,是很有必要的。适量的德育作业将会使品德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品德教学 课外延伸 德育作业 事半功倍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课堂的研究很多,课堂外的德育研究的很少。事实上,课外的德育活动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这是德育领域里的一项创新,道德教育的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进步的内在要求。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尤为如此,因为,德育的创造性源于它的认识对象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人。布置适量的德育作业也是课外德育的一个方面,是很有必要的。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我作了以下的尝试与探索。
      1德育作业――学生成长的履历
      鲁洁教授说:“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正是这种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我们的标准是按照一种生活的逻辑来建构的,改变了过去学科逻辑的体系。”因此,回归生活也是品德教学的真谛。作为品德教学中的一部分――品德作业其实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完成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这座大课堂中去,将生活和作业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的德育作业也是在品德教学布置的最多的作业。有以下几种:
      1.1亲自做一做。让孩子亲身做一做,胜过一切一切空洞的教育。因为在亲自动手动嘴动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感受、判断、识别能力乃至收获、教训是非同一般的,是深刻的。
      如:学习《我想要我能要》(三年级上册13课)一课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放学后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由学生自己选购物品,学着付钱,并计算找零头。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三年级下册3课)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邻居家做客,学会与邻居交往,学会怎样与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邻居家的孩子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活动。学习《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二年级下册4课)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电视,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当学生们看到电视中提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时,便会很自然地回忆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节目。特别是学生们第二天上学时把从电视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讲给别的同学听的时候,这种家庭作业的意义就愈加明显了。像这类作业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后。教师要把握好教材,适时地布置学生完成。
      1.2调查和收集资料。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带有科学性的知识,特别是“我的成长”单元,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较多,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的了解。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平安回家》一课中,安排了这些板块“认认交通标志”“画画交通标志”“我是小交警”“收集交通安全用语”;第7课《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中“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危急时刻”……这些板块涉及到的知识是方方面面,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调查,或收集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业成了爸爸妈妈的作业,有的学生回去对爸爸妈妈说了,爸爸妈妈就一手包办,有的打印,有的抄写,孩子根本就没有动过手,这就失去了德育作业的意义。为了防止这些,我还充分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指导手册,让学生将调查到得或收集的资料填写在《指导手册》上,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心中有个数,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这本《活动手册》的意义,不要沦为学生书包的“压箱底”。
      1.3观察和采访。这项作业也是品德教学向课外伸展的一个方面。
      如在教学《他为什么学得这么好》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留意班中你佩服或者是喜欢的一个同学,进行调查采访,在黑板报上开辟“学得好”的专栏。我先教学生写采访提纲,学生按照采访提纲就去采访自己的偶像了,用笔记录了自己的采访情况。正因为有了学生的这些采访内容,我才可以在课上和学生探讨“学得好”的原因,我通过归纳,这些好的经验成了全班学生的学习上的宝贵财富。
      2德育作业――滋润孩子的心灵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有一些美文放在课文之中让学生去品读。但从数量上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外选一些德育美文或书籍作为作业推荐给学生,让这些美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读书,是学生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朱永新教授说过:“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如在教完《家庭树》中有一篇《奶奶的跛脚》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教完《父母的疼爱》中《妈妈的爱》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爱如茉莉》;教完《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了《我爱故乡的杨梅》……
      许多美文和文学著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通过阅读它,必然会给学生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与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这些美文和文学著作也成为学生心灵的鸡汤,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德育作业――将亲情进行到底
      爱的教育当从爱父母开始。学习了《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一课,我布置了和父母聊天,说说心里话的作业。暑假到了,我们又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信作为一份暑假作业。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会更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对父母产生深深的敬意。教完《关心老人》后,我布置学生回去给家里的爷爷奶奶盛一碗饭的作业。教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针对自己“还应该做什么”,布置学生回家后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家长乐一乐。这些家庭作业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一起享受学习和交流思想的乐趣,享受到无与伦比的亲情。
      4德育作业――回归理想的家校共同教育模式
      家校交流的主渠道是家长和教师交流。德育作业能够让教师和所有的家长产生联系,并让所有的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活动之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能将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出来?但德育作业做得究竟好不好呢?这就需要一个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机制。我的做法是:
      4.1如果是表格式的,或者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指导手册,教师可以随时批阅。
      4.2如果是要求学生在家完成的德育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德育作业完成时必须要有家长的签名。此外,还有一张表,上面记录着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情况,每天放学后带回家,由家长过目并签名。这样就把家庭和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
      4.3如果是单元评价表,就要求家长或邻居一起监督,完成。如在教学完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后,为检测学生做得如何,我还制了一张表格,内容如下:
      通过让学生自己、邻居、爸爸妈妈来评价,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品德,家长也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和不足,这样真正将生活与课堂、课堂与学生品德联系起来。
      德育作业不求多,但求精。让德育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当然,德育课程的“作业”不同于语文、数学课程的“作业”,它不应只是认知性的作业,而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一种体验、感悟的作业,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

    相关热词搜索: 作业 事半功倍 品德 布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