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词语教学:小学语文18课古诗二首词语

    时间:2019-05-24 03:22: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2-01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出示词语,指名读、领读;简单说说意思;再读词语或用它来说句话。至此,一个新词语的教学结束。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就在这样机械的“操作”中失去了“生命力”,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只能是囫囵吞枣、似是而非。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但词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要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味词语,感受它的魅力:
      一、感悟——让词语“温情”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第一次听到这样富有诗意的描述,是在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上。是的,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时,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只不过这是需要用心去阅读和感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教学《天安门广场》中介绍几个建筑物的方位一段,学生根据文字已经弄清了各建筑物的方位,我没有急着继续下文的教学,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
      师:同学们,这段话给我们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东西南北中的建筑,再读读这段话,注意作者的用词,你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
      (学生读书,圈画,片刻后有学生举手。)
      生:我发现文中说中央的纪念碑时用的是“矗立着”,南边的纪念堂直接用的“是”,而东边和西边说博物馆与大会堂用的是“遥遥相对”,不像我们写一个地方的建筑时,会写成东边是什么,西边是什么,中央是什么……(学生笑)
      师:对,这是作者注意了用词的变化。
      生:(忽然有所发现)我觉得最后这一句“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里的“遥遥相对”用得好,使我们感觉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就像是两个人在面对面相望着一样。
      师:是啊,一个“遥遥相对”充满了温情,饱含着作者对天安门的热爱和赞叹!只要你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很多词语都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
      林茶居说,“词语是生活中被提炼的智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呼吸。”在阅读中,联系具体的语境,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用心去感悟,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只是一个个静止的平面符号,而是一幅幅可观可感,有生命有情感的画面。用心灵去感受词语,词语就会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鲜活的、充满温情的记忆。
      二、想象——让词语“丰满”
      很多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还原词语的“本来面目”,在有想象思维参与的品读中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丰满”起来,带着生动的形象真正走进并植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如教学《黄河的主人》:
      师出示一组词语:
      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读词语,教师正音:浊)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词语。(学生开火车读,正确,但缺少味道)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很神奇,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比如读着“黄河滚滚”,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怎样的声音?
      生:我好像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一泻千里,耳边仿佛听到它奔腾咆哮的声音。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词,要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黄河滚滚。(读得很有力度,很有气势)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练习起来。再读这些词语,都读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艄公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我们常常说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有时候词语也是可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读词语的同时展开想象,我们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幅多彩的图画,这样就把词语学活了。
      三、比较——让词语“精妙”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词语,可是稍微留心一下你便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心目中的“好词”,无非是一些成语或四个字的短语,再看看他们的作文、日记,便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并不太理解它们“好”在何处,有时一段话甚至变成了华丽辞藻的堆砌。其实,好词绝不是仅仅指那些所谓的“优美词语”,而应该是那些在表达上非常精妙、无法替换的词,即所谓“适宜”和“唯一”。比如叶圣陶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间冒出来”的“冒”,像这一类词,离开了具体的语句,很难说是“好词”还是“一般的词”。所以,我常常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换词比较:如《燕子》中,“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让学生把“几痕”换成“几根”或“几条”来比一比,品一品,便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体会到文章的美感所在。
      2.删词比较:《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让学生去掉加点的词比较一下,便可体会出作者语言的精确。《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着”一词谈不上“优美”,却传神地表达出李时珍为了写《本草》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伟大精神,学生删掉后读读比比,便可以掂出它的份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虽然没有深奥的含义,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仔细推敲,体会其精妙所在,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经过精心锤炼,反复推敲而来的,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词语所处的不同语境,多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朗读、感悟,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小学语文 词语 课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