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论文_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对待和使用教材

    时间:2018-12-29 03:30: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学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几年,可是许多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材的使用却仍存不少困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变来变去,版本有苏教又有人教,阅读资料又那么多,到底该讲什么呢?在理不出头绪的情况下,最后干脆抓住手头的教材不放,老老实实以教材为纲,认认真真教教材。但近几年中、高考语文单考课本知识的情况越来越少,这样的教学,学生成绩不甚理想。另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中、高考语文纯考课本知识越来越少,学生好像对教材内容也不感兴趣,语文课应该直奔“考试”中心,少讲教材多讲题,多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语文课变成应试课。这样的教学,学生成绩短期内好像略有提高,但学生语文素养却直线下降,贻误学生终身。因此,“教教材”和“弃教材”的两种极端做法都要不得。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在这二者中间艰难探索着。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更新理念,正确对待和使用教材,要即能走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真正做教材的主人。
       一、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凭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待语文教材的正确态度由此可见,一是教材内容只是提供教学的一个例子,为师者决不能照本宣科,以教材为纲;二是教材选的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具有很强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例子,因此,教师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入教材,吃透教材。像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是学习散文的范本;像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阿Q正传》是学习小说的范本。课本为学生学习体会、阅读理解、鉴赏品味和写作文章提供了良好凭借。因此,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范文,启发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感悟理解,吸纳文章的精髓,并举一反三,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理解并且运用语文,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性内容
       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觉得语文没意思,缺乏吸引力,就是因为有些老师对教材内容研究不够,只注重教材中的阅读鉴赏,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挖掘不够。“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面,高中教材的每一册后面,都设计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一课程资源,按照教材设计开展好“手抄报”、“书法展示”、“读书比赛”、“朗诵会”、“演讲赛”等语文活动,把理论语文和生活语文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感受语文快乐。
       三、要确保使用语文教材上语文课
       语文教材有很多思想性、教育性、实用性很强的文章,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时刻站在语文的角度去思考,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语文特性,确保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初中语文《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师在讲解时,应着重借助这篇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新闻稿的结构及写法,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不能大讲这个历史事件的详细过程,上成热闹的历史课;教师在讲诸如《看云识天气》等科普类文章时,应着重协助学生了解课文怎样构思,采用什么顺序,运用哪些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这类文章的特点及写法,不能大讲自然地理等内容,把它上成物理课;在上《劝学》等思想性、哲理性很强的课文时,不能上成了政治课。语文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语文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内容应始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以知识而练以能力,思于问题而归于方法,启以思维而激以心灵,起于学习而至于应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应按部就班的就教材去讲教材,而应统揽全文,努力围绕课文素材,设计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父子深情,设计以下问题:文章总共几次提到背影?文章写父亲的背影目的是什么?(疏通文意,把握主旨)文章通过那些方法来体现作者情感的?你还读过类似的文章吗?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惑?(能力提高,写法探究)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吗?你是如何感受到的?(联系生活,情感迁移)请你用一小段文字写出最能体现自己与父亲感情的文字。(真情碰撞,学习应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对全文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五、找准教材与课外材料最佳契合点
       既然教材只是一个凭借,那教师还要补充哪些材料、哪些知识,又该如何处理这些材料,把握好这个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准教材与课外材料二者最佳的契合点,恰当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认为,教材就像一条由很多“实”点和看不见而感觉得到的“虚”点构成的主线,“实”点就是素材、基础知识,“虚”点就是能力、方法、素养和价值取向,课外材料就是与主线上蕴含的各个点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小支线,帮助学生编织成一张脉络较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学生的语文素养发现学习于教材,巩固提高于课外,所选的每一个课外材料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和相关资料,收集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科举制度等相关课外资料,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上课时,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两个重点问题时可以这样处理:一是理解小说如何刻划人物时,可以补充一些精彩的小说片段,像《阿Q正传》、《祝福》,甚至现代著名作家的小说中经典的人物细节刻划,帮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二是在理解课文主题时,可以补充《范进中举》等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也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补充类似素材,加深理解。整个过程,教材起到一个启发点和衔接作用,把很多相关内容有目的地串在了一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只要语文教师能合理地对待和使用教材,用活用足教材,轻松自如地走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徜徉在语文天地之中,就一定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726000)

    相关热词搜索: 新课程 语文教师 如何对待 教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