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以“两只熊猫”为例看“动画中国”的进路] 两只熊猫动画图片

    时间:2019-05-12 03:20: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传播手段,动画电影在当代全球化社会,扮演着国家形象建构的中介角色。《功夫熊猫》系列虽然创意思维非常出色,但仍然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观念;《熊猫总动员》的尝试则反映了与国际接轨的愿景,但其叙事模式的不成熟,使之无法生动反映中国人的情感诉求。因此,我们亟待提升动画剧本的含金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最终实现话语逻辑上的“创造性转换”。
      [关键词]动画中国;《功夫熊猫》;《熊猫总动员》;话语逻辑;创意产业
      在全球化时代,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云之“数字化生存”已是不可阻挡的浪潮。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也急需提升文化软实力,动画电影就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中国动画若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将艺术创意与产业机制相结合,因为传统文化惟有创新才会显示出蓬勃生机,同时创新又应以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20世纪40年代,“动画中国”(Animation China)有着显赫开篇,孰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却逐渐在美日风潮中迷失。2010年,《梦回金沙城》对“宫崎骏风格”的初级模仿,却号称首部入围奥斯卡的中国动画,也许只是一种小得意;而《长江七号爱地球》的信息超载让低龄观众难以理解,而刻板说教又使成年观众无法接受。三十多年来,虽间或有一些好作品问世,但距离动漫强国仍是长路漫漫,更遑论中国动画学派的复兴。而赵半狄先生对《功夫熊猫》的抵制,更只是一种悲壮的呐喊,我们的所有努力亦显得微不足道。
      一、《功夫熊猫》: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
      《功夫熊猫1》(Holiday Special)的故事还是英雄拯救世界的老套,但过度溢出的中国元素在移植和重组上比较出色,而轻喜剧式的风格也让人感到愉悦,各种美式的幽默桥段和中式的抖包袱技巧结合得很聪明,还融入了对东方哲学的理解。但是,既定的创意毕竟经不起反复应用,《功夫熊猫2》(The Kaboom of Doom)中的节奏就明显偏慢,当然剧本质量还是不错。只是,反派角色和故事情境固然换了,但坎坷波折还是大同小异,谙熟之后惊喜也就淡化了。与首集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奇妙体验相比,续集又回归好莱坞的既定模式,一派热闹的功夫声里,中国元素像是穿了百家衣。绿眼睛的阿宝像极了一个嬉皮士,油滑痞气、插科打诨,简直就是为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设计的。而阿宝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怎么做”的深度拷问,完全是西方戏剧的结构。阿宝的身世追溯恰是摩西与俄狄浦斯二合一的卡通版,孔雀王屠杀熊猫是为了把预言中的掘墓人扼杀在襁褓中,反而保送幼年阿宝踏上神龙大侠之路,有点命运悲剧的味道。遥想当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又何尝不想抖落出类似主题,结果在转换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了“杯具”。《功夫熊猫2》在审美观念上乏善可陈,但类型化的操作套版、模件化的技术水准,做到了爆米花电影的极品。就像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捏出的美式丁丁,活脱一个印第安纳·琼斯博士的少年版,虽然“好看”却是尊奉美国主流价值的励志传奇,和埃尔热(Herge/Georges Remi)的理想背道而驰。
      《功夫熊猫2》的情节不够畅达,阿宝的身世传说充斥着怪力乱神,尽管有个《黄飞鸿》式的结尾,但与其说是功夫之胜利,毋宁说是意识之觉醒。阿宝的外表极其美国化,鸭爸的状貌却是英国版,所有动物的3D建模原型都不是中国人,惟有孔雀王才是合西方想象的中国形象——师爷。而称呼从“Master”变成了“Shi fu”的阿宝,让观众联想到的更可能是《七龙珠》《忍者神龟》里的角色。在古希腊神话中,逃脱克洛诺斯吞食的宙斯,按照预言的路线图推翻了父权统治;而逃脱屠杀的阿宝也最终确证了吉卜赛先知或印第安巫师式的羊仙姑之谶语,成为孔雀王的终结者,而这个谶语亦是《俄狄浦斯王》《麦克白》的混搭。那焰火变大炮的戏仿,正是影射近代中国的历史,反讽“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自慰之道,此外更恶搞了众多经典武侠桥段,堪称“文化殖民”的绝妙样本。孔雀王像极了《魔戒2:双塔奇兵》里的白袍巫师萨鲁曼,要千秋万载一统天下。影片的诙谐主要仰仗阿宝的无厘头(be out of line)洋相,而孔雀王的面相却很模糊,他的野心似乎只在摧毁抽象的“功夫”,其邪恶有点小儿神经质,最后与灭绝师太一样死得可惜。其实,孔雀之形的另面暗印着凤凰之影,把吾国人民敬若神明的千年祥鸟比作邪道与战争的化身,而濒危的憨憨熊猫才是正义与和平的象征,这种隐匿的民族主义观念确实高明。当然,在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中,阿宝突破了以中国传统塑形的“单纯”偶像,而成为具有世界价值的熊猫形象。我们可以推测,第二部以后的情节将没有太多的新意,阿宝的结局就是“儿孙满堂”。比方第三部,孔雀王没有死,又阻止阿宝找寻生身父母,还收买他的徒弟,欲将其置于死地;第四部,揭开鸭爸单身的秘密,因为他当年的女友是孔雀王之妹,两人心心相印却被残忍拆散。一只雌性熊猫的出现,令阿宝陷入三角恋,而武林秘籍竟是一个菜谱;第五部,阿宝帮鸭爸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友,而他和虎妹却是兄弟情谊。阿宝成家了,生了许多小宝宝……总体而言,后面的续集不会有什么新鲜的质感。
      《功夫熊猫1》的制作费是13亿美元,全球推广成本15亿美元,但依靠国际票房和衍生产品销售,获利巨大;相较之下,《熊猫总动员》投资35亿人民币,最终只收获4 500万人民币的票房,当然在上映前其投资已收回约60%,然而票房占比实在太低。《熊猫总动员》的缺点很明显,即2D手绘转化成3D的立体感不够强,而传统水墨效果的采用反而令画面光线黯淡。此外,影片的内容只是简化版的励志题材,甚至还没有《喜羊羊3》耐看。著名导演冯小刚也说过,“剧本是最重要的”,言下之意是缺少丰富的内核就等于空壳。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必须依托本民族的艺术积淀,对国外的经验择善而从,并进行顶层设计(top-level design),推出真正有原创力的作品,实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理想预期。从商业运营前景看,《功夫熊猫》系列只在中国的票房比较理想,而美国动画大片在我国票房总收入中占比仅为15%左右。这种状况对《熊猫总动员》而言是一个机会,续集的计划在2012年启动,我们必须做足功课抓住机会,拓出国产动画走向全球市场的新途径。
      二、《熊猫总动员》:中国动画学派的梦想
      在《熊猫总动员》之前,只有“喜羊羊”系列能够说是真正盈利的,2010年国产动画电影近2亿票房中有128亿来自《喜羊羊2》,其余影片均未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尤其是《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投资5 000万仅取得730万票房,当然比起2006年《魔比斯环》投资13亿只换来340万票房还是要强一些。近5年,动画电影票房中80%的票房是由国外产品创造的。内容生产上的先天不足,导致绝大多数本土动画在表达人类的理想上缺乏“点石成金”的妙笔,普遍陷入要么是照本宣科、文化说教,要么是哗众取宠、感官刺激,因此无法成为大众的狂欢。所以,一厢情愿地模仿异国情调和追求技术为王,会使得粗制滥造的速成品越来越多,而我们离“花果山”也越来越远。《熊猫总动员》在片名上就仿拟皮克斯动画,加入“总动员“的行列与国际接轨,更在全球营销和电影特效两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不过在故事结构和话语体式上的创新仍显滞后。
      中国动画起步较晚,往往缺少国际渠道和全球院线,需要在合作方式上多多积累经验。《功夫熊猫1》的主创团队由三大洲十四个国家组成,而《熊猫总动员》亦集结了欧美的顶尖团队和优势资源,吸纳各方的技术、人才与资金,这也是今后动画大片的发展方向。此种模式可以降低国际市场风险,提高全球竞争力。麦当劳售卖《功夫熊猫》快乐套餐,雀巢推出与《功夫熊猫》DVD搭售的谷物早餐等营销策略,给了《熊猫总动员》以很大启发,后者与卡酷电视频道合作开发形象版权市场,又与中国邮政合作推出“潘迪大邮包”,有效提升了动漫产品的盈利空间和文化影响力。这些成功经验,今后可以用来开发具有更高水准的创意产业项目。《熊猫总动员》虽然投资巨大,但是通过多种国际融资手段,国内直接投资占比还不到30%,而海外预售版权的销售额则超过2 000万欧元,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数预售在签署合拍协议时就已确定,其中现金投入只占一部分,其他发生的成本则以影片的区域版权(收益权/营销权)作为回报。虽然国内制片方获利不多,但有效降低了总成本和风险,使得影片在上映前就已收回60%的投资。《兔侠传奇》也延续这一作法,公映前即签订海外发行协议,出售付费电视播映权,并打算制作电视动画等衍生产品。目前,我国动漫企业的总体特征是散小弱差,直接年产值仅百亿左右。商业运营模式单一、效益低下,难以形成扩大再生产的优质循环。在日本,就有专业化合作委员会制度,集团公司与合作机构共同运营产业链各部分,包括产品制作、推广发行、衍生开发、版权管理等,每个单体在自己的领域都是出类拔萃的,因此资源整合、互利共赢是必然的结果。
      《熊猫总动员》没有简单地模仿《狮子王》这样的美国动画大片,即做成生动逼真的立体造型,把每根毛发都清晰地描绘出来;而是把世界先进的3D技术与东方传统的水墨艺术较好地融合,背景画面很有纵深感,充分展现了写意神韵,动物角色形神俱佳,这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承继和创新。虽然总体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但它还是给沉寂多年的中国动画开启了一条重塑辉煌的探索之路。该片由比利时天使大道电影公司Vivi影像工作室与法国电视二台动画部担纲后期制作,前者的负责人是乌姆兄弟(Serqe&Marc Ume),他们参与制作的《凯尔经的秘密》曾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一秒的画面通常是24帧,而制作方使用独家研发的画面控制(数码上色、补光渲染)软件,只需对1帧画面进行3D制作,其色彩分离与跟踪系统就会自动覆盖另外23帧,工作时间因此大大缩减。如果用人力手工操作,以《熊猫总动员》84分钟的片长,每个画面做八、九层抠图,大约需要200人用2年来完成。最终,人力减省30%,制作周期也缩短至10个月。这套软件可以在同一画面上逼真呈现“近大远小”的层次感,既保留了细腻的手绘风格,又在场景的灵活切换中推展出宏阔的视野。
      《熊猫总动员》的技术性探索,在稍晚的《兔侠传奇》上也得到了体现,后者更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长3D效果时间的纪录,1 700多个镜头全部是3D摄制,每做一帧至少10个小时。在国内首次运用仿真模拟与动作捕捉技术,兔二毛发的每一个画面拆分出1 000多帧,然后进行测试、调色和合成,画面细腻、动感十足,由500多位工作人员历时3年完成,而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尽管在画面的通透性、立体感以及皮毛纹理和衣物质地的处理上,仍与梦工厂、皮克斯有着明显差距,但大场面环境做得还是比较出彩。相比国外学者“技术绑架电影”的观点,国内的动画技术太过落后,那些粗糙低廉的3D建模,远不能满足艺术表达的需要,而技术瓶颈也制约了商业电影消费。不过,单纯发展技术亦可能使得现代电影美学体系尚未成型的中国动画迈不过槛,因为人性的探寻是所有艺术类型必须直面的主题,其灵魂还是优秀的原乡故事,日本动画在这一方面正是我们的榜样。要复兴中国动画学派,不应限定为离散化的中国元素之类的外在形式,而应当熟练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表达中国人的情感诉求,并巧妙地隐含全球化的政治话语逻辑(political logic of discourse)。
      三、熊猫华丽转身:“动画中国”路在何方
      通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熊猫银幕形象的变迁,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十多部,如中国大陆的《熊猫百货商店》(1959)、《熊猫京京》(1996)、《熊猫大侠》(2009)、《熊猫游记》(2010)、《太极熊猫》(2010)、《熊猫探亲记》(2011)、《打喷嚏的小熊猫》(2011),中国台湾的《魔豆传奇》(2004)、《金牌熊猫》(2007),日本的《熊猫家族》(1972)、《熊猫的故事》(1988),美国的《舞林熊猫》(2008),还有网络电影《熊猫bobo与toto鸡》《无赖熊猫》,等等。但是,我们的熊猫题材电影却无一赢得海外口碑。2011年上半年,《兔侠传奇》《魁拔》《藏獒多吉》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借鉴了美式写趣、日系写实、欧式写意的表现风格,然而投入产出比却分别高达75、16、45,其中《藏獒多吉》投资6 000万,票房仅135万,堪称创纪录。表现相对较好的是《兔侠传奇》,除了原汁原味的京津地区兔儿爷造型,还展现了旧时的古典风筝、民间空竹、传统戏曲、集市庙会、美食厨艺等生动形象,尽管就故事而言还远远称不上完美,但至少勉强接上了久已淡漠的文化气脉,通过“将无形化为有形,用心去感受生命,它就无处不在”的哲思,向世界传递兼爱非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中国学说。只是一些幽默的桥段设计,仍脱不了好莱坞模式,即有点笨、有点坏、有点倒霉,不过喜感倒是相似的妙趣横生。《兔侠传奇》先从《功夫熊猫》的经验里汲取灵感,再回来鼓捣一个形象去套,堪称“反哺型”开掘模式,可惜兔儿爷造型辨识度不如熊猫,而知名的兔子动漫形象又实在太多,在衍生玩偶开发上存在难度,电影票房本身也不理想。
      《熊猫总动员》走的是国际化高端路线,反衬《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本土化低端路线,两者形成一个产业落差(industrial difference),共同传播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制作模式效仿日本,先有TV版,后推剧场版。《熊猫总动员》更多是向欧美学习,先从电影开始做,然后逐步建立完善的动画产业链。不过即便如此,《喜羊羊》所倚重的新媒体推广、衍生产品售卖、主题乐园配套的成熟产业链营销模式以及通过TV版形成庞大目标受众的实践经验,仍然具有启发性的价值。换句话说,走高端路线的《熊猫总动员》系列更需在初创之时,就做好漫画出版、在线服务、外销授权、深度开发等拓展业务,从而建构起优质循环的产业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与输出国,美国的动漫及衍生产品在其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宇航工业。而中国动漫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仍是整体落后,原创动漫作品(包括大陆、台湾、香港)仅占国内市场的不到10%,2010年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GDP占比更是不足25%。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这样低成本、高回报的神话目前只是单一特例:《喜羊羊与灰太狼1》投资600万,票房9 300万;《喜羊羊与灰太狼2》投资1 200万,票房128亿;《喜羊羊与灰太狼3》投资2 000万,票房超过153亿。究其主要原因,乃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不仅讲求结合社会热点,更融汇了许多流行话语,成为儿童的最爱,并对一部分成年观众形成吸引力。这部动画的制作或许算不上出众,但却有搞笑的故事和可爱的角色,甚至在新加坡等海外地区也有不少粉丝。它的衍生产品和授权交易也很可观,其网上卡通乐园“动漫历奇网站”,就是广东原创动力的品牌网站与官方网站,线上除了公司动漫产品的最新信息,还有各类动漫小游戏和每月抽奖活动,较好地将动漫资讯和娱乐功能进行了包装整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表明,创意是动画的灵魂,其经验值得《熊猫总动员》借鉴。
      就产业现状而言,目前85%以上的中国动漫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市场化发展路径与思想性导引功能尚未找到最佳结合点;二是企业经营模式与产业整体格局尚未形成最佳共生态;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推进步调尚未达到最佳默契度。许多动画制作人专业空间狭隘、审美品位低俗、文学功底粗陋、想象能力贫弱,难以做到博采众长。我们希望通过“两只熊猫”的比较分析,为重建中国动画学派提供一个参照系,更期待实现“动画中国”梦想的那一天不再遥远。《熊猫总动员》作为一部合拍动画电影,尝试改变初级的文化代工模式,转而参与资本和版权的高端运作,提振创意环节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ness),它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的意义,更多体现在产业探索方面。而近期的目标,就是必须重视国际合作,并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的合力下,通过激励原创提升动画剧本的含金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最终实现“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formation)。
      [参考文献]
      [1] [美]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王岳川.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复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 李萌,星河.中国故事与中国人物是中国动画的核心[N].文艺报,2011-02-14(05).
      [5] 欧阳逸冰.“静下心来”:《功夫熊猫2》出了问题[N].文艺报,2011-07-27(04).
      [6] Chris Berry,Mary Ann Farquhar.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作者简介] 张苗(1973—),女,陕西城固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及创意文化产业。
      

    相关热词搜索: 进路 熊猫 两只 为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