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图像增殖与文学合法性危机]细胞增殖图像

    时间:2019-04-11 03:14: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以图像为表意方式的视觉文化的兴起带来了审美文化的又一次转向:“语言逻各斯”的式微和“读图时代”的到来,这一转向也预示了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文学的渐被边缘  化,传统上作为文学附属手段、作为语言的某种延伸的图像的地位却被空前拔高,这对文学的合法性存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图像符号的局限性也或可为文
      学合法性的重构提供了某种可能。
      关键词:图像增殖;文学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媒介手段的数字化演变,以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大众传媒时代宣告来临,以图像符号为表意方式的视觉文化的兴起无疑是这一时代最引人
      注目的风景,以语言为媒介的理性主义审美方式到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审美方式的转变也预示了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文学的渐被边缘化,传统上作为语言的某种延伸的图像的
      地位却被空前拔高,这对文学的合法性存在构成了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图像符号的局限性也或可为文学合法性的重构提供了某种可能。
      一、 视觉文化的图像编码方式对文学审美结构的挑战
      关于图像与语言的关系,或可借鉴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莱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讨论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所用媒介及表现对象之不同,诗歌作为语言
      艺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时间性,适于表现在时间当中持续存在的事物和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是一种“顷刻的流动”;而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适于表现空间当中并列存在
      的事物,是一种“顷刻的凝定”,选择最典型的瞬间,以凝固表现动态。在这里,如果我们用图像和语言置换绘画和诗歌,则可以发现语言虽不能呈现直观形象,但却在真实原则
      的基础上,塑造了美的形象;而图像虽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但同时也有其不能表现时间和动态的局限性,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绘画中已表现出了突破造型艺术对表现动态之限制
      的努力,如杜尚的名作《下楼梯的裸女》。这种突破的努力在这个图像狂欢的时代进一步膨胀,只是不是在其内部,而是通过对以语言为主要编码方式的文学的挑战来扩充自己的
      影响力。
      文学在图像时代面临的挑战,不仅表现为图像对语言表现空间的挤压而造成的文学边缘化,还表现在文学本身的图像化。典型的是文学进入影视,原作品中通过语言塑造的文
      学形象被某个场景或演员固化为可视的图像,导致的后果便是由语言所组合成的具有无限种可能的能指链断裂,图像被突出强调,语言的审美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正如
      金惠敏先生曾说的“影视对文学的整编、重组,本质上并非在语言与图像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张力关系……而是文学在被榨取之后即不再是原先意义上的文学,在影视上仅留下文学
      的残迹,因此,从同一个方面说,影视的诞生就是文学的死亡”①。在此,视觉文化的主要编码方式——图像,通过对语言的取代和置换,重组了文学的审美结构,使得文学的合
      法性存在面临着挑战和危机。
      二、 图像增殖对主体性的消解
      正如麦克卢汉曾经做过的一个比喻,电灯的发明,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是传统意义的时空关系和观念的转变。如果把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图像给文学带来的挑战不只是改变
      文学本身的审美构成,更带来了接受主体的感知方式变化,这直接改变了人们进入想象世界的方式,图像对文学生存空间的挤压进一步造成了主体性的消解。
      被消解的主体性首先指文学主体性,在这里主要是接受主体在文学欣赏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文学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这决定了一种单一维度的语言感知模式,而以图
      像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各种审美现象,则创造了一种图像、文字、音响互相交织的多维度感知方式。文学通过语言间接地向接受者传达信息,语言通过能指和所指的任意组合造成的
      意义滑动为文本的多样阐释提供了可能,故接受者可通过语言的信息提示自由的进入想象世界,接受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图像媒介则创造了一种多维度的感知,就像GPS全
      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三维坐标系原理,越多的能指符号定位了越少的所指意义,使得意义被锁定在某一个固定的点,这势必造成对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想象力的发挥,使得他们沉迷
      于给定的意义而丧失了对现象的批判能力,导致了主体接受的麻木和审美能力的退化。
      再者,从一个广义的意义上来看,主体性还可以看做是文学接受之外的,具有本体存在意义的人的主体性。在“图像时代”,人们被电视新闻、广告图片、影视图像等各种意
      义上的“图像”包围,身处其中的理性主体——人被动处于一种由图像构筑的仿真世界,或说居伊?德波所谓的“景观社会”,构成了我们几乎全部的生活图景,主体对现实的理
      性判断受到干扰以至丧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商业广告的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地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如金惠敏先生所言“在仿真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真是的,就连我们
      的消费欲望都不是真实的,即不是出自我们的内在本性,而是由广告从外部挑起和建构的”②,广告的终极目的无一例外的是推销商品,而它正是通过图像符号创造了一种比语言
      符号更真实的幻觉,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消费主体由“消费使用价值转向消费符号价值的新境界”③,其作为主体的理性和审美深度的逐渐丧失,又导致了对语言所创造的
      深度文本的漠视和疏离,在此意义上,文学被再次放逐。
      三、“读图时代”文学的合法性危机和重构的可能
      正如前面两部分所述,在“读图时代”,图像通过对文学审美结构的重组和瓦解,对文学主体性的消解,使文学的合法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日渐衰退乃至“死亡”的
      命运。如果把文学看做一种审美规范的话,语言便是这种规范赖以产生力量的重要手段,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规范实际是一种调控性的动力学原则,是一种能力,具有其动态的品
      质,规范要承受不间断的改变”④,文学不可避免要承受各种新的审美规范——比如以图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对其合法性的质疑和挑战,文学也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
      的过程中完善着自身,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证明着它的合法性身份,故虽然面临着“图像时代”的各种新型媒介和艺术形式的挑战,文学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其合法性地位
      是无可置疑的。
      首先图像符号相对于语言符号而言,有其不足之处,图像在意义传递过程中的直接性导致了深度意义的丧失,相对而言,语言符号更“保证了文本的深度”;图像符号对主体
      性的消解导致了理性主体审美体验的钝化和批判能力的弱化,而以语言符号为主要表意手段的文学则更大程度上尊重主体性,鼓励主体性的发挥。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历史
      本质上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和历史的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推动,所以只要有人存在,文学作为一种鼓励人的主体性的审美行为,便有其难以替代的价值。
      再者,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边界,言说是人类更加可以逼近自身的生存方式,文学作为一种言说方式,本身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人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发
      现自身的存在,文学比图像更富有内视性和诗意性,人的诗意栖居离不开文学提供的超越性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地位也是无法取代的。
      注解
      ① 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第37页
      ② 同上,第48页
      ③ 同上,第62页
      ④ 转引自傅其林老师“文艺学专题研究”课堂笔记,穆卡洛夫斯基,《审美规范》
      参考文献:
      [1]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金惠敏:《媒介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理论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增殖 图像 合法性 危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