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语文课堂:问“趣”哪得清如许]有趣的语文课堂游戏

    时间:2019-05-12 03:27: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兴极而痴,“痴”的本源是“趣”,有趣,才能撩动好奇心,进而专注研究探索。这就印证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进程中,我们有多少语文老师能真正做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有趣,从而诱使学生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呢?多少堂语文课下课后,会让学生发自肺腑地惊奇:“这节课怎么这么快?”
      梁启超先生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无趣的课堂,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语文教学,极需情趣化。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让教学的情境情趣、文本情趣、学习主体情趣等发生联动共振,使学生在人文教学过程中理解和体验、感悟和享受,全心投入,浑然忘我,兴之所至,逐步达到“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境界。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趣盎然呢?
      一、保有童心——语文教师的精神芯片
      一位老师如果保有童心,就能使教学充满童趣,就会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从而体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上的接触,情感上的沟通。
      赞可夫曾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师拥有了童心,利用语文老师的特质,妙语连珠、幽默插曲、摹声拟态、体态情趣,激活课堂,发挥“向导”作用,让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感受着“学而时习”的愉悦,催生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创意教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软件
      阿西莫夫曾戏说人对科技发展认识的三重境界。第一重:看,我得到了一个新的玩具;第二重:我能用这个玩具做些什么;第三重:这个玩具对我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应该突破了第一重境界,现在正进行思考并且“修炼”第二、三重“功法”,即教学实践。语文教学,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的,必须先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忱,让学生在语文课里释放自己的思想火花,体验到参与教学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欢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进行创意教学,目的在于能够采用多元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百合花》这一课时,笔者问学生预习课文后的感受,预想中的回答应是“感人的故事”、“简单又清新的文章”之类的,没想到很多学生却说“没多大意思”,“不很感人呀”,“故事过于简单,没多少悬念曲折”等。看到学生们这样的反应,笔者有点愕然,随后索性抛开准备好的教学计划,反弹琵琶,让学生就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做改写或补充情节。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开动脑筋,动起笔,“糟蹋”起文章来。而后的交流中,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言语意趣,精彩纷呈。在学生们兴趣高昂时,笔者却抛出茅盾先生对本文的评价:“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整个场面“冷”了下来,望着学生们疑惑的眼眸,笔者趁机向学生们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们重新走进文章中去品赏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百合花”。学生们有了之前的审读,再加上笔者的引导,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这一次的创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笔者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更注重创意、创新,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语文课,更有兴趣研究解读语文。
      总之,创意教学的教师必须以智能为基础,充分运用巧思,而且用心去做,才能于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核心硬件
      张华教授说:“一切为将来的教育是愚昧的教育。”而应“为今天的生活而教育。”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实践证明,运用学生生活实例,能使学生对知识感到熟悉、自然,容易产生对学习的亲切感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活学活用,把知识回归到生活中,会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孔乙己》一文刻画出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灵魂扭曲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被人逗乐取笑,非但缺乏抗争精神,还说些迂腐可笑的话。在生活中,一个健康的人一旦被嘲弄时会恼羞成怒,反唇相击。孔乙己体魄健全,那为何异于常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个什么形象?带着新奇的问题听老师稍一点拨,学生自然便会认识到,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这种悲惨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情理相沟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使学生在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罪恶的同时,也知道珍惜现在的可贵。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还有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岂能摒弃丰富多彩的火辣辣的世界而引领学生钻入单调冰冷的书本世界?
      语文课堂,应该绽出“趣”之花!
      
      
      
      
      (梁宗贤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362311)

    相关热词搜索: 如许 语文课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