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千金难买“孩子气”:千金难买子时命

    时间:2019-01-03 03:27: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这是一篇饶有情趣的作文。文章围绕“弟弟的家庭作业”展开。“家庭作业”共有四道题,“弟弟”都做了答案。只是“我”(哥哥或姐姐)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有的则不同意,也有不理解的。借助文章,作者又把这些题目和答案呈现在读者面前,让那些做老师的,做父母的,包括所有做长辈的,都受到考问。对于同样的问题,少年儿童同成年人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是是非非,孰对孰错,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
      且看文章是这样写的:
      
      弟弟的家庭作业
      ● 天津树人中学 任�怡
      
      弟弟在作业本里写道:“如果有人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他一拳。”这是弟弟用“如果……就……”造的一句话,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我拿起作业本,望着字迹工整的造句说:“弟弟,你处世尚浅,很多道理你不懂。”
      他却托起下巴反驳我:“我怎么不懂。学校里做过天平实验,右边添上几个砝码,左边也得添上几个砝码。别人打我,我就还手!”
      我一时无言以对,因为我感到有所触动,以至于不想把那些世故的道理灌进这颗纯洁的童心,只能呆望着他。
      自此以后,每当我看到街上有人大打出手,我就会想起弟弟的造句,不禁哑然失笑。
      弟弟的“组词造句”里有这样一道题――写一句话,其中必须提到窗。我指导他说:“眼睛是心灵之窗。”
      他立刻反对:“眼睛怎么能是心灵的窗户,心里有话,眼睛能表达吗?我觉得嘴巴才是心灵之窗,心里有话就能讲出来。”
      我哑口无言了。弟弟写道:“嘴巴是心灵之窗。”
      弟弟太小,尚不懂得措词之美,但他却能用嘴巴大胆地说出心里话。
      弟弟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谈各自的理想。弟弟为这犯了愁,跑来问我。
      我对他说:“长大后,你想不想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者做博士,戴博士帽?”
      弟弟坚决地回答:“不想,博士帽不好看,还不如我的太阳帽呢!”我发觉问下去也没什么意思,难道在孩子们心中,代表学识的博士帽真就不如一顶普通的太阳帽?难怪很多成年人喜欢回忆童年,回忆那段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岁月,那片成年人无法介入的乐土。
      也许,弟弟只想做个快乐的人。
      或者,弟弟更想做个能让别人快乐的人。
      弟弟匆忙跑到我跟前,让我帮他检查作业。
      原来是组量词训练,弟弟写道:“一(位)蚂蚁,一(名)甲虫”。
      望着这些搭配不当的词语,我严肃地质问他为何这样写。
      弟弟什么也不说了,拿着本子回了自己的房间,样子有点委屈。我真后悔刚才的话过重了。
      无聊间,我打开电视。呀!竟是久违的动画片,我饶有兴趣地看着,什么“熊先生”“狼外婆”,让我有重拾童心的感觉。
      我顿时明白了,弟弟写得一点也没错,蚂蚁确实可以论位,甲虫也确实可以论名。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西西。西西是一位童心未泯的香港女作家,今年刚好60岁,她写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叫《可不可以说》。在诗中,她大胆发问:“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 一管柳子树一顶太阳一巴斗骤雨?/可不可以说/一株柠檬茶 一双大力水手一顿雪糕、苏打一亩阿华田?/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一只七省巡按一匹将军一尾皇帝?/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龙须糖万岁万岁万万岁?”
      亲爱的弟弟,你说可不可以呢?
      
      “弟弟的家庭作业”自然远不止文章所列。其所选四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弟弟”(少年儿童的代表)和“我”(成年人的代表),各自的答案是不同的。以第一题为例,用关联词“如果……就……”造句,“弟弟”的答案是“如果有人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他一拳”。就语法意义而言,这是假设条件句,“弟弟”这样造句是不错的。然而,对这样的“答案”,“老师”并不认同(“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作为哥哥(或姐姐)的“我”也不认同(“弟弟,你处世尚浅,很多道理你不懂”)。“弟弟”不服,根据“天平”两边对等的原理加以“反驳”。显然,这里争执的焦点不在句子的形式,而在于句子的内容,其中涉及处世为人的“道理”。那么,争执双方究竟谁是有理方呢?说起来双方都振振有词。
      以下三题也大致如此,“弟弟”和“我”答案不同,又各自成“理”。客观地说,两者比较,“我”的答案比“弟弟”的答案要准确一些,深刻一些,全面一些。然而,“弟弟”的“不足”是出乎自然的,合乎儿童年龄段的,因而是不可能超越的。恰恰是这些“不足”闪现出“弟弟”纯真、率直和勇敢的童心童趣。而成人的“成熟”则往往带有伪饰、世故和功利的色彩。“弟弟”敢于直言“别人打我,我就还手!”而承认对此表示不能理解,或以为不合“世故道理”,但是在街面上就“有人大打出手”,言行不一的情形屡有发生。“弟弟”敢于批评“博士帽不好看,还不如我的太阳帽呢”,追求的是快乐的直觉。而成人在追求“做博士,戴博士帽”的时候,却难掩“功利色彩”,其中含有多少苦涩和无奈。文章对“弟弟”的“孩子气”疼爱有加,通过对“家庭作业”四道题的演绎,赞美“纯洁的童心”,“大胆地说出心里话”,指出这是一片“成年人无法介入的乐土”。
      是孩子就应该有“孩子气”。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把孩子看做孩子。”(《爱弥儿》)对待“孩子气”应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从成人角度看,从教育者角度看,“哥哥”(或“姐姐”)也罢,老师也罢,所有年长的人都应该认识并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对于少年儿童,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横加打压,而只能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在这方面,文章作者(“我”)的态度是正确的。“我”对于“弟弟”的据理力争,“反驳”也好,“反对”也罢,没有施威加压,而是设法去理解他的思维过程(“有所触动”,“呆望着他”,“不禁哑然失笑”)。“弟弟”即使认识有误(“尚不懂得措词之美”),也能看到他率直的一面(“大胆地说出心里话”)。特别是从“弟弟”的“委屈”中,“我”能自省言辞过重,是自己缺少“童心”,错怪了他。“我”对“弟弟”的自省自责态度,不禁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风筝》。那篇文章说的也是一个哥哥和弟弟的故事。十岁的“弟弟”喜欢“风筝”,偷偷地制作,却被不以为然的“哥哥”粗暴地将风筝翅骨折断、踏扁。多少年后,“哥哥”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深深自责当年行为的不端,由此心情沉重,愧疚不已。庆幸的是,时代不同,今天的“哥哥”对“弟弟的家庭作业”所表现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已非昔日可比。文章末尾一句深情的呼唤:“亲爱的弟弟”,你说可以不可以呢?循循善诱,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对待“孩子气”,自然还有另外一面,即孩子如何对待自身。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期,从幼稚走向成熟是人生必经阶段。在这一时期,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独立性,一是可接受性。从独立性说,少年儿童要敢于发表意见,坦诚、率直。从可接受性说,又要知道受知识局限,阅历局限,或有不周全之处,甚至失误。少年儿童要善于听取批评和指导,以求取得进步和完善,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遇事讲“理”。在文章中“弟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在完成“家庭作业”的答案时,他循理而为,据理力争,绝不无理取闹。有了这个“理”字,就将“独立”和“偏执”,“骄纵”和“谦让”,“自私”和“利他”,“放任”和“规范”,“极端”和“宽容”等等区别开来,或有失误,也能纠正。对于当下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综合征,“弟弟”的表现可谓对“症”下药。你看,在“弟弟”受到批评时,尽管“委屈”(事实证明,他没有错),也能容忍(“弟弟什么也不说”),期待正确的结论。这正是儿童“理”性的可贵表现。
      《弟弟的家庭作业》一文立意高远,且有现实教育意义,已如上述。选材精当,新鲜活泼也是特色。“家庭作业”在不计其数中仅是四题,全是少年儿童成长的话题,“以少少件胜多多件”(郑板桥语),充分表现了它选材的典型价值。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香港作家西西的一首诗《可不可以说》,说的也是量词运用,与“家庭作业”中的“量词训练”无缝对接,恰到好处。这首诗是儿童文学精品。诗中妙语连篇:“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一只七省巡按一匹将军一尾皇帝?/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龙须糖万岁万岁万万岁?”尽显童趣,令人忍俊不禁。引在此处,不仅有力地呼应了文章作者的观点,还开拓了读者的阅读视野,行文的同时,为读者贡献了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文章作者年仅14岁,下笔从容,见识非凡,能有此阅读与写作的功力,实为难得。

    相关热词搜索: 孩子气 千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