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黛玉诗歌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黛玉诗歌

    时间:2019-02-26 03:28: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叙述了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读诗、品诗、作诗的知识,更能得到不少教学方面的有益启示。
      香菱刚学诗时,小说写了三件事:第一,香菱向黛玉讨教作诗之道,黛玉笑称自己“不通”。第二,香菱央求黛玉出个诗题,黛玉对香菱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韵的,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第三,当探春邀请香菱参加海棠诗社时,香菱难为情地说自己“不过是心里羡慕,学着玩罢了”。黛玉赶忙接过话茬说:“谁不是玩?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掉了呢!”
      以黛玉的诗歌水准论,她在大观园乃至更大范围内,恐怕都能算得上是重量级的人物,但从这三件事上,我们看到黛玉是非常低调的,香菱向她讨教作诗之道,她谦虚地说“不通”,当香菱说学诗不过是玩玩罢了。黛玉就说“谁不是玩呢”。这种低调,这种亲和,不是做作,而是本能的天性使然,然而。就是因了这种“润物无声”的低调与亲和,自然而柔软地孕育了香菱学诗的热情、自信与勇气。小说中,我们虽然没有看出香菱听到黛玉的一番言语之后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但从香菱发奋苦读、专心思考、放胆创作等细节来看,我们清楚地感悟到,对于阳春白雪般的诗歌创作,香菱丝毫没有感到如下里巴人般的高不可攀。这对年幼被卖,少年被买,几无人生自由,几无受教机会的香菱来说,确乎难能可贵。
      香菱学诗的自信、自觉、自为,究其根源,还得多亏黛玉。假如,黛玉也像宝钗那样讥刺香菱“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或者在香菱学诗写不出、写不好时,像当下一些教师劈头盖脸地训斥:“憨死了,这都不会?”试想,身贱位卑的香菱还能有学诗、作诗的“非分之想”吗?恐怕早就泪洒衣襟,断了这个念头了。
      黛玉的这种自然亲和,刚好催生了香菱的自信、自觉。这与当下一些教师,高高在上,远离教育对象,不了解教学实情,动不动就拿学生说事,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做法,相殊天壤。
      由此,笔者领悟到,我们的教学若能像黛玉教诗那样,保持一种轻松和谐的自然生态,正常顺畅的互动渠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效果还会是“少、慢、差、废”吗?
      为了让香菱更好地读诗作诗,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律诗,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旬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埸、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段话与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的“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体现了积累教学的特点。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厚积薄发”、“量变到质变”等,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真正如黛玉一般教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广泛吸纳有用的知识信息,这样,有了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奠基,我们的教学还会是那样瘦骨嶙峋、苍白无力、惨不忍睹吗?
      当香菱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时,黛玉发现香菱在诗歌鉴赏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于是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立马进行启发式地发问:“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这一问既是黛玉想急切了解香菱想法的心理的自然流露,也非常符合香菱意欲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于是就有了香菱对唐代大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名句的独特而质朴的见解:“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地方去了”。
      对于香菱的这些独特而又颇有水准的见解,黛玉是极为赞赏的,连宝玉都说“会心处不在远,可知‘三昧’你已得了。”然而,黛玉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深究,说:“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就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看后,点头叹赏,说:“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这种集启发、讨论、互动于一炉的教学,既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又有深度深刻的迁移与挖掘。这种“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语)的朴素教学观,其实刚好吻合了现代教育“在交流中传递、积累、建构知识和经验,消弭知识落差”的教学规律。这种高质量、高水准和自然而然、行云流水般的探讨交流,比之当下某些所谓的公开课课堂上出现的热热闹闹、有板有眼又疑是事先铺垫、反复演练的“伪”对话,以及那些走马观花、可有可无的“浅”对话来,无疑达到了教学上的一种至纯的化境。
      香菱开始作诗时,不知从何做起,感到’挺为难。黛玉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及时为她排忧解难,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的这番话,说得轻松自如,但颇有见地与分寸。首先,对于初作律诗的人来说,中间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是最为重要的,讲究对仗、平仄、声韵等,这两联写好了,剩下的就容易多了,因此黛玉便直奔主题地指导香菱,“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其次,为了消除香菱作诗的畏难情绪,黛玉没有将诗歌创作神圣化,没有向她灌输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而是将复杂万端的诗歌创作用极其简洁又相当明白的话语和盘托出,尤其是。“不过”一词,让人听起来顿觉诗歌创作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
      黛玉的这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这是黛玉为初学作诗的香菱特制的一味定心丸,特配的一剂镇静药。这是一个言语生命唤醒另一个言语生命的有益尝试。其效果还挺不错。听了黛玉的这番开导,香菱有如醍醐灌顶,不仅不觉作诗有多么难,而且“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默默地回来,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其专心程度已至“心中只有诗,旁人全无存”的地步。并且,在第二稿诗没有得到肯定,内心觉得“扫了兴”时,依旧“不肯丢开手”,“便思索起来”。
      香菱作诗的进步,不得不归功于黛玉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态度和“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
      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某个知识单元和板块时,有意无意地强调其重要性,大肆渲染其难度值,以期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和高度重视,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唬懵了,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和畏惧心理,一下子就让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如此教学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教学难点,教学门槛不能设置得太高,教学步子不能迈得太快,教学切入点不能太多,起步要平缓,方法要简单,选点要科学,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稳中求变。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出奇制胜。
      香菱和黛玉闲聊,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且觉得“真有趣”,黛玉立即指正,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在黛玉看来,品诗、作诗不能一昧追求“真有趣”,那样太“浅近”了,要追求“真有情”、“真有理”、“真有志”,那才是高雅而深刻的。黛玉所言,寥寥数语,却颇耐咀嚼:不仅道出了学诗、做学问应该达到的一种“高、雅、善”的境界,而且把做学问与做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真有趣”是肤浅为人的表征,“真有情”、“真有理”、“真有志”才是做人的高标。这与“管教管导”的现代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时下,只管教,不管导,一味灌输书本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操、品德和好的习惯的培养,不阅读,不思考,将试题作为命根子,在,题海傻游、苦游、死游的现象屡见不鲜,乱了教育,苦了孩子,低了素质。
      是不是该学学黛玉,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人性发展,把我们的后代真正培养成大写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 给我们 黛玉 诗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