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睿智:生动语言品质的精神内核|职业素养的品质内核

    时间:2019-02-25 03:25: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教师是以学习语言、研究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为职业的人,自当以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之一。语言表达水平的高超,不仅是一种能力的显示,更是一种综合思维品质的修炼。语言可以分为书面表达语言和口头表达语言。语文教师对这两种语言能力的追求,都应该达到睿智品质的境界。怎样使我们的语言达到睿智的境界?我们就用人们普遍看好的或者说是着意追求的“生动”为例仅就授课语言来做一些探讨。
      “生动”,固然离不开学会用动词、形容词,讲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善于抓住细节、绘声绘色描写等等,但仅从表面上去学习或者模仿这些“术”的因素,还不足以达到提升生动语言品质境界的目的。我们不妨从“道”的角度来认识生动语言,修炼生动语言,运用生动语言。所谓“道”,就是本质,就是规律。语言生动的本质、规律,可以用“睿智”来概括。睿智是生动语言的精神内核。所谓睿智,就是富有智慧的,充满灵性的,承载美感的。睿智的生动,是懂得选择的,追求精粹的,收获完美的。我从下述三个方面略作展开。
      
      一、睿智的生动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
      
      生动的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泻,是理解社会人生的形象表达,是对文本意境美质的可感诠释。我们常听人说,听某某人,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里就包含着对其生动的语言表达的评价。
      当年在绍兴听王松泉教授讲课,他不带一片纸,走上讲台,一讲就是两个半小时,时时妙语连珠,听者如坐春风。记得他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时说:“人各有姓,或赵钱孙李,或诸葛司马。语文亦有其‘姓’,有人认为姓‘语’,有人认为姓‘文’。我却认为,语文非姓‘语’,非姓‘文’,它是复姓‘语文’。……据说,‘语言派’的标志是‘工具论’,‘文学派’的旗帜是‘人文论’。于是有人问我:你是什么派、什么论?我不赞成人为地分作语言派和文学派,自命的除外。因为据我所知,有些被称为‘语言派’的,并非反对文学;有些被称作‘文学派’的,也未必否定语言。但若依据‘主要倾向’定要分为两派,那么,我既非‘语言派’‘工具论’,因为语文中除了语言因素还有文学艺术,除了工具运用还有个性理念;我也不是‘文学派’‘人文论’,因为语文中除了文学形象还有逻辑思维,除了人文因素还有科学基础。……我主张‘语言派’和‘文学派’互相兼容,‘工具论’和‘人文论’辩证统一。究竟是什么派、什么论?一言以蔽之,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先生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且是论理讲道,却毫无死板冗长之感,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把道理说得形象生动,以使人听之不厌。
      也是一位“大腕”,前不久到我校作讲座,一开始的幽默诙谐颇是吸引了一些年轻学生的,可是十几分钟以后,听众便发现,那一味追求生动的语言里更多的是噱头,甚至有讨好听众的味道,就像某些“明星”向观众要掌声那样的无聊。
      两相对比,我们会悟出,教学语言的生动,若是有思想含量的对学生有启发作用的,虽洋洋洒洒,行于当行,人也不厌其长,是为睿智的生动;若是缺乏思想含量,与教学内容游离,只是为了媚俗,则只可当作“调味品”在人恹恹时略施一点,切不可把自己的角色误作为了“本山大叔”“丹丹阿姨”,引起学生“相当的”反感。语文教师毕竟是“规范”的语言教育工作者,教学语言,该生动时生动,该严肃时严肃,是为睿智的选择。有许多人对时下的一些公开课颇多微词,其“公开课”讨人厌烦的一种就是追求不当的生动、过于滥用的生动,甚至是令人肉麻的煽情的生动。
      
      二、睿智的生动是当俗时有度,当雅时有致的。
      
      生动的语言,有时是为了与学生拉近感情,使学生便于理解,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语文教师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百姓,了解当前的流行语言,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点流行的时俗的语言,可以形象地表达思想情感、传达文本意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语文教师关注书本,学习经典,从前人的语言中学习精粹语言,也能达到生动表达的效果。素养较高的教师,他之所以堪称语言艺术的大师,是因为他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该俗时,俗得恰到好处,达到最佳效果,便见好就收-该雅时,雅得颇有韵味,如淡雅香气,沁人心脾,颇有韵致。
      如程翔在教学《鸿门宴》“项伯夜见张良”一段时说:“项伯这个人在两军对垒之际,冒着生命危险‘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真够哥儿们的!如果换了别人,一定感激不尽。卷起铺盖立刻就溜。但是,项伯并不真正了解张良的为人,尽管他‘素善留侯张良’。这个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少怀大志,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失败后侥幸未被抓住,引起黄石公的注意,于是才有圮下堕履,目的在于试探张良,折其锐气,养气韬晦。此后,张良迅速成长,长于计谋,深藏不露。遇刘邦后,他认为‘沛公殆天授’,便追随尽忠,深得刘邦倚重。”这段话把对当时的情景理解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其间,有俗言时语,学生听起来亲切,也有适时的典故雅语穿插,显得文味十足。在程老师的授课中,像这样的语言随处可见,显示了程老师深得语言睿智之韵。如讲析张良对刘邦的几个问题提出的理由时,他的语言亦是雅俗共赏的:“张良要让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刘邦当时五十多岁,从内心不愿示弱,尤其不甘心在一个比自己小一倍的小青年面前认孬种,这太有损他的尊严了。”这里程老师显然想用点俗语,这时用也是合宜的,只不过,这里有个词用得不是很合适,“倍”换成“半”,效果就会好得多,避免了病语之嫌。
      适时运用当今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主流语言”,在教学中有时也能发挥其独到的生动有趣之效用。如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有位教师分析孟子对梁惠王调整国策的建议时说:“孟子是位睿智的语言大师,他明知梁惠王为政的弊端所在,而不是直言不讳地指责他没有认真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不理解科学发展观,结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饱,住而建不起房,死而无法安葬。而是从分析的角度提出建议,你看这样好不好。这样好不好的结局又被他说得无法否定。梁惠王只能连称善哉了。”这几句话里分析的是古人,言辞明显地带有当代的味道,有一种幽默的成分,而这样的语言也仅是点到为止,有致有度。
      教学中运用俗语、时兴语以求生动,要发挥好的效果,就要根据教学需要把握合适的度。毕竟俚言俗语只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教学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乃是教学的核心,故教师不可不加限制地一味求俗而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睿智的生动是适时合语境,量体有分寸的。
      
      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总是或为解读文本,或为激活课堂,或为作适当评价而才有意义的,所以,睿智的生动不是为生动而生动, 为取宠而生动,它是教学运行过程中随境而生的心灵智慧显现,是文本氤氲的氛围与读者情感碰撞的灵感火花,是教师长期阅读、写作、思考的文化积淀的自然外溢,一句话,这样的生动,是适时的切合语境的,是与文体相应与情境氛围吻合的。有一位教师教学《雨巷》,在引导学生诵读诗章的时候,发现学生读的速度太快了,他说:“像赶集似的。这样快的速度,会吓着雨巷中那满腹心事的丁香姑娘的。”这样的生动语言是从具体情境中生发出来的,是针对这个独特的文本应景而来的。我们常听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很单调,要不就是“很好”,要么就是“真棒”,这样的概念化语言,既不生动,又摸不着头脑,评价、引导效用不大。还是教《雨巷》,这位教师又说:“当然,这时邂逅的丁香姑娘已经远去,我们之所以不能读得太快,是要与诗人此时此景的心情相吻合,与诗歌的格调韵律相表里。那无限惆怅的情绪,那满腹幽怨的情怀,适合以悠悠的语调和缓缓的语速读出。”接着又和学生一起讨论诗人选择丁香这个意象的诗意寄寓:“丁香代表孤独、美丽和忧愁。丁香,特别是雨中的丁香,往往给人以千愁百结的感觉,‘心似双丝网,心有千千结。’在中国文化中,丁香是愁怨和苦闷感情的象征。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无名氏词:‘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丁香花象征着相思之苦与惆怅之情。”借用这么多的雅语(诗词句),作为概念句的例证,显得优雅而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丁香意象所营造的诗歌情意场,而且,这里选用的诗词句,与诗歌的体裁和情感氛围颇为吻合,利于进行情感熏陶。
      教学语言追求生动,是使教学有效的重要路径。生动的语言表达,如精当的用词造句、合适的语调语速、绝妙的音色声控等,能够起到激发情趣,活跃气氛,提供示例等多种作用,这自当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有名学生在作文里叙写一位教师干枯无味的语言:“莫名其妙的‘是不是’,毫无关联的‘所以说’,节外生枝的‘说一说’,但到了我想应该有精彩之处时,他却断然地说‘我就不详细展开了’,一学期下来,真让我失望透顶,再也不想听到他这样的言说了。”这是不生动的反例。但是,我们也不可毫无节制的“生动”,一无节制,便又会滑向要么是耍贫嘴,低俗化,要么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花花草草无实效的境地,有损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需要我们务必注意的。

    相关热词搜索: 睿智 内核 生动 品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