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志贺直哉 在城崎 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观

    时间:2019-02-14 03:30: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志贺直哉的名作《在城崎》描写了三个象征性的小动物蜜蜂、老鼠蝾螈的死亡过程。通过小动物的死,让笔者领悟出了生死的真谛。小说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已经死亡的蜜蜂、濒临死亡的老鼠和被“我”偶然杀死的蝾螈。蜜蜂的死让笔者对死有了亲近感;老鼠的死让笔者意识到死虽然不可怕,但是死亡前的挣扎却太残酷;蝾螈的死让笔者意识到生和死其实不是两个极端,生中孕育着死亡。
      关键词:蜜蜂 老鼠 蝾螈 生与死
      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67-02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被日本人尊称为“小说之神”。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在日本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很多都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日本近代文坛上从自我经验中取材较多的作家。
       《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代表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赢得“心境小说的开拓者”称号的主要标志。小说刊载于1917年5月号《白桦》杂志上,后被收入日本教科书。红野敏郎在《志贺直哉鉴赏》中说:“在探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各种问题”时是“决不能无视它的存在的。”本文试图对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做出自己的分析。
      1 《在城崎》的创作背景
       志贺直哉于25岁时正式开始创作活动,之后不久精神就出现了问题,有些神经衰弱的迹象。二十九岁时,他发表了《大津顺吉》,首次得到了稿费,但是由于精神不稳定,移居到了尾道。三十岁时,被山手线电车撞伤,来到城崎温泉疗养。与其说他是被电车撞伤,也许可以说他是由于精神郁闷自己接近电车而自杀未遂。在创作《偷小孩的故事》时,他甚至预感到了自己将会自杀。在这部短篇作品中,有以下一段内容:来到了电车道口,看到一只鸽子在线路中一边晃动着脑袋一边走。我停下来精神恍惚的看着这只鸽子。心中在想“要是火车来了就危险了“,却不太清楚是鸽子危险还是自己危险。然而还是意识到鸽子是没有危险的,自己在线路之外也是没有危险的。于是我就走过道口向城市方向走去。心中在想“我是不会自杀的”。
       从这段话来看,似乎也不是不可以说志贺直哉遭遇车祸是自杀未遂。这与他的精神不安定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精神不安定遇到了事故,然后到了城崎温泉疗养,四年后他以自己在疗养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了《在城崎》这篇回忆小说。该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成,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大川溪在温泉街的中心流淌,两岸垂柳成排,木造旅馆点着模糊的灯光,来往于外面公共浴池的游客们那令人怀念的木屐声,位于山阴的城崎也慢慢的迎来了春天。这里就是《在城崎》的舞台。整部作品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情节,只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静养时的平静的日常生活。
       在这部作品的创作发表期间,志贺直哉的生活充满了波澜。受伤、住院、去城崎疗养,伤愈之后曾经一度返回京城,之后又辗转于松江、京都、镰仓、赤城山、我孙子等地,不断的转换住所。在这期间,他与康子夫人结婚,又失去刚出生的长女。在这种生活中,他与父亲的不和还在持续。精神备受折磨的志贺直哉,在城崎的疗养生活中,通过观察小动物的死,重新凝视自己的生死,领悟出了超越人类生活的自然理论:生和死并不是两极对立的,没有很大的差别[U1]。
       这篇文章作为志贺直哉的“心境小说”的代表,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受到了至高的称赞。
      2 《在城崎》中的生死观
       1912年l O月,志贺直哉与父亲的关系破裂后,毅然离家独居。翌年8月15日,被山手线电车撞伤,此后去但马(兵库县北部地方)的城崎温泉疗养。他在4年后创作的《在城崎》,写的就是这件事。小说真实地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疗养期间,心情非常烦闷,可以说这与之前论述过的其生活背景不无关系。
       小说开头部分作者这样写到:
       昔日曾被山手线的电车撞伤。为了疗养,“我”只身前去但马地区城崎温泉。“我”一个人,经常靠散步来打发生活。从街上沿着小河渐渐上山,是很适合散步的好地方。“我”常常在晚饭前来这里散步,思索自己的受伤。只要有一点点差错,现在的“我”应当已经长眠于青山,仰面朝天安睡在土层之下。青色的面孔,冰冷而僵硬,脸上和背上带着彼时的伤口。祖父和母亲的尸身就在身边,然而,彼此之间却没有任何交流――脑中浮想起这些,让“我”觉得孤寂,却并不觉恐惧。心中有了对于死亡的,一种微妙的亲近。
       在这里,作者第一次触及到了死亡。并且,主人公“我”开始感觉到死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接下来,“我”又目睹了三种小动物的死亡,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一天早晨,发现一只蜜蜂僵死在屋脊上,其他的蜜蜂视而不见,围着它飞来飞去,让人感受到那样强烈的生气。然而,旁边这只死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沉寂。每每看到,我就会感到一种彻骨的静,我不禁对这种安静产生了亲近之感。
       之后的某一天,在河岸看见一只被扦子所刺的落水老鼠,在河中拼命挣扎,仓皇逃窜,人们却向它投石取乐,我实在不忍心再看下去,便怅然离去;老鼠最后总会被折磨死掉。死亡本身虽然是宁静的,但是在死的宁静到来之前,一切有生命的存在都会经历如此恐惧而痛苦的挣扎,这是多么可怕,又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都会全力抗拒死亡的来临,这是最普通的人之常情。于是我不禁回想起来自己受伤时的情景。
       就好似这只老鼠,竭力自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伤势致命与否,却不可思议地并未被对死亡的恐惧而侵袭。即使已经认定自己应当听天由命,平和地接受死亡的宿命,本性的自我也定然是不为所动地垂死抗争。然而平和地接受还是徒劳地抗争,又有什么意义,仍然都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的结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静的接受死亡。
       再一天傍晚,“我”在小河中间的一块石头上看到的一只蝾螈。一时心血来潮,想要把它赶回水中,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向它掷去,但却没想到正好打中了它,使它丧命。“我”虽无意可是却确实杀死了它。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是个偶然。可是对于蝾螈,这是飞来横祸了。出于偶然,我没有死去;也是出于偶然,蝾螈死去了。我的心情变得落寞难言。只要有一点点差错,现在的“我”应该已经长眠与青山墓地了。蝾螈的死让“我”领悟到:生和死只不过是被偶然支配着。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是这种生存也是很危险的,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只能无言的到那个世界去。
       在作品中,声音的描写只有蜜蜂飞舞的声音、人们投向老鼠的石头的声音以及蝾螈死时时石头的声音。在老鼠的场景中,确实有对人们取乐的笑声以及附近鸭子叫声的描写,但是作者并没有使用任何拟声词,倒不如说是靠视觉来展现这种描写。作者通过在静中只描写了这种程度的动,向人们传达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和动是分不开的这个真理,就如同生和死一样。
       通过这三种小动物的死,“我”对动和静的认识上升到了对生和死的认识。“我”感到:生于死并非是两个极端,二者之间,实无多大差别。前一秒钟还活着的生物也许到下一秒钟就已经死亡,刚生下来就死亡的例子也不少见,昨天见到的人也许今天就会死去,再也见不到。我们偶然的来到这个世上,又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偶然的死去,生和死都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决定的,它只不过是神仙一时心血来潮所致。
       同时,生和死又是密不可分,一直相随相伴的。世上的人们,从一出生就伴随着死亡。正是因为有了生才有死,生中孕育着死。死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死亡总有一天会来临的。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的生存是因为我们不能好好的正视死亡。虽然“我”开始对死抱有亲切感,但是在看到死之前的那种挣扎的时候,还是觉得可怕,可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
       小说中,这三种小动物的死与“我”的大难不死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生命的无常。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死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我们只能以一种平静达观的心态来面对死亡,从而在观念上突破生死大限,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是志贺直哉在历经世俗的精神纷扰后,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怖,进入到了平静、安宁的心灵境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谭晶华.日本近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2003.
      [2]王之英.日本近代文学�析[M].天津: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北京第二外国�学院日�教研室.日本近代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0.
      [4]刘利国.日本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
      [5]�藤松雄.志�直哉研究[M]. 东京:明治书院,1977.
      [6]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 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志贺直哉(2)[M].东京:有精堂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李会珍,女,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生死观 论志贺直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